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山西臨縣李家山民居

築屋建房自古就為人看重,五千年時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建築文化,厚重又獨具特色。從南到北,從太行山到呂梁山,歷代先民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創造修建出了窯洞這一古老民居。

山西位於黃土高原東部,由於黃土層深厚,氣候乾燥涼爽,祖輩們大多利用自然條件和環境,選擇在山崖邊上修建窯洞居住。所建窯洞冬暖夏涼,造價低,還能節約耕地。從晉北偏關縣老牛灣獨有的石頭窯洞到晉南平陸縣極為普遍的地窨院,從太行山大峽谷沿途村落的石板房到呂梁山黃河古渡的西灣村磚窯,千百年來,山西各個地區的百姓們都依據自然的地域條件建造了各具特色的窯洞。

不管在什麼年代,蓋房、買房對百姓來說都是頭等大事。在過去,一個家族的房屋選址、修建關乎著家族興衰、子孫繁衍,因此會有很多講究。建窯選址尤其看重屋後的山脈走勢,也就是老百姓講究的說法“靠山厚”。

靠崖窯,是典型的一種“靠山厚”院落。這種靠崖窯洞在臨汾汾西縣的傳統村落中還保存有幾百處,是古代山西百姓在山地和丘陵地區利用自然條件修建的一種易居房屋。靠崖窯主要是利用膠泥土的緊密度,直接在山崖上,挖出一個個型狀優美和適合居住的拱券型洞穴,然後在洞口上安裝好木質門窗,在洞裡面再修砌火炕、地爐、煙道等,用於睡覺、做飯和取暖。由於窯洞四周堆積著厚厚的黃土,這類窯洞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就是冬暖夏涼。

窯洞的正面俗稱窯臉,經濟條件比較殷實的人家,會選用磚石砌築窯臉,經濟條件差些的人家,就用草泥抹面,對窯臉只做簡單的裝飾。這類窯洞修建時就在前臉上開建大窗戶,以便充分利用陽光讓窯洞裡更亮堂一些。

呂梁臨縣的西灣村與李家山修建的臺梯式窯洞,是一層一層往後退著蓋的,這是考慮到力學原理和地理環境,避免下層窯洞承受不了上層窯洞的重量而設計的。下層窯洞的窯頂就是上層窯洞的庭院,人們還可以把院子修整平坦後在上面晾曬糧食。特別有趣的是,這類窯洞的院子周圍都有一圈叫做女兒牆的圍牆。女兒牆的名字也有來歷,相傳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後,要在瀋陽修城樓,為了趕進度,就到處抓男子修城樓。一個叫扈巧雲的女孩兒,女扮男裝替父親服苦役,後來被發現是女兒身。皇太極聞知此事,為她的孝道所感動,但又覺得女子修牆不吉利,就令人把其中一個城門頂上的磚去掉一層,從此女兒牆的名字就流傳開了。

女兒牆主要用作防止牲畜和人的掉落,牆下面的瓦簷叫護崖簷,可以防止雨水直接沖刷窯臉。有些地方不修護崖簷,而是種一些盤根的植物,如酸棗樹、迎春樹、刺梅等。

平陸縣位居山西最南端,當地百姓充分利用溝壑縱橫的地理環境,建造了地窨院。有民謠“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特別形象地描述了平陸地窨院的特點。

鄉土宜居話窯洞

▲地窨院

地窨院的建造是就地取勢,從平地往下挖出一個五六米見方的大坑,然後在坑的四壁挖出6孔或者8孔窯洞,用其中1孔當門洞,修成坡道以通向地面。地窨院地勢很低,容易積水。智慧的居民為了排水,會在地窨院的一角挖個大土坑,俗稱“旱井”,並修出引水道,雨水就會順道流入旱井裡,再慢慢滲入地下。

鄉土宜居話窯洞

▲錮窯

提起窯洞,不少人以為只有貧苦人家才會住,其實不然。諸多晉商大戶人家也都建有窯洞居住。如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就是一座豪華型的窯居式四合宅院。這種錮窯是王家大院裡的典型窯洞形制,當地這類窯洞主要是用磚石砌築的,不再依靠山崖就能獨立修建,所以也叫獨立式窯洞。這種窯洞與普通人家的窯洞不一樣,區別是規模大,裝修精美,最突出的是磚雕、木雕和石雕。例如木雕枋,主要裝飾於大戶人家四合院中正房(坐北朝南的房子)前面的兩根柱子之間,是可以起到聯接作用的橫樑。這類額枋(北宋稱為闌額)上雕刻的吉祥圖案多是麒麟送子和鳳穿牡丹。鳳凰是吉祥鳥,為百鳥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鳳凰和牡丹結合象徵著祥瑞、美好和富貴。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與龍、鳳、龜稱為上古四大神靈,象徵著祥瑞,能為百姓帶來子嗣,自然多被古代先民們用來裝飾門楣。磚雕、木雕和石雕,既匯聚了中國民俗體裁的內容,又突出了山西當地的民俗風情,還展示了當地民間藝人高超的雕刻水平,更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審美情趣。

窯洞,是山西人適應自然條件、利用地域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見證,凝聚著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風情,成為民間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孟 苗)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鄉土宜居話窯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