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PPP项目总投资达9万亿 多方建言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度

北京商报讯(记者陶凤 肖涌刚)11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PPP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高杲透露,据全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截至11月初,中国各地正在推进的PPP项目近7000个,总投资约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五大领域占全部项目个数和总投资规模比重均接近90%。

高杲表示,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工作重点集中在指导各地提高PPP项目科学性以及为PPP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在本周三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这有助于解决包括PPP项目在内的本项目资本金筹措。”

以本届PPP论坛聚焦的主题“绿色PPP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随着我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推进,相关投资将有20%到30%的巨大增长空间,预计投资需求量可达3000亿到4000亿,而整个环保产业的资金需求量可达到1.5万亿。

与天量资金需求相比,是民营资本的参与动力不足以及政府的角色模糊,这背后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与绿色PPP项目收益回报低的冲突。财政部公示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5811个落地项目中社会资本所有制信息完善的项目共5747个,涉及社会资本共10187家,其中包括民营资本3543家,占比仅为34.8%,且同比去年有下降趋势。

在本届论坛上,来自政府、企业和学界等众多PPP领域专家就此展开了讨论。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表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单靠公共财政难以有效解决。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的领域引入PPP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是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业内研究的重点在如何解决投资回报机制的规划、技术与模式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等方面。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绿色发展应该把人类平均寿命作为衡量它的质量和水平的一个标准,这就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基点。如何达到这一基点?要有四个步骤,一是“导”,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严格的同向的体制约束、法律强制和政策的激励,以此将一切生产消费行为导入绿色发展的渠道;二是“提”,运用绿色技术,来改造提升产业门类与结果,全面形成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三是“融”,要以绿色生态资源为基础,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绿色产业链条,促进其他产业绿色化转型,形成融经济,打造混产业;四是“转”,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深度发展,来将绿色生态功能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员徐林在论坛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的绿色投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他提出两个标准,第一是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二是投资必须要能够有效降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他看来,中国的绿色投资应该集中在五个领域:节能和清洁能源、智能和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和服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据他介绍,而且随着经济转型,绿色领域的投资需求和盈利空间越来越大,徐林认为,要建立一套包括成本补偿机制、绿色资产交易机制等的完整的绿色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是鼓励投资来推动中国的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则从规范和创新两个角度来辩证分析了中国PPP接来下的道路。他表示,要从五个角度把握创新:第一,创新是PPP的本质要求;第二,创新要把握PPP的核心理念;第三,创新是全方位的;第四,创新是开放性的;第五,创新要守正出奇。在模式创新方面,他以河北固安PPP为例,“固安PPP也是有争议的,业内并不完全认可,他们说这不是典型的PPP。我说不是垃圾处理厂拿来做PPP它就是PPP,一个学校做PPP它就PPP,两者放在一起为什么它就不是PPP呢?”在谈及规范时,韩志峰同样提出五个角度:第一,牢固树立规范的意识;第二,准确把握规范的红线;第三,合理保持规范的稳定;第四,积极做好规范的疏导;第五,努力提升规范的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