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不死鸟”*ST华业

自今年6月以来,*ST华业股价一直在1元面值附近波动,市场一度以为华业将成为中弘股份之后第二家因股价跌破面值而退市的A股上市公司。但是华业每每能在面临退市危机的时候积极自救“起死回生”。随着深陷危机的*ST雏鹰、*ST华信、*ST大控、*ST印纪、*ST神城等面值退市,终于11月12日*ST华业也将大概率要面值退市。

*ST华业面值退市,却在投资者中间掀起了一片波澜,“错杀”、“可惜”、“冤杀”、“豁免”、“联名请愿”的呼声不绝于耳。很多不平者的理由都是,华业此次遭遇危机并非公司盲目扩张持续经营不善,而是突发性遭遇了百亿的应收账款诈骗。公司遭遇无妄之灾,却要被处极刑,这情景就像是梅西带着球一路突破到对方门前,却被野蛮放倒从而错失良机。

飞来横祸将华业一举击倒在地,但是公司及管理层一直没有放弃积极自救,并且成功了四次,就在即将第五次成功的时候,功亏一篑。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功”地杀死了华业这只“不死鸟”呢?

飞来横祸:遭遇恶意诈骗精准狙击

根据*ST华业12日晚间披露的最新公司应收账款进展公告,重庆警方已经定性公司遭遇了一个涉案金额数额巨大、涉案人数众多、时间跨度达10年之久的诈骗案件。从此前公司公告的案件进展来看,李仕林、李金芳等犯罪嫌疑人深度布局、密切配合,以上市公司*ST华业及部分金融机构为目标,进行了规模非常大的恶意诈骗,涉案金额可能超百亿,在国内都属于重大的诈骗事件。遭遇恶意诈骗之前,*ST华业市值曾超百亿,公司总资产超过两百亿,所以在遭遇了“致命一刀”之后,华业仍有余力积极开展自救。那这一刀之后,又有什么人再落井下石呢?

雪上加霜,巨债压顶,资产被冻结造血能力受限

2018年华业资本遭遇百亿诈骗后,马上进行了报案,并开始组织积极自救。但是就在公司与债权人积极沟通的时候,由于巨额债务的出现,公司现金流紧张。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现金流和可以盈利的资产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华业这样产品周转周期比较长的公司,现金流就是公司的血液,是空气。公司遭遇诈骗后,一方面应该回款的现金流无法流入,另一方面公司偿还债务的现金不断流出。公司开始进入“不断失血”的状态,而又进一步恶化了公司经营。本来公司租金收入、产品收入、应收账款业务收入都可以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流动性。但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公司的相关资产因为债务问题,陆续被冻结、共管,更导致公司运营举步维艰。

致命攻击,非标年报、风险警示导致股债双杀

华业资本遭遇的百亿应收账款诈骗,这百亿的资金仅有不到30亿为公司的自有资金,其余都是公司作为连带担保金融机构融资。诈骗事件发生后,由于相关案件警方已经立案,但因刑事案件涉密不能向公司出具追赃结果,所以公司2018年年报成了“非标”的年报。审计机构面对公司对到期应收账款的计提也很为难。对于公司这种扑朔迷离的局面,审计机构出于谨慎考虑,出具了非标的报告。这一行为触动了市场脆弱的神经,二级市场对公司的信心瞬间崩塌。在2019年4月公司年报发布后,非标的报告被解读为一个利空的信号,公司被*ST,股价连续跌停,并最终低至面值附近。

有力难施,有心增持却受限5

0

万瓶颈

对于市场而言,最能增强信心的莫过于真金白银的投入。就在市场信心最为脆弱的5月,ST华业高管推出了增持计划。但是公司高管增持遇到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每日买入股票50万股的限制,加之窗口期等问题,无法快速完成增持。按照每天50万股上限买入,,相对于数千万的交易量,杯水车薪。所以,公司在11月最后时间不得不引入战略投资者金宝矿业发起了要约收购而非从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

而不明就里的部分投资者,看到公司增持没有完成,却解读为高管增持没有诚意、公司增持就是摆姿态。力量有限的高管增持反而失去了投资者的信心。

犹抱琵琶,信息披露“一言难尽”

实际上,第一次让市场对公司重新恢复信心的,是公司披露的受骗案件最新进展。当时警方来函,部分涉案人员已经被批准逮捕,还有部分犯罪嫌疑人移送检察机关提起诉讼。追赃的消息无疑给了市场更多的信心。但是随后公司一系列相关案件的披露总是有一种说了一半的感觉,犹抱琵琶半遮面。最为市场所疑惑的莫过于12日晚间公司披露的重庆警方的来函。如果这封来函早两天发布,那么结果将完全不一样。来函中提到,已经冻结犯罪嫌疑人资产初步估价30亿元。其实相当于保守计算,警方已经帮忙追回来至少30亿元的赃款。对于目前市值不到14亿的华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泼天的利好。但是,好消息来得太晚了,最终成为了一声叹息。

此外还有金宝矿业的要约收购。公开资料显示金宝矿业和上市公司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关键时点,上市公司引入金宝矿业作为战略投资人进行要约收购,那么后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安排的?只是单纯的提振股价么?金宝矿业要约收购的目的和与破产和解的关系,都“一言难尽”,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公司要约收购的利好没有变成真正的利好,股价不涨反跌。

最后的稻草,退市机制反成股价下跌加速器

实际上,在其他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由于交易所规定了20天的交易周期,所以在公司跌破面值之后,出现了大量的风险投机者。他们看中的不是公司的投资价值,二是公司或者市场多头一定要保住公司股价的决心。越是临近周期的结尾,这种投机力量的出逃套利的情绪就越严重。另一方面,*ST股票买入数量的限制和卖出数量的不限制,造成了风险巨大的*ST股成了疯狂投机者的巨大赌场。由于*ST华业曾经多次“跳出生天”,所以有更多投机者将退市股中最有希望保住上市地位的华业当做了无风险“薅羊毛”的绝佳标的。市场上不希望公司退市的决心有多大,那么“羊毛党”套利的决心就有多大。

在公司倒数几个交易日里,0.99元、1.00元超过50万手的巨额卖单可见一斑。20天和一元面值,反而成了杀死华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强势的空头市场,手脚受限的多方资金在50万买入的限制下,不敢轻举妄动。股价波动一旦触及“极限条件”就开始加大市场恐慌。有利于空方的制度决定了股价经不起任何一点大的风吹草动,时刻担心着雪崩式的下跌。买入的限制就像熔断制度一样,没有成为市场的安全阀,反而成了公司恐慌性下跌的加速器。

随着11月12日晚间公司公告的披露,*ST华业作为受害人的定性已经不用怀疑。而公司追赃成功和破产和解成功也是注定的事情。但残酷的制度已经给公司判了死刑。据称,公司其实早就知道部分赃款赃物已经被追回,但是介于此前侦办涉密,没有直接证明所以无法向市场披露,管理层苦于遵守信披制度,也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披露具体金额。金宝矿业此次要约收购的股份将用于支付债权人债务、公司已经有了破产和解的方案,甚至已经确定了债转股的价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有呈现在大众面前。最终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因为被诈骗而面值退市的公司,被市场所消费。

在2018年华业被骗之后就已经陷入了“荡妇羞辱”

——你们公司没问题,骗子怎么会骗你?你们被骗还不是因为自己风控有问题?股价跌到退市,还不是公司管理无能?

这种对受害者苛刻的指责,无疑是一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霸凌”。受害的上市公司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因为遭遇了被骗而被各个合作方抛弃。有人“晴天借伞,雨天收伞”,有人想要伸手,却束手束脚。退市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本意是保护投资者,却因为很多利益相关方在危险爆发之后过分的谨慎,反而仅仅保护了少部分人而伤害了大多数投资者。

更有人认为,如果华业在股价下跌时,顶着信披违规的风险,故意发布利好消息,刺激股价。即便违法,其结果最多是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不会威胁到公司上市地位。当制度让人们处于利益考虑而选择不遵守的时候,显然是出现了问题。

我国的制度总是在随着实践而不断改进,证券行业更是如此。2016年酝酿多年的“熔断”制度推出后,在市场实践中没有起到设计的效果。相关部门就当机立断,取消了“熔断”制度。按照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股价跌破面值后15个交易日,将召开听证委员会审议,公司是否退市。截至目前,交易所从未有其他意见,已经变成一个流程化的动作。而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个听证和审议或许是华业的最后一线生机。对于华业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受骗后公司积极自救,而且破产和解已经看见了曙光。这样的案例对于我国探索化解市场债务风险、保护诈骗受害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目前我国破产法发布以后,破产和解的相关规定相对来说并没有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完善,实践案例也非常少。如果*ST华业破产和解成功,那将不仅是推动上市公司发展和监管,也是推动法律、经济前进的典型案例。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