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的汾西力量

金秋時節,呂梁山深處的汾西縣層林盡染,果園、農場、企業裡一派繁忙的景象。豐收的核桃曬滿了屋頂、庭院;壓彎枝頭的果園裡,客商把從地頭摘下的玉露香梨運往全國各地;全市唯一的“國”字號企業洪昌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裡,數百名來自周邊鄉村的“工人”在流水線上熟練地操作著;每個有日頭的日子裡,村民坐在家裡享受著政府幫扶下,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大山深處的汾西縣,幹群一心齊攻堅,誓把舊貌換新顏,形成了脫貧攻堅路上一股強有力的汾西力量。產業興,村民富,大山深處的汾西縣處處煥發著生機和活力。

  “緊盯重點工作,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脫貧攻堅周例會雷打不動”

  9月12日,週四,農曆八月十四,汾西縣脫貧攻堅領導組第77次脫貧攻堅周例會如期進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汾西縣委書記任天順,汾西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安文等領導,決勝脫貧摘帽九大戰區負責人、全縣幫扶幹部等200餘人參加了會議。汾西的脫貧攻堅周例會,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其他日子,都要雷打不動地召開,會議由書記縣長主持召開,緊盯重點工作,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

  參加會議的還有縣電視臺的記者,他們負責脫貧攻堅周例會的錄播,“哪個部門的工作進展速度緩慢”“哪個部門負責人在會上捱了批評”“哪些問題還需要加緊整改”等,當天會議的內容會出現在當天晚上的汾西電視臺新聞中,讓更多人瞭解汾西脫貧攻堅工作,也讓更多脫貧攻堅工作責任人明確肩上的責任。努力做到脫貧攻堅周例會下達的硬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完成。

  “下面我通報下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問題的部門和具體問題……”

  ……

  “民政局局長來了沒有?”

  “來了!”

  “來了跟鄉鎮局和扶貧局互動一下。低保是我們扶貧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你們幾個部門加緊核實,確保數字精準,看看到底清退出來多少,新進合格的多少,自動清退出來的多少……”

  “什麼?還有55個整村移民村的工作不到位,如果危房塌了怎麼辦?給人民群眾造成了生命及財產損失誰負得起責任?不行,這個問題你們必須馬上整改!一天也不能拖,整改完了要按照程序簽訂責任書。”

  “脫貧攻堅工作一點也不能馬虎,貧困發生率的測算指標不要按照95%去測算,要提高標準,按照97%的指標去測算,幫扶領導和幹部要做到精準幫扶,確保群眾精準脫貧。”

  ……

  汾西脫貧攻堅周例會的氣氛,嚴肅而緊張,在書記、縣長面前,參會人員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身上有壓力。不論哪個部門,哪個負責人,周例會上直指問題所在,“批評”“紅臉”“照鏡子”已經形成常態化。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汾西縣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脫貧攻堅周例會月報告季總結工作制度,把周例會作為聚焦重點工作、解決突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抓手,脫貧攻堅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得以研究解決,這種常態化堅持、長效化落實的周例會制度,進一步增強了汾西縣各級各部門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加快了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汾西縣脫貧攻堅周例會堅持領導主持、議題擬定、專題研究、責任到人、措施過硬、清零銷號、包聯督導、嚴肅問責“八個堅持”工作制度。固定時間、固定議程,各鄉鎮、單位彙報每週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分析研判存在的共性問題,個性問題到戶到人到事,明確責任人,提出解決辦法,安排部署新一週具體工作,加壓推進,倒排工期,切實增強精準扶貧的緊迫感、責任感。同時,實行“一事一議”“對症下藥”,現場討論,當場拍板,工作任務按照一般事項1周完成、複雜事項1月完成、重大事項1個季度完成的要求,在周例會上現場彙報,清零銷號。包聯領導每週至少深入一線督導1次,並把履行周例會制度作為脫貧攻堅年度考核和幹部選用的重要依據。

  針對周例會反映的突出問題,嚴格按照“反思剖析找原因、以上率下抓整改、嚴抓實管真幫扶、動真碰硬嚴問責、七個責任壓擔子、六業並舉保成色”要求,全面落實縣、鄉鎮、村居“三級書記”抓扶貧第一責任,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脫貧攻堅總指揮部,落實縣四套班子領導掛點聯繫鄉鎮村居督促指導責任,300餘名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幹部任扶貧工作隊長和“第一書記”、第一副書記紮根脫貧攻堅工作一線。根據貧困村、貧困戶的現狀和特點,全程把關選、育、管、用等多個環節,形成縣、鄉、村“三級書記”層層抓監管、層層有責任的“三級書記”抓扶貧工作格局。周例會研究確定了實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社會扶貧、金融扶貧等脫貧攻堅13項行動,副縣級以上領導任包聯組長,在縣內創建脫貧攻堅標兵村、示範村、廉潔村,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

  以“周例會”為抓手,汾西縣縣鄉村“三支隊伍”沉下身子,深入一線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形成了各級黨員幹部與貧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支村“兩委”堅守崗位,切實扛起主體責任,工作隊長堅持一週進一次村,“第一書記”堅持六天五夜,安營紮寨,一天十戶,一月覆蓋,與群眾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基層情況和問題並形成報告,在各級周例會研究,實現了“一村一品一主體”全覆蓋,使每個貧困村都有致富項目。同時,根據基層工作情況,提高村“兩委”正職、“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基本報酬,大大提高了“三支隊伍”工作積極性和精準扶貧的實效性。縣、鄉、村三級幹部堅持開展週六“扶貧日”活動,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幫扶責任人全部深入一線搞調研、察民情,開展幫扶工作。

  在汾西,脫貧攻堅工作幹群同心、上下同欲,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全縣上下形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人民戰爭的良好氛圍。

  “兜裡有錢了,窮帽摘了,精神生活也跟著改變了”

脫貧路上的汾西力量

扶志驛站,扶貧先扶德。 要凱朝 攝

  北掌村,曾是對竹鎮下轄的一個典型貧困村。

  9月12日,本報記者剛剛走到村口,陣陣鏗鏘有力的鑼鼓聲迎面撲來。乾淨整潔的黨支部院內,“黨建扶貧服務中心”8個紅色大字異常醒目。結滿果實的菜園,紅柿紫茄綠椒爭豔,一群掄圓了胳膊敲鑼打鼓的村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是村裡的貧困戶,在黨和政府好政策的幫扶下脫貧了,兜裡有錢了,心裡亮堂了,聽說村裡有活動,咱也有心情來參加了。”北掌村參加合唱排練的村民蔡曉娟說,“以前大家條件都不好,每天還要為吃喝花銷發愁,誰也沒心思敲鑼打鼓扭秧歌,現在窮帽摘了,條件好了,精神生活也跟著改變了。”

  2015年8月之前,跟蔡曉娟一樣,許多人都不敢想象村裡會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汾西縣水利局派駐北掌村“第一書記”蔡源龍來了之後,村民的生活才逐漸發生了改變。

  北掌村下轄北掌村、南掌村、野村3個自然村,全村有310戶,84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94戶,301人,貧困發生率佔到35.5%。一直以來,由於土地貧瘠,地處偏遠,是個典型的“以糧為命、靠天吃飯”的落後村莊。

  “村委會的大門多年不曾打開,齊腰高的荒草長滿了院落,村黨支部的活動也長期不曾開展。”來到北掌村看到的第一幕給蔡源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一個村子要想脫貧致富,首先要按照上級要求,充分發揮好黨支部的引領作用,把村黨支部的威信重新樹立起來,把全體村民的心重新凝聚起來。”

  蔡源龍進駐北掌村後,清理了村委會院落,掛上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牌子,聯繫了全體黨員,結合實際制定了黨支部學習和工作計劃,製作了多種黨支部工作宣傳版面,使北掌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在實際工作中,蔡源龍按照上級黨組織要求,紮實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並印刷了黨員讀本、學習資料,購買了學習用品,組織全體黨員幹部積極開展學習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不斷提升黨員素質。

  脫貧致富是擺在群眾面前的首要大事。在黨建工作的引領下,北掌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展順利。作為“第一書記”,蔡源龍結合實際,成立了開拓農機合作社,建了香菇大棚,發展了村級光伏發電站等項目,通過產業帶動,促進了群眾脫貧增收。

  “知道我有蜂蜜賣不出去後,蔡書記積極幫我想辦法,他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我以第一書記的人格擔保,蜂蜜來自大山深處,絕對純天然’。好多人來了後都說,他們就是奔著這句話來的。”今年55歲的北掌村養蜂人賈文林說,“有了銷售渠道後,僅蜂蜜一項,我今年收入3萬餘元。”

  2016年,北掌村實現整村脫貧。

  村民脫貧了,群眾富了,精神上也得“富起來”。為了營造村容村貌整潔、鄰里關係和諧、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的良好氛圍,蔡源龍進村入戶瞭解實情,組織文藝大能人、鑼鼓老藝人開展文藝活動,協調相關部門購買了鑼鼓、扇子等器材和演出服裝,成立了北掌鑼鼓隊和舞蹈隊。

  2018年5月,北掌村選出了一批“好婆婆”“好兒媳”及“星級農戶”。

  2019年4月扶志驛站試運營。

  ……

  一項項措施的有力實施,促使正能量在北掌村得到大力弘揚,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推進了村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並形成了以黨建牽頭,合作社經濟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在汾西縣,北掌村只是黨建引領下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為了早日脫貧摘帽,汾西縣大力實施“1133”發展戰略。第一個“1”就是緊緊抓住黨建這個龍頭,堅持縣委領導、政府主導,嚴格落實“雙組長”負責制和責任制“雙籤”,成立了決勝脫貧摘帽九大戰區,壓實縣鄉主體責任、紀委監委監督責任、領導幹部包聯責任、縣直單位職能責任、三支隊伍幫扶責任,分線運行、分塊作戰、各負其責。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經濟,使汾西縣的脫貧攻堅工作走出了特色。

  “企業運營後,每天都有活兒,每月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

脫貧路上的汾西力量

洪昌公司員工在生產車間進行雞肉深加工。 侯建兵 攝

  太陽山,是汾西縣永安鎮的一個小山村。曾經,這裡有大型焦化廠、大型鍊鐵高爐,車輛繁忙、工人眾多。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曾經紅火一時、養活不少當地和外地人的太陽山蕭條了、冷落了。留下一座座廢棄的廠房、一片片黑色的土地。

  沒有了企業的支撐,貧困再一次降臨這個美麗的村莊。

  “不能辜負養育和幫助過我的這片土地和人民。”當貧窮讓許多村民開始恐慌的時候,當地有過經營企業經歷的陳長水冒著巨大風險,進行產業轉型,投資1.8億元,於2011年3月建成年產20萬噸飼料加工廠、年出欄600萬隻肉雞養殖示範場和年屠宰2000萬隻肉雞的屠宰加工廠,形成了集飼料加工、肉雞養殖、屠宰分割、雞產品深加工、產品銷售於一體的肉雞養殖產業化企業。這家企業就是汾西縣洪昌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再次給這個美麗的山村帶來新生,併成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龍頭企業。

  走進洪昌公司生產加工廠區,高大氣派的廠房、醒目溫馨的文化牆、現代高效的生產加工流水線、熟練操作的工作人員、穿梭往來的運營車輛……電視畫面裡經常出現的大型現代化企業竟然會在這出現。

  “以前收入靠種地,十幾畝地還得靠天吃飯,即便加上平時打零工的收入,生活也非常困難。”在加工廠區外等待裝貨的村民李清水說,“村裡企業運營後,我與其他村民一樣都沾了企業的光,只要辛勤勞動,每天都有活兒,每月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

  今年38歲的李清水是太陽山村民,看著別人都在企業富起來後,便於2016年投資4萬多元,買了一輛小貨車,加入企業跑運輸的行列,乘上了企業駛出的致富“快車”。

  洪昌公司給太陽山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企業發展,僅建設養殖大棚一項就流轉土地1000畝,地租每年50萬元,這些租金惠及一半以上的貧困戶。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吸收貧困人口近300人,同時拉動了數百人從事運送雞、飼料等運輸業。2018年,洪昌公司銷售收入7.5億元,實現利稅2000餘萬元。

  2016年年底,太陽山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2400元增加到現在的4500元。

  經過多年的誠信經營,洪昌公司肉雞養殖棚由建廠初的30個,發展到今天的涉及洪洞、安澤、霍州、隰縣、靈石、交口等10餘個縣市的一萬餘戶,帶動物流運輸戶300餘戶,直接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下崗職工及大中專畢業生1000餘人,成為汾西縣“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

  產業發展是汾西脫貧攻堅的關鍵,在汾西縣委、縣政府制定的“1+X”產業佈局中,“1”正是“以肉雞產業為主導”的洪昌公司。如今,洪昌公司採取統一供種、供料、供藥、防疫、技術指導,固定雞苗、飼料、回收價格“五統一、三固定”的模式,大力發展肉雞養殖及相關產業,目前,已投資3億元,新建10個園區75個3萬隻規模的肉雞大棚和1條1.86萬噸規模的熟食生產線,全縣肉雞年出欄5000萬隻,產值13.5億元,純收入1.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190元。

  2018年,汾西縣政府持債直接產業分紅260.8萬元,帶動貧困戶2044戶,戶均增收1276元,其中深度貧困人口256人,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帶動貧困人口5800餘人參與養殖、防疫、運輸、屠宰等工作,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種上了玉露香梨,除了土地入股分紅,每年還有2萬元的梨園務工收入”

脫貧路上的汾西力量

汾西縣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社員在包裝農產品。

  9月13日,小雨後的永安鎮後加樓村,金梨的清香瀰漫了山頭、塬面,成熟的玉露香梨壓彎了枝頭,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村民的臉上。誰也沒有想到,曾經無人搭理的荒山溝、無法耕種的料角地、私挖濫採後的荒山坡,藉著扶貧的春風,竟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寶地,掛滿了金燦燦的梨。

  在汾西縣,後加樓村曾是個知名度很高的村子。這裡曾與“前加樓村”合稱“家樓”,因為特殊的地理和資源優勢,當地居民祖上靠“打鐵”的手藝謀生,鐵鍋、鐵盆、鐵鏊、鐵環、鐵鏈、鐵門等鐵質用具曾從這裡遠銷各地,這門手藝在這裡世代相承,養活了世代居住的“家樓”人。

  “打鐵”手藝退出歷史潮流後,村民迷茫了。低處灰渣遍地,高處煤灰覆蓋,土地無法耕種,樹木也難以生長。再後來,村裡的煤炭資源也因私挖濫採遭到很大破壞,洗煤廠、土焦爐等再次給這裡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全村152戶567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23戶67人。

  貧瘠的土地、脆弱的生態,讓這裡的貧困村民束手無策。為了脫貧致富,後加樓黨支部一班人一次次的會議、一場場的爭論、一趟趟的外出,闖蕩南北搞調研,無問西東謀出路,下定決心從荒山做文章。恰逢此時,省科技廳正聯合省農科院在全省推廣梨樹新品種——玉露香梨種植,為他們帶來了新盼頭。

  玉露香梨生產效益是種植玉米效益的5-6倍,掛果期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畝產值在6000元以上。村支部班子多次上門求助省農科院,用真情實意感動了玉露香梨專家,終於迎來了梨園建園方案。2013年,後加樓村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開荒整地,栽上了玉露香梨。

  農民以自家山地作為股份加入合作社種植玉露香梨,無須勞動就能獲得梨園收益的30%。合作社統一經營、集中管理梨園,並整合上級扶持資金、幫扶單位省科技廳產業扶貧資金、自籌資金等各類資金,擰成一股繩,形成資金合力,將扶持資金變為經營資本。貧困戶作為產業工人入園勞動,管理梨樹,年人均收入可達2萬元。

  在一望無際的梨園裡,62歲的陳銀有告訴記者,他家原有五畝三分地,每年種玉米的收入不到3000元,還得靠天吃飯。兩個兒子離開村莊到縣城打工。他與老伴捨不得離開村莊,繼續從泥土裡刨食,勉強餬口。2014年,他們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加樓村流轉土地,組建綠陽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玉露香梨。2016年1月,他承包了50畝梨園的管護工作。當年,便獲得了2萬元的梨園務工收入,成為後加樓村第一批脫貧戶,也是首批獲得後加樓村“脫貧攻堅光榮戶”獎牌的脫貧戶。2018年,兩口子收入又超過了3萬元。

  2017年年底,後加樓村整村脫貧。2018年,後加樓村被評為“省級美麗宜居鄉村創建村”。梨花開、梨村美、藍圖新、幹勁足,昔日的“空殼村”正在變成“生態優、村莊美、產業強、農民富、鄉風優”的美麗家園。

  團柏鄉高寒農牧合作社是全縣種植玉露香最早的合作社。這片梨園通過土地分紅、勞務收入、創業板、村集體分紅等形式,為380餘戶貧困戶、1044人帶來了致富盼頭。

  汾西縣許多果園與這些梨園一樣,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採取“財政資金入社、承包土地入股、農民務工入園”的辦法,每畝補助2000元,種植玉露香梨1.5萬畝,掛果面積4000畝,年產值3200萬元,純收入2000萬元,全縣人均增收160元,團柏鄉高寒農牧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標準化創建水果示範園”和“玉露香梨國家出口基地”。

  “網上銷售,自己脫了貧,還帶動了村裡人共同致富”

  9月初,汾西縣第二屆核桃節開幕式在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召開。

  核桃節期間,汾西縣組織開展了優質農產品展銷會、核桃賞評會、消費扶貧信息發佈會、產品推介洽談會、核桃產業技術交流會、核桃採摘等系列活動。在優質農產品展銷會上,各展臺擺滿了核桃、玉露香梨、野生木耳、苦蕎、土蜂蜜、黃粉蟲、香菇、草編、花饃等農產品,吸引了來自北京、黑龍江、西安、深圳、汾陽等地的眾多客商。通過“互聯網+消費扶貧”的方式,一端連著農戶,一端連著廣大消費者,現場訂購與網絡秒殺相結合,讓全國人民與貧困農戶實現了“互聯互通”。當天,線上線下實現消費扶貧金額7550萬元。

  汾西地處黃土丘陵殘垣溝壑區,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獨特,自古以來就有栽植核桃的習慣,縣域內百年古樹不計其數,優質核桃聞名遐邇。近年來,汾西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發展“肉雞養殖、核桃經濟林、文化旅遊”三大產業。核桃產業採取“統一提供苗木、統一栽植管理、統一管護補貼”的辦法,對連片建設10畝以上規模戶每畝補助198元,一管3年;示範園每畝補助50元,連補5年;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500元,提質增效每畝補助200元;全縣核桃總面積達19.6萬畝,掛果8萬畝,年產值6000萬元,純收入50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400元,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格局。

  核桃在汾西的大力推廣和種植,不僅直接帶動了廣大農民的脫貧增收,而且催生了一批核桃加工企業。山西晉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山西晉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是原汾西朝陽煤化公司轉型投資建設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公司依託全縣優質的核桃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按照“公司+園區+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核桃食品加工產業,建成年產10000噸核桃露、1000噸桃仁食品和100噸核桃精煉油生產線,並註冊了“晉西核桃王”商標,主要產品有琥珀桃仁、鹹味桃仁、核桃汁、核桃露、核桃油、棗夾核桃,產品主要銷往山東、重慶、江蘇、四川等地。

  如今,汾西縣的核桃、核桃仁、核桃油、核桃露等產品,在傳統銷售的基礎上,又搭上了汾西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這列銷售“快車”,把各類核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一起銷售的還有全縣“一村一品一主體”發展起來的小雜糧、食用菌、黃粉蟲等特色產品。

  籌建汾西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凝聚了副縣長杜浩強太多的心血。2016年1月,中國證監會派駐杜浩強到汾西掛職,擔任副縣長。近4年來,他堅持掛職掛心,掛職掛責,深入調研,組織舉辦了“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汾西縣精準扶貧捐助及項目簽約儀式暨基金行業扶貧公益論壇”,完成了各規劃項目的簽約,對接基金行業35家公司,完成捐資2355萬元。

  2018年1月初,他積極協調,引進了農業產業全國500強企業——山東諸城外貿公司與汾西縣洪昌養殖公司進行全面深化合作,在汾西縣合資註冊長晟科貿公司,建成後可提供600個就業崗位。設立了“汾西啟富產業扶貧引導基金”,基金規模8000萬元,可帶動縣域龍頭產業及其他扶貧產業有序發展。

  在汾西縣,優質土特產品曾經賣不上好價錢,甚至出現滯銷。這個問題曾困擾著不少農戶和眾多合作社及企業。杜浩強在下鄉調研中得知這個情況後,與各協會溝通,與縣委、縣政府交流,將電商扶貧列入脫貧攻堅13項行動之一。

  2017年,在杜浩強的努力下,汾西縣成功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縣、鄉、村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全面建成,設立了電子商務服務站點78個,開設了京東汾西特色館和淘寶汾西特色館,並全力打造“綠塬汾西”這一特色品牌。

  汾西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一方面積極打造成電子商務孵化培訓平臺,針對貧困家庭畢業生、農村帶頭人、創業婦女、返鄉青年、退伍軍人等,通過電商培訓孵化,使之成為電商發展的主力軍;一方面,積極打造返鄉能人創業平臺,從外地吸引返鄉“草根”能人回家鄉創業。他們通過參加縣電子商務創業孵化中心培訓班,學到了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通過網上銷售,拓寬了銷售渠道,在自己脫貧的同時,還帶動了村裡人共同脫貧致富。

  “作為一名掛職幹部,我覺得自己已經深深融入了這片土地,與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奮戰……”杜浩強說,“我要用自己的行動,認真履行好一名幫扶幹部的職責,講好汾西扶貧故事。”

  在汾西縣,共有120多位來自中央、省、市的扶貧幹部,他們默默無聞地戰鬥著、付出著,為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扶貧路上,他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堅強力量。

  “裝了光伏發電,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脫貧路上的汾西力量

  駕車在汾西縣行走,無論山頭上、塬面上、山窪裡,還是老百姓家的屋頂上,一排排,一行行,高低起伏,處處可以看到閃著深藍色光亮的“玻璃板”。

  這些“藍精靈”就是汾西縣廣大群眾賴以脫貧致富的光伏產業。在汾西,光伏產業實現了全縣120個村全覆蓋。光伏產業規模,在全市位居第一,在全省位居第二。

  “每年除去貸款還能得6000元,再加上養老金、種地收入、退耕還林補助,大兒子享受了低保,還參加了免費按摩技術培訓,在縣城順利找到了工作。”在僧念鎮瓦窯圪塔村,貧困戶趙東海一邊介紹家裡的情況,一邊把帽子摘下來揚著手,自問自答地說,“享受到這麼多扶貧政策補助,還不脫貧?脫啦!脫啦!”

  趙東海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數年前妻子看病,大兒子殘疾無工作,加上自己漸漸衰老,家裡的積蓄花光了,地裡微薄的收入已經支撐不起一個家庭的正常開銷。在黨和政府光伏發電產業扶貧政策的幫扶下,趙東海家的屋頂裝了77塊光伏板,這些光伏板共投入了17萬元。當時,趙東海投入了2.2萬元,貸款5萬元,享受到國家補貼3.5萬元,剩餘為投資商貼補。

  77塊光伏板全部併入國家電網,每年可收益3萬元左右,除去每年貸款和投資商貼補費用,每年保證分紅6000元。

  “再有四五年貸款就還完了,剩下收入就是自己的了。”趙東海說,“裝了光伏發電,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汾西光伏產業堅持企業、聯村、村級和戶用光伏同步建設、同步推進,全縣總裝機容量達186.7兆瓦,年收益2.2億元。汾西縣結合實際,按照“企業電站收益縣級統籌,村級電站收益壯大集體經濟,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保障深度貧困人口收入”的辦法,落實收益分配,年扶貧收益6300餘萬元,惠及全部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541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得到了好政策幫扶,從磚窯搬進了漂亮新房”

脫貧路上的汾西力量

美麗的移民新村。 趙 旭 攝

  佃坪鄉孫南莊村大路旁,一排排整齊的樓房錯落有致,一個個整潔的小院乾淨利落,行走其間,亮麗的文化牆,便捷的超市,寬闊的文化廣場,一一映入眼簾。來到這裡,許多城裡人對這個大山裡的“別墅群”也心生羨慕。

  走進周福明家時,他正在與幾位同齡的鄰居拉家常。提到大山裡曾經的住房、生活的不便,幾個人都感觸頗深。

  67歲的周福明是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全家曾經住在對面山上的兩孔磚窯裡,“家裡是土院,出門是土路,雨雪天氣只能窩在家裡”。對患有肺氣腫的周福明來說,是一種無法言及的煎熬。

  “平路還能堅持走走,上個坡,下個坡就喘不上氣來,去鄰居家串個門兒,路上得休息幾回。”周福明說,“享受到黨的好政策,我們住上了新房,原來做夢也想不到能搬入新居。”

  孫南莊村是汾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汾西,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改善民生的一項重點工作。為了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汾西縣委、縣政府多措並舉,多方施力,多渠道統籌就業安置,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長效就業、利用物業崗位安置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化解了搬遷戶就業疑慮,加快了舊房拆除、新居入住的進程,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有序推進。

  汾西縣易地扶貧搬遷涉及6個鄉鎮63個自然村2889戶8536人,其中貧困人口1857戶5800人。目前,全縣8個鄉鎮安置點全部實現入住,縣城集中安置點已完工,11月底可全部入住。

  隨著脫貧攻堅的節節推進,汾西縣結合縣域特點,全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農村水電路網全覆蓋;投資2.3億元修建農村“四好”公路281公里;總投資180餘萬元,實現了村級衛生室全覆蓋,做到村醫到位、藥品到位、制度到位、服務到位;各村實現了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全覆蓋;大力開展城鄉環境衛生大整治,使村內村外乾淨整潔;易地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了幼兒園、黨群服務中心、醫院、超市等,徹底解除了百姓的後顧之憂。

轉自:臨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