所有没经验的父母都会忽视的这事,对星孩潜力挖掘非常重要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都会定时发送自闭症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关怀来自星星的孩子~伴他们成长唷~

所有没经验的父母都会忽视的这事,对星孩潜力挖掘非常重要

涵涵是一位4岁自闭症男孩儿,3岁被确诊之后,涵涵妈妈一直带他在机构进行密集干预,取得了较大进步,于是涵涵妈妈决定开始以家庭干预为主。可是进行了2个月后,妈妈感觉涵涵进步慢了,不仅掌握新技能的速度比以前慢,而且依赖性也比以前强了不少,原来能自己做的事情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能做,这是为什么呢?

涵涵妈妈联系到原来机构的训练老师,经过三天的家庭观察,发现了问题:涵涵妈妈每次发出指令便立即给予辅助,不给孩子反应的时间;涵涵做事情比较慢时或者遇到困难时,妈妈很快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涵涵当然会进步越来越慢,依赖性越来越强。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便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也主张老师不要直接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像“助产士”一样启发学生自己获得真理得出结论。

启发意味着控制节奏,停一停,看一看学习者的反应,通过提供适当的帮助使学习者自己获得成长。自闭症孩子的学习虽然与普通孩子不同,但同样需要启发,怎么去启发他们呢?在回合式教学(DTT)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停顿。

发出指令后要等待(停顿),一个回合结束后要停顿,“停顿”与启发式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停顿不仅是DTT的重要一环,它贯穿于包括桌面和自然情境下所有的干预之中。善用停顿,才能发掘星宝最大潜力。

发出指令要等待

所有没经验的父母都会忽视的这事,对星孩潜力挖掘非常重要

“芳芳,穿上袜子。”芳芳在床上玩一根绳子,并没有立即穿袜子。这时妈妈应该重复指令?立即辅助?还是等待呢?这要看该指令对孩子来说是否是能理解并能执行。

我们的大脑收到指令然后解读,指挥身体相应器官执行指令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非像我们眼睛看到的外显行为那么简单,而是经过大脑复杂的解读和统合。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障碍,有些孩子的认知障碍导致其无法理解指令,还有很多孩子的大脑无法指挥相应器官执行指令,出于这些原因,孩子收到指令后便不会立即做出反应。因此父母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不执行指令不是故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


怎么帮孩子呢?这就需要我们判断:孩子是没有听到?听到没有理解?还是理解了不能执行?孩子到底在哪一步遇到困难了呢?若想较准确地判断,就要给自己留有判断的时间,即发出指令后先要停顿(即等一小会儿),不急于连续发出重复指令,也不急于使用身体辅助(即手把手帮孩子穿袜子)。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做:


第一次停顿。发出第一次指令时进行第一次停顿,观察几秒钟,孩子也许开始穿袜子,只是反应慢一些;若孩子确实没反应,也许他没听到,那么我们可以近距离说一次,注意音量适当,音调可以有所起伏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语气坚决并温和,语言简洁,不能气急败坏地吼叫。

第二次停顿。发出第二次指令时,依然观察几秒钟,孩子也许开始穿袜子,只是反应慢一些;若孩子依然没反应,可能是没理解或者不知道如何执行,那么我们先给少量提示,比如拿起袜子到他面前,可以晃一晃以引起注意。

接下来,我们应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渐增加对孩子辅助的强度,由拿起袜子提示到帮孩子拿着袜子,再到帮他撑开袜子口,最后套脚上、整理,每升级一次辅助的强度前,都要先停顿,等待孩子做出反应,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通过停顿,给孩子更长的反应时,尽量给予低强度的辅助,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发掘自己的潜力。如果我们不停顿,三下五除二给孩子穿上袜子了,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孩子的潜力。

至于停顿的频率和每次停顿的时长该如何把握,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一般来说1-5秒钟不等,完全是依靠养育者和治疗师对孩子细心的观察、了解和长期的干预,逐渐摸索出适合孩子的节奏。

孩子动手操作不代劳

所有没经验的父母都会忽视的这事,对星孩潜力挖掘非常重要

13岁的小春已经在普通学校读到初二,在学校适应良好,妈妈想帮他进一步提高生活技能,比如自己蒸米饭。每次妈妈都要告诉小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淘米时干脆接过锅自己完成淘米和加水的步骤,然后直接把锅胆放在电饭煲上。小春只是垂手站在一边,看妈妈边示范边讲授。如此教过一周后,小春听到“蒸米饭”的指令后依然站在厨房里不知所措。妈妈应该怎么做小春才能学会呢?


首先,在操作性技能的学习中,语言的提示应当尽量少,否则孩子因其刻板的特点,很容易形成语言提示的依赖,即他们听到指令才开始行动,说一下动一下。所以视觉提示、手势提示和示范更适合操作性技能的学习。比如小春学蒸米饭,妈妈可以把流程图贴在墙上,不用每一步都提醒小春。

其次,妈妈进行手势提示和示范时,要适当停顿,保证孩子跟得上,又有机会练习。比如教授淘米时,妈妈先空手示范:一手做出扶锅胆的动作,另一只手单手划圈示范,然后停顿,孩子练习,根据情况再示范、停顿,孩子再练习。妈妈也可以拿锅胆示范,然后交还锅胆给孩子练习。

最后,要掌握好节奏。留出足够的时间练习蒸米饭,切不可在快到饭点儿的时候匆匆忙忙教授,那样效果不好,还会引发孩子的紧张情绪。停顿的频率适度,时长控制在孩子还有耐心的范围内,切不可时间太长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必须在孩子情绪良好有成就感的时候结束。

语言认知不着急

所有没经验的父母都会忽视的这事,对星孩潜力挖掘非常重要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和认知练习时,往往急于让孩子模仿,或者帮孩子找到答案甚至直接告诉答案,其实我们用停顿控制好练习的节奏,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带过一个6岁无语言的中度自闭症男孩,他喜欢看交通工具的图画书,于是我把图书放在方便他拿取的书架上。每天进教室他自己拿书看书,我坐在他身边,他看到哪儿我就用手指着图片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并不要求他仿说。

几天后,他继续翻书,我坐在他旁边,没有立即指图片(停顿),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直接拿着我的手指着图片,这时我的手在他眼里跟一根木棍没有什么区别,他指哪一张图我便很配合地读出相应名称,依然不要求他仿说。

又过几天,男孩拿着我的手指图片时我突然停顿了,看着男孩期待他出现一些社交行为,男孩一直低着头看书,在我停顿的时候竟然抬头充满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好像是说:“您怎么不说话了?”就在他跟我有了目光对视的那一刻,我立即读出了“公共汽车”,强化了男孩的对视行为。

但是男孩还是不说话,我决定再次找机会尝试停顿,在男孩对视行为比较稳固的几天后,他照旧拿我的手指图片,我停顿时他如以往那样看着我,这时我却没说话,而是看着他,嘴型摆成“公共汽车”的“公”字状,是一种要发“公”的音又不发出的状态,期待他自己说出“公共汽车”,等待2秒钟后,男孩竟然说出了“公共汽车”。

从那天开始他主动读出了所有交通工具的名称,不会读的看我一眼,我读出来他便主动复述。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他讲话越来越多。虽然以重复性语言和鹦鹉学舌为主,没有主动语言,但是对于他来说已是质的进步。

社交环境中,给孩子反应的机会

所有没经验的父母都会忽视的这事,对星孩潜力挖掘非常重要

场景一:饭桌上,奶奶问:“凡凡吃鸡丁吗?”爷爷回答:“他不吃这个。”爷爷问:“凡凡喝口粥吗?”奶奶说:“孩子刚吃几口饭一会儿再喝粥。”奶奶说:“凡凡,来吃这块大的。”爷爷赶紧夹了另一块:“凡凡,爷爷这个更大,你吃吧。”整餐饭都是爷爷奶奶在对话,凡凡没讲一句话。

场景二:文文够不到架子上的饮料,妈妈问:“是要这个吗?”文文还没有回答妈妈便给她了。文文拿到饮料,拧不开瓶盖,妈妈直接帮忙拧开。文文喝完饮料走出厨房,厨房门关着,文文打不开,急得开始哼哼,妈妈直接给她打开房门。整个过程,文文不需要说一句话,就喝到了想喝的饮料,顺利走出了厨房。

场景三:爸爸带小希出门,遇到熟人聊几句,爸爸说:“小希,叫叔叔好啊!”小希还没来得及开口,爸爸说:“这孩子,就是不说话,真没办法。”然后又跟熟人聊几句。整个过程,小希没有得到任何开口的机会。

替孩子回答,替孩子做事,不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社交练习机会,以上这三个场景是不是经常发生在生活当中呢?自闭症孩子反应比较慢,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教孩子时,一定要停一停,等一等,把练习的机会还给孩子。

问孩子意愿时,不要替他作答,要等待孩子自己回答;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要等待孩子说出求助的话,或者作出可被接受的社交行为,而不是直接满足;在社交场合时,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孩子不会怎么办?辅助他做到!

我们把星宝比喻成蜗牛,把教星宝比喻成带蜗牛散步,所有有养育星宝经验的父母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既然孩子是可爱的蜗牛,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欲速则不达,那我们何不放慢脚步,经常停顿一下,等一等,看一看,帮助星宝发掘最大潜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