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的九大堌堆,个个都来头不凡,你都知道吗?

安邱堌堆

安邱堌堆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村落。遗址位于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曹楼行政村东南约100米处, 因南北朝时期在其上建有安邱寺而得名。1977年12月23日, 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该遗址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现堌堆南北长71.4米,东西宽77米,总面积约5526平方米,四壁陡直,上部略呈椭圆形。1984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先生带领数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会同菏泽地区文展馆、菏泽市文化馆,对安邱堌堆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了晚商文化、早商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堆积。重要遗迹是房子,发现有圆形和长方形房基共12座, 灰坑4个,灰沟3条,陶窑1座等。发现了灰坑、灰沟、陶窑、墓和长方形、圆形和长方形圆角的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

精美的石斧,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造型规范的陶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文化遗物。

安陵堌堆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村落遗址。遗址位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东北500米处,东南距曹县县城约29公里,东距菏泽至民权公路5.6公里,南距曹县至庄寨公路4公里,北距红卫河1.5公里。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1957年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文物调查。1973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普查。

安陵堌堆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包含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堆积。现存堌堆南北长90米,东西宽62米,高3米。1945年,遗址被辟为曹县革命烈士陵园,堌堆顶部建有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塔及方碑,南侧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堂,东南为刘齐宾、朱程等革命烈士墓及烈士碑。堌堆北部建有烈士公墓亭和合烈士墓多座。

从安陵堌堆遗址采集的遗物标本看, 龙山时期的泥质灰陶罐和夹砂灰陶甗,陶器多素面磨光;纹饰主要是方格纹、绳纹和蓝纹。商周时期的吹器多为夹砂灰陶绳纹鬲;盛器多为泥质灰陶罐、盆、碗、豆等。汉代多为浅灰陶罐、仓、豆。另外,还有箭头和簇等。

梁堌堆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村落遗址。遗址位于曹县侯集回族镇梁堌堆村北,西南距曹县城19.5公里,南距侯集镇政府驻地3.75公里。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1957年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进行了重点文物调查,1973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复查,1975年,出土了铁剑、铜矛、陶壶等遗物。现存堌堆南北长约33米,东西宽约39米,总面积1287平方米,高约5米,土色黑灰,上植有柏树数株。

该遗址包含龙山文化、 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堆积。1976年5月,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曾在遗址的西侧进行试掘,这次试掘除出土大量的各时期陶器残片外,还发现东汉墓2座,出土有陶器多件,铁、铜器各一件。从这些陶器的标本看,龙山时期的遗物有泥质方格纹灰陶罐、凿形鼎足、器盖、釜、罍、陶纺轮和石镰等;商周有夹砂粗绳纹袋状鬲足、夹细砂红陶罐、夹细砂灰陶缶、甗、罐、盆、尊和泥质灰陶缸;汉代有泥质绳纹浅灰陶片。

官堌堆又称“受命坛”,因汉高祖刘邦在此登基称帝而得名。它也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村落遗址,位于定陶县城西北仿山乡姜楼村南400米处,东距菏商公路1.5公里, 东距仿山墓群约3公里。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官堌堆遗址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堌堆遗址1957年在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1973~1983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定陶县文物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发现了石刀、石斧、石镰及商周至汉的陶器,确定该遗址为一处龙山、商、周的古文化遗址。20世纪70年代,邓集公社组织附近大队拉土垫地,使得堌堆遭到严重破坏。现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仅8米, 高出地表8米;底部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四壁陡直,从其断壁看暴露有灰坑、蚌壳坑、烧土面、灰层、陶片等。

窦堌堆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文化遗存。遗址位于东明县陆圈镇杨楼行政村

东北800米, 西北距东明县城18公里,南距七里河1500米, 北距贾河2000米,东500米与牡丹区地界接壤。 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其上曾建有小庙,故又称窦庄祖坟地。该遗址1963年被发现,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组织试掘。经铲探得知: 遗址南北95.2米,东西85米,面积8092平方米。

现存堌堆南北76米,东西52米。堌堆平面呈椭圆形,略高于四周地表,保存基本完好。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遗物以灰陶占优势,红陶、黑陶有一定数量,器表有绳纹、篮纹纹饰,器型有陶罐、凿形鼎足、石镰、器盖、釜、罍、陶纺轮;商代有夹砂粗绳纹袋状鬲足、夹砂细砂红陶罐、夹砂细砂灰陶缶、甗、罐、盆、尊,泥质灰陶缸;汉代有泥质细绳纹陶片。

郗堌堆是大汶口文化至汉代的村落遗址。遗址位于曹县普连集镇郗庄行政村东南100米处。西南距曹县县城15公里,东距青山堌堆约1.5公里,北距北百花河2公里, 南距曹北河1公里。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郗堌堆遗址1957年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第一次发现。1973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复查。遗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37500平方米。 平面呈一东北至西南较长的椭圆形。遗址南低北高,中间有一条东西向公路穿过,形成了南北两个土丘,北丘突出地面比较明显,存有一东西、南北直径各约28米, 高4.5米,四壁陡直的圆形堌堆,土色灰褐,土质坚硬;而南丘仅存有一个较四周地表稍微隆起的小丘,名曰:“南小丘”,现为耕地,耕土下即为文化层,黄灰土。从采集的陶片标本看,大汶口文化的有夹砂红陶鼎足、鬲足;龙山文化的有夹砂中口罐、夹砂深腹盆形分裆甗;商代的有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盆、碗、豆等。汉代的有绳纹灰陶罐、绳纹灰陶瓿、彩绘陶俑、陶马。另外,还有箭头和簇等。

郜堌堆系新石器时代至汉的村落遗址。遗址位于曹县普连集镇郜堌堆村西北约300米处,东南距县城约10公里,西南距莘冢集遗址2公里,四周为耕地。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堌堆1957年由菏泽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1973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普查。现堌堆范围南北长68米,东西宽66米,总面积4488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在此开荒,造成堌堆呈五层台阶式梯田。现地面之上堌堆东西、 南北各48米,高约5米,平面为圆形。堌堆突起,远远即可望见,堌堆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该堌堆包含龙山文化、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文化时期的有泥质灰陶方格纹陶片和夹粗砂蓝纹罐和石刀、石斧、石镰、骨锥等遗物;商代的有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罐、豆、盆、钵、瓮等。从其堌堆东侧断面可以看出,暴露有灰土层、夯土块和汉代的墓葬、陶片。

凤嘴堌堆是春秋时期古文化遗迹。凤嘴堌堆位于菏泽城西郊菏泽学院西校区农校教学部院内北端,南北长25米, 东西宽20米,面积500平方米,高约5米。2006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嘴堌堆在1969年由菏泽县文化馆文物组普查时发现。197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文物复查。在堌堆中发现夯土,夯层清晰,夯面平整,排列有序,年代应属春秋至战国。

凤嘴堌堆,又叫凤嘴山,群众称之为“黄巢点将台”。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他在此台上向起义军训话,阅兵点将,以示庆贺。“黄巢点将台”之所以流传之久,表明人民对家乡历史杰出人物的怀念和敬仰。

张堌堆是龙山文化至周代的古文化遗迹。位于单县县城东南3.5公里的开发区内园艺场内,南35米为舜师大街,东、北均为耕地。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堌堆1961年由单县文化馆文物组发现,南北长115米,东西宽118米,总面积13570平方米, 高约5米。2003年7~11月,为配合单县舜师大街东扩,菏泽市文物事业管理处和单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张堌堆遗址南35米舜师大街占压范围内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次发掘,共抢救性清理墓葬60座,除西北角两座砖室墓为新莽时期的外,其余均为西汉。出土随葬品500余件(资料未整理,数字均为约数),其中陶器360多件,铜器70多件,铁器50余件,玉器20多件,五铢钱1000余枚。这批墓葬,墓向无有定制,东、南、西、北均有。墓葬形制多土坑、少砖室。随葬品多放于脚箱,少放在头箱,少则一、两件,多则七、八件,器物组合是鼎、豆、壶或鼎、盒、 壶。 出土的遗物中,发现有一泥质灰陶盆口沿上有“单父”二字,据推断“单父” 二字应指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