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损失要比英国严重的多,战争使法国丧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达131.5万人,受伤近300万人,约7%的国土和大部分的工业产区,都曾遭到过德军的占领和蹂躏,1/4的产业被战争严重破坏,物质损失高达1340亿法郎,

国内债务膨胀,财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国预算赤字为180亿法郎且外债惊人,法国欠美国160亿法郎,欠英国130亿法郎,法国虽然身为战胜国,但却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战胜国。

20年代:危机与调整

战争造成的损失使得法国在整个20年代都面临非常严重的财政困难,在1920年英国爆发的一次小规模金融危机,虽然不是世界性质的危机,但也严重影响了当时和它一衣带水的法国。这使得法国政府被迫加大财政支出,最终导致入不敷出,国债滥发导致无人认购。到1923年时,法国已经累计发行了高达305兆法郎的国债,法国政府为追求法郎的国际地位在战后初期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可法郎却不断贬值。1924年初法国自身又爆发了一次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物价上涨几乎无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贬值已经达到顶峰,法郎与英镑的比价高达250:1,这也是法国战后通货膨胀的最高点。法国的国际信用和国内信用濒临崩溃。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1926年普恩加莱出任总理以后,开始整顿财政以求稳定法郎,他一方面紧缩开支,大规模消减军队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积极调整税率,增开新税以增加国家收入,对货币制度实行改革,明确划定最低底线不得打破:即法郎的汇价为一英镑等于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于25法郎也不可超过。虽然法郎贬值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汇率最终还是被彻底的固定下来了,稳定的货币汇率也使国家能轻而易举的偿还内债和外债。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到20年代后期,法国基本上完成了战争破坏地区的重建(虽然美国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因为法国的生产体系尤其是制造业生产体系十分均衡,且整个20年代法国都在调整自身的经济,故世界金融危机对法国的冲击相比于其他国家是较小的),法国的重建是通过大规模举债而完成的,虽然此种行为曾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但是普恩加莱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贬值,这使得法国的货币相比于英国更加稳定(英国在30年代开始实行货币贬值政策并且是无底线贬值,这导致了其国际信用还不如当时的法国)。法郎的相对稳定对法国大规模举借外债也有了促进作用。

毕竟法郎的贬值只要不超过普恩加莱设定的底线,那么法国就有能力偿付外债(虽然欧洲各国一向是欠债不还),但国际信用摆在那里还是比较靠谱的。大规模引进外资确实取得了建设成就,固定资本得到了大规模更新,新型的工业技术很快就被实际投入到工厂进行商业化应用,设备变得不再陈旧和落后,法国制造的商品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渐显现。1924年,虽然爆发了小规模经济危机,不过因为战后正常的规律性恢复较快,法国的工业生产总量总算是艰难的达到了战前的水平。从1924年到1929年,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达到每年5%,超过了战前的3.4%,其增长速度也超过了英德两国,仅次于美国。

国内贸易异常活跃,农业生产在20年代一直停滞不前,到1929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法国开始实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实行了《失业补助金法》,1928年开始对低工资职工发放养老金,对疾病、残疾的工人以及孕妇实行津贴等。

重整军备、寻求安全

《凡尔赛合约》为法国提供了相当的安全保证,但是由于法国没有达到彻底肢解德国的目的,并且凡尔赛体系中并没有强有力的划界条约来保证法德边界的稳定,所以法国一边重建经济,一边继续为寻求安全而努力。

法国对抗德国的传统办法是结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已经彻底不愿再次承担大陆义务,拒绝与法国结盟。同时法国也不愿意与苏联结盟,于是法国开始注意到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并希望能在其中寻求盟友。1920年9月法国与比利时签订军事协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后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同盟条约,

从而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主要针对德国的同盟体系。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农合约》和保加利亚修改《纳伊合约》,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分别缔结了三项双边同盟条约,这三项双边同盟条约形成的体系被称为“小协约国”。法国为了利用小协约国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遏制德国并反对苏联,在法捷克同盟条约之后,又于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后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缔结了同盟条约。

但是比利时、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毕竟都是些中小国家,而且波捷罗南四国都位于德苏两大国之间,同时受到两方面的威胁,无法有效发挥牵制德国和遏制苏联的作用,因此法国还需要一些能够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办法。1925年10月签订《洛迦诺公约》时法国外长白里安曾说过:“我国的安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保障了。”不过该公约实际上使得法国处于一种更加危险的境地,并且还削弱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为洛迦诺公约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德国的权利。

除了结盟和缔结条约之外,法国还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以图在德军再次来犯时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战后,年迈的法国高级将领仍然身居高位,他们墨守成规,根据第1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特别是法国的防守战经验,他们认为战争中防御方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层层相连的战线和战壕与无数碉堡构成的防御体系是无法被攻破的。这种保守且过时的军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国最高统帅部奉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第一,法国已经取得胜利,只要能保证胜利的果实,平安无事的过日子法国人就心满意足了。再加上第1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惨重,各个国家在大战之后都会迎来一个婴儿潮时期,而法国却没有(主要原因是20年代法国经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好时坏。加上法国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并不比德国和英美好,所以平民百姓在没有稳定的环境下基本选择不婚或不育)。这直接导致了兵源严重不足,人心厌战,进攻的军事理论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法国在这三方面都十分欠缺,所以进攻战略在法国也没有社会基础。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第二,在第1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坚持执行防御反击战术,德军虽几次突破法军防线,比如瓦恩河战役期间德军甚至逼近了巴黎。但是法国军队总是能及时组织反攻,被打破的缺口也总能被迅速补上。贝当元帅当年曾经说过:“连亘战线是上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伟大启示,它被证明是坚不可摧的。”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第三,法军不承认新式坦克飞机这类新式武器的作用,不承认装甲部队是独立的兵种,不承认一只大规模独立装甲部队能够突破敌人步兵和炮兵的防线,甚至不承认空军是独立的兵种。

虽然法国的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优秀的战车和飞机,但是在1921年贝当元帅制定的《最高统帅部手册》中对于飞机的作用只有短短的一句话:“飞机白天侦察,夜间轰炸而已。”


根据上述的战略以及战术思想,法国从1928年开始建造马奇诺防线至1936年初,基本完成,历时8年耗资500亿法郎。

频繁更替的政府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政府更迭频繁,如果从1920年1月开始算起,到1940年3月达拉迪下台,法国在20年内换了40届政府,如果算到1929年11月百里安下台,那么法国在9年之内,就换了17届政府。从1925年11月到1926年7月,光是白里安一个人就组织了三届政府,但第3届只维持了三个星期。1926年7月复出组阁的赫里欧内阁仅维持了三天就匆匆的下台了。

1919年11月举行了战后的第1次议会选举,民主联盟、共和同盟等右翼政党联合成“国民联盟”,他们竞选的口号是反对苏联和防止社会动乱。大选后,克列孟梭辞去总理职务,由米勒兰组阁上台,他上台后干的第1件事就是镇压罢工。

1922年素来以态度强硬著称的普恩加莱出任总理,1923年1月,因为战后的魏玛德国没有能力偿还战债,法、比军队联合出兵占领鲁尔区。结果法国人发现德国人比他们还穷,就算是把鲁尔区全部卖了也于事无补。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1924年5月在法国进行了战后的第2次选举,鲁尔的失败导致“国民联盟”威信扫地。社会党、激进党等组成的“左翼联盟”获胜,激进党人组织内阁,这次法国政府的内外政策遭遇了巨大调整,左翼联盟反对普文加莱的强硬路线,采取与德国和解的政策。1924年7月政府接受了道威斯计划,1925年10月潘费勒政府又接受了洛加迪公约,1924年10月赫里欧甚至还致电莫斯科表示承认苏联政府,此后法苏两国正式建交。不过在左翼联盟执政期间,法国国债不断的增加,财政变得异常困难,数任内阁都试图通过增加税收发放国库券、增加法兰西银行对政府的预支等办法来解决财政危机,但适得其反。1926年7月中旬,国库短期借款和国债已经到期,但政府根本无力偿还,

法郎贬值突破了普恩加莱制定并获得一致认可的底线。7月17日白里安内阁只能宣布解散,7月21日赫里欧再次组成政府。但“左翼联盟”已经失去了议会对其的信任,当内阁成员名单交由众议院批准时,众议院以多数票(290:273)强行否决了这次内阁。

浅谈一战后法国的战后恢复与军备建设

无奈之举:国民联合政府

左翼联盟政府垮台之后,法国的议会开始了新的组合调整,右翼政党始终不占多数,所以不能组阁,左翼政党则又内讧不断,也没法单独或联合组阁。于是总统任命普恩加莱着手建立“国民联合政府”,它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式的政府,其执政期间,政府曾通过削减开支、提高税收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保持收支平衡。但税款增加最多的间接税,却主要由工人和小商人负担。1928年11月,激进党退出联合政府,此后的法国内阁就变成了清一色的保守内阁。

于美英,两党轮流执政的情况不同,法国的执政党非常多,一般情况下多采取联合组合的形式,任何党派在组成内阁之后都缺乏在议会中稳定性,所以非常容易被议会干预,而且议会中也不存在一个占据稳定多数的党派。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一直不稳。本来法国的战后恢复是较其他欧洲国家有很大优势的,她的农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十分平衡,也不需要像英国那样必须斥巨资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过法国的战后恢复还是很慢,这也是一战后的政局混乱,法国战后恢复一波三折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

《Passion,politics and the French Third Republ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