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專家當家 靠科技經致富

1月21日,臘月二十七,還有三天就要過年了,定點扶貧村的父老鄉親們還缺啥?還少啥?還需要啥?仍然牽動著山西省科技廳每一位扶貧隊員的心。當天一早,一輛滿載著新春愛心慰問品的中巴,從太原出發,駛向科技廳駐汾西縣的5個定點扶貧村。

貧困戶出了土專家

汾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處臨汾市北部呂梁山東南麓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殘垣溝壑山區。冬日的汾西,被前不久的一場大雪覆蓋著,遠山近嶺逶迤蒼茫,從山峰下望,昔日黃土山坡的層層梯田,變成了一塊塊白色面板,大小形狀錯落有致伸向谷底,背陰處的山坡上,就像掛滿了大塊的棉花,景色別緻。

快到中午時分,車行來到和平村,39歲的村民王濤濤住在村南的邊上。近午的暖陽融化了屋頂的積雪,雪水從屋簷流下,形成一道水簾。進入屋內,王濤濤正在餵食黃粉蟲。王濤濤一邊熟練餵食,一邊說:“餵養黃粉蟲是需要技術的,溫度溼度飼餵量都有講究,我在村裡的合作社公司打工,又經過多次的技術培訓學習,現在已經成了黃粉蟲養殖行家裡手。”

王濤濤說的村裡的合作社公司,就是汾西縣康瑞來生物科技公司,這個公司是汾西縣唯一的國家級科技型企業。2016年,科技廳牽線架橋,山西農大將黃粉蟲養殖技術傳授給和平村,全村20多戶貧困戶加入黃粉蟲產業隊伍,科技廳支持成立的康瑞來生物科技公司負責技術示範並加工銷售。公司總經理師峰介紹,2019年,王濤濤養殖黃粉蟲收入1萬多元。如今,汾西縣已經有300多戶養殖戶,去年黃粉蟲銷售150噸,產品銷售到美國、歐盟等地,市場前景非常好。

黃粉蟲養殖戶和山西農大的專家有個技術群,大家隨時發佈信息,隨時諮詢問題,專家及時回答,還及時上門技術指導。王濤濤說:“我們有了技術,有了銷路,就有了脫貧致富的門路。”

2011年始,省科技廳進駐汾西縣後加樓村、和平村、茶房村等5個村定點扶貧,經過認真仔細調研,對5個村因地制宜實施一村一業一人一技精準幫扶。

挖煤村變成梨花村

午後,去往後加樓村的路上依然多有積雪和冰層,來到村委會,十幾個貧困戶村民趕忙幫著卸車,大家手裡拿著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福喜,領到科技廳送來的米麵油肉等“年貨”,57歲的劉俊良說:“現在黨的政策真好,處處為咱老百姓著想。”

多年前的後加樓村,曾經是一個黑煙籠罩、黑塵瀰漫的挖煤煉焦村。村委主任陳華偉說:“那時候,村前村後漫山遍野有幾十座煤礦和幾百個煉焦爐,房前屋後沒有一片淨土。但挖煤煉焦並沒有給村民帶來財富,卻留下了撂荒的耕地和滿目瘡痍的汙染。”

科技廳扶貧隊經過和村民的反覆商議討論,採取土地入股、農民入社、勞動返聘等方式,引進了山西省農科院郭黃萍研究員培育的玉露香梨,通過反覆試驗示範、反覆技術培訓,在原來荒蕪的土地上逐漸發展起1200多畝玉露香梨,2017年掛果,2019年收穫21萬公斤100多萬元。

劉俊良等全村貧困戶都進入了合作社,參加梨園管理掙工資,土地入股年終利益分紅。“通過這幾年郭教授等專家手把手的培訓,我們現在都是玉露香梨的‘土專家’。”劉俊良滿臉的笑容略帶羞澀,她說:“現在我們每個月掙工資1200元,加上分紅股金,收入年年見漲,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春天,後加樓村滿山的梨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遊覽觀賞,村裡舉辦了首屆梨花節。現在村裡正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梨的產量和品質,實施玉露香梨園提質增效項目,他們邀請太原理工、山西財大、山西農大專家共同謀劃圍繞玉露香梨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產業,還引進省農科院滲水地膜穀子穴播技術,開展百畝穀子有機旱作提質增效示範,精心打造一業為主多業興旺的產業格局。

上訪村變成平安村

在後加樓送完年貨,慰問了孤寡老人,下午5時到達最後一站茶房村。在村委大院,茶房村黨支部書記和記紅和村民已經等候多時,和記紅一把拉住省科技廳副廳長、扶貧大隊長張克軍的手,進入村委辦公室,手捧“茶房村榮譽功臣村民”證書,放進張克軍手中。和記紅激動地說:“張克軍大隊長和扶貧隊為我們茶房村做出了最大貢獻,村民們強烈要求給他頒發這個證書,讓他成為我們的村民。”

原來,茶房村因為煤礦挖煤,導致村裡100多戶村民住房成為危房。但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國家有關貧困村危房改造的政策在茶房村遲遲難以落實,因此村民們反覆上訪告狀,茶房村危房改造成為汾西縣有名的“老大難”問題。

2019年春,張克軍擔任科技廳駐汾西縣扶貧隊大隊長和茶房村包村隊長後,主動把這個“老大難”挑上肩頭。他說:“國家有政策有配套資金,村民有訴求,我們就要有作為。”從此,多少個日日夜夜,扶貧隊與村民仔細商量改造方案,盡力做到合理公平,多次與縣鄉有關部門協調。2019年9月,茶房村“住房安全改造”攻堅戰全面打響,經過2個多月的奮戰,全村所有128戶危房戶完成改造,鄉親們陸續住上改造後的好房子,不僅屋裡屋外煥然一新,而且壓在他們心頭的“石頭”搬開了。冬日的茶房村,一座座嶄新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村民們有的在擦玻璃,掛燈籠,有的在打掃廳堂。81歲的郭大娘身上繫著圍裙,手裡提著扶貧隊發的5斤豬肉,喜滋滋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越過越幸福。”

培育特色優勢扶貧產業,培育穩定脫貧的經濟基礎,是科技廳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在茶房村的東南角,14棟藍色大棚映照在冬日的晚霞裡,這裡是科技廳扶持發展起來的茶房村鈺銘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雙孢菇基地。在5號棚裡,29歲的村民趙清剛正忙得滿頭大汗,他是這個基地的技術帶頭人,大棚里正在出苗的雙孢菇密密麻麻,就像爭著露頭的小饅頭。趙清剛說,這裡也是貧困戶打工掙錢的基地,這裡還為全村48戶貧困戶,每戶一年分紅1000元。

2019年是汾西縣的脫貧摘帽年,在汾西,一個個新興產業茁壯成長,一批批“土專家”當家作主,一戶戶困難戶脫貧致富,集眾智聚群力,團結一心打贏脫貧攻堅戰正在續寫新華章。

本報記者 沈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