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他曾感慨:“自出生之日,我中华无日不在忧患中煎熬。”

的确是这样,1840年,中国百年耻辱的开始之年,他出生;1939年,神州大地受日寇铁蹄蹂躏之年,他离世。

他虽然一生都没有看到中华崛起,但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都在为祖国富强而奔走。

他就是马相伯,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中间老者为马相伯

马相伯,原名马志德,江苏丹阳人,因为父母是天主教徒,所以他在襁褓的时候便接受了天主教洗礼。

马相伯精通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还曾先后去过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在国外的游历让马相伯长了很多见识。

年轻时的马相伯并没有教育兴国的想法,他起初的观点是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为此他多次上书朝廷,为朝廷献实业救国之策,可是没有任何音讯。

深感失望的马相伯在1899年辞官回沪,潜心于天文度数的研究和译著,也正是在这期间,他深深的感觉到要想让国家富强,必须大力重视和开展教育,他曾说:

​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有了教育兴国的想法后,马相伯立刻行动起来。

1900年,已经60岁的马相伯,把自己的全部家产,良田3000亩捐献给天主教会,条件是教会要创办“中西大学堂”。

为什么要捐给教会,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要想创办私人的新式学堂,只有教会是有这个实力的,马相伯自己也是在教会的学校读的书。

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震旦学院校舍

教会得到马相伯如此多的财产自然很高兴,但是创办学校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03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院,成立了。马相伯亲任院长,其地址就是今天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

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取“震旦”一名寄托着“日出东方,前途无量”的美好愿景。马相伯希望,这所学校能为国家建设提供有用之才,为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争一席之地。

震旦大学的成立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梁启超曾著文称:

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可以说这所学校是马相伯倾家荡产所建立的大学,他在花甲之年还如此奔波,目的就是为祖国培养人才。

马相伯办学的思想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而且他不过多干涉学生们的生活,并不要求学生早上做祈祷,晚上做祷告。

马相伯这种管理方法让法国教会很不满,因为外国人办教会学校的目的是想在思想上控制中国的人才,而控制这些人才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思想上要向西方靠拢。

所以读到这你就该知道了,这所外国人参与其中的教会大学,在内心深处是想培养亲西方的人才,至于什么教育兴国,他们才不关心呢。

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马相伯(上排中)与震旦学院师生合影

为了从马相伯手中夺到学校的管理权,教会把马相伯架到医院,强行让他住院治病,就这样马相伯无病而住院。

教会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Perrin)为总教习,南从周接过管理权后,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方针,另立了很多规章制度。

面对这些变化,学生们大哗,他们摘下校牌,全体退学,以这种方式进行抗议。

这件事情还没完,清政府看到机会,在这时候向法国巡捕房提出,准备拘捕一些学校内反清的学生。如果法国人这个时候将学生们交给清朝政府,那就麻烦了。

部分学生来到医院见到马相伯,大哭:马院长,我们已经散学了,我们还要读书。

马相伯内心也悲痛不已,投入全部家当,结果就换来如此结果,怎能不痛心。

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使其不落到朝廷手中,马相伯最终同意将学校交给法国人,但是条件就是法国巡捕房要​保护好这些学生,不能将其驱逐出租界和学校。

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复旦大学

离开震旦大学堂的马相伯没有被困难击倒,虽然他年岁已高,但是想创办一所大学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热情和信心丝毫没有减弱。

​经过多方的奔走,以及在张謇、严复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5年后,也就是1905年,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又创立了一所大学,起名为复旦公学,这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复旦”寓意为重建震旦,振兴中国。

1905年,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清政府已经处在严重的风雨飘摇之中,国家内忧外患,这个时候的马相伯已经是65岁高龄了,就是按照现在的标准也应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他还在工作。

​马相伯对复旦大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继续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今天复旦的校歌中依然有这两句话。

马相伯非常爱国,他经常对学生说“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正是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从复旦大学走出了很多各方面的专家,他们都对祖国身怀深深的热爱之情。

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马相伯后人在其雕像前合影

马相伯为了办学,投入的不仅仅是家产和精力,还为此家破人亡。

因为忙于办学,无暇家庭,妻子赌气带着长子回山东娘家,船出吴淞口时,不幸遇难,马相伯痛失妻子和长子。

而他的次子马君远在复旦公学当美术教员,不久病亡,抛下才18岁的妻子和不满6个月的女儿。两个儿子接连去世,对马相伯的打击是巨大,从此他再无子嗣。

虽然家产没有了,家也没有了,但是马相伯依然奋战在教育事业上,不仅如此,当国家面临灾难时,马相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祖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91岁的马相伯不顾自己的身体,他让人搀扶着,变卖书法,支援抗战。

当时他写一副对联卖50元,写一个“寿”卖30元,就这样马相伯挥毫书写,一直到写不动为止,共得10万元,全部捐给前线将士。

很难想象,一位九十一岁的老人,在连路都无法走的情况下,为了国家,仍然伏案握笔,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60岁创办大学,妻离子散,晚年卖书法捐款,一百岁遗憾离世

晚年的马相伯

马相伯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复兴、民族觉醒,老人内心迫切想看到这一天,可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并没有看到。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溘然长逝,离世前马相伯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老人是带着遗憾离世的,每次想起他的临终遗言,都让人不禁的想起他渴望见到中国崛起的眼神以及内心的无奈。

今年,距离马相伯老人的离世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十年,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如果看到今天中国的发展,可以含笑九泉了。今天的中国,如您所愿;未来的中国将再不会有屈辱,中华民族已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