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上文是宋朝的著名清官兼能吏包公包青天的家训,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七个字,但是却字字千钧,他本来就律己甚严,对于贪官更是极为愤恨——比如在他的《包孝肃公奏议》的187篇奏折中,就有多达55篇都是弹劾贪官污吏的。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而且包公不管对方是什么高官贵族还是皇亲国戚,只要找到证据就直接弹劾甚至是当面斥责,这里面就包括对当时国丈张尧佐的连续六次弹劾,最后竟然连仁宗皇帝的账都不买,堪称历朝历代监察官的典范!

但是包公可不是只对别人提要求,他对自己和子孙的标准定的更高,这份《家训》中就写的明白,但凡后辈敢贪婪者,就不是他的子孙,死后不得入祖坟——这在封建时代简直是比坐牢甚至大辟(死刑)更大的惩罚和羞辱,乃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

包公当然是清官,不过只凭他一个人显然不能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接下来我们就从宋明两朝的官员俸禄以及表现来谈谈,这“高薪养廉”的观念是否是正确的。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至于为什么选这两个朝代呢?很简单,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官员俸禄正好是历朝历代的两个极致,一个最高,一个最低,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宋朝——高薪,未必能养廉

我们先来谈谈宋朝,宋朝官员的俸禄为历朝最丰厚,而且其实所谓的“高薪养廉”的观念,最早也是从宋朝开始的。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大家都知道宋朝上承五代,而宋朝更是直接沿袭了后周的官员制度,由于后周的官员俸禄就很低,导致许多官员根本就是入不敷出,为了生活只能去以权谋私——或是“冒法受赃,赊举度日”,或是“不耻贾贩,与民争利”,真正能做到廉洁的官员很少。

而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在北周做官多年,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因此他建立了宋朝之后就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俸禄薄而责人以廉,甚无谓也; 与其冗官而重费,不若省官以益俸。”,而这,也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的雏形。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紧接着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又实行“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的制度,使得官员们的待遇更为丰厚,还改变了之前曾经例行的“欠薪”制度;而再后面的宋真宗则定下了“职田之制”,作为官员俸禄之外的补贴。

到了第四位皇帝仁宗时期,这位向来“仁厚宽容”的皇帝自然不会对臣下小气克扣,对俸禄制度再次严加规范,还制定了《嘉佑禄令》,接下来的神宗又颁行《元丰寄禄格》,重点把州县地方官的俸禄又增加了许多。

所以经过这几朝帝王的大力加薪,北宋中后期的官员俸禄已经极为可观的了,我们就拿上面提到的包公包大人来做例子。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宋朝的官职是官,职,差遣分开的,包大人是身兼数职,“职”是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

然后他差遣是“知开封府”,按《宋史·职官志》,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这也就是宋朝著名的“贯石匹束两”政策。

此外别忘了真宗指定的“职田之制”,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包大人20顷职田,也就是2000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

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木炭,衣料等等补贴,包公一年的收入大约是21000多贯,按照粮价折算下来当时的一千文(一贯)大约相当于如今的5,600块,所以包大人的年薪就是1200到1500万之间。

正因如此,包大人做清官绝对是有底气的,就算不贪,也足以保持体面的生活——当然了,包公虽然有钱却从不奢侈,做了高官多年穿着依然和刚做官之前一样简朴。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但是宋朝这样的“高薪”真的能够养廉吗?恐怕未必,比如包公对此就很忧虑,曾经写了一篇著名的《乞不用赃吏疏》,这里面有这样几段话。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 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谓近臣曰: “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员贪污情况还是很严重的,至于到了北宋末期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宋徽宗期间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六贼”,个个都是巨贪,而且朝堂风气都坏了,公开的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莫之能禁”,甚至明码标价——“五百着通判,三千直秘阁”。

至于南宋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最初的高宗和孝宗两朝之外,其余的朝代官员腐败已经成了习惯,因此这“高薪”和“廉洁”显然是不能划等号的。

明朝——低薪,更加不可能养廉

宋朝的高薪无法养廉,那么明朝的低薪是否就能从道德上对官员进行感化,再加上严苛刑法的约束,一定能够出很多的清官吧?

再给出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官员的收入有多低再做理会。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和宋朝的变着法的给官员福利不同,明朝官员的低收入可不是浪得虚名,它也有几大特点。

第一,以给米为主,间或一些钱钞(注意,不是银子,而是贬值很厉害的宝钞),而在初期甚至全部都是粮米。

比如洪武十三年定的俸禄,最高的正一品官员月薪 87石(换算下来11000元),从三品 26石(3300多),而到了正七品县令就只有七石半了,换成人民币不足千元。

红尘君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订的官俸标准,十个大臣有十个吃不饱穿不暖,比如当年朱元璋一次去找宏文馆学士罗复仁,按照属下指示一路奔波来到京城郊外一处破房子,就看到一个民工哥哥正提着桶刷油漆刷的满头大汗。

明太祖就问罗复仁在哪里?没想到这个“民工哥哥”看到他大惊,马上跪下道:“臣罗复仁见过万岁。”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这五品的学士都是这副凄惨样子了,级别更低的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尽管朱元璋定下的刑罚极为严酷苛刻,动不动就把贪官剥皮填草,还派下了无数锦衣卫特务四处监察,但也绝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明朝名声最大的清官非海瑞莫属,而这位大人死后只留下十几两银子,办丧事的费用都是同事凑的钱,可以说是“清廉”到了极点,但也“贫寒”到了极点,可如果都已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官员的话,那谁还愿意辛辛苦苦的以“十年寒窗”或者“战场拼命”的代价来做官呢?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所以我们知道,这“低薪”是更加养不了廉了,甚至可以说会导致一百个官员九十九个贪,海瑞这样的百里挑一已然不算少了吧?

红尘君说

经过我们上面对宋朝和明朝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这绝对的高薪是无法养廉的,绝对的低薪更加不会。

那么要怎么样的官员薪酬体系才能够让官员们比较“清廉”呢?

红尘君的意见是这样,首先我们不能一味的从“道德层面”去要求官员,似乎官员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般,一谈钱就是节操有问题,而应该给予他们能够和物价相匹配的工资,起码保证他们的衣食无忧,这才能安心工作且不以权谋私。

宋朝官员最富,明朝官员最穷,那么哪一朝的官员最廉洁呢?

但其次这个薪酬也不能脱离民众,弄得官员的收入太高——“吏部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国家负担,同样反而使得官员们的欲望增加,只想着躺着赚钱而不愿意勤奋工作了。

因此这个薪酬必须要充分调研之后,合理制定,然后再辅助以全面的监察,最后才是法律为底限,这样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官员们廉洁奉公,同时还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参考文献:

林 倩《宋朝“增俸养廉”制度对廉政的影响》

《宋史》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