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每天穿著運動裝去單位上班,這樣的人是什麼心態?

單立人中1


我就喜歡穿著運動裝去上班,主要是早上起得比較早,可以到外邊運動運動,散散步,舉舉腳,吊吊單雙槓之類的。穿運動裝挺自在的。

至於說到單位上班,反正我們上班一般都是要換制服的,不能是日常的穿著,並沒有那麼複雜。怎麼輕鬆怎麼來吧。


九九196348571


我有個朋友,他在香港讀的法律專業,畢業之後就留在了香港工作。本以為他從此飛黃騰達,結果他整天忙的不可開交,生活質量並沒有比內地工作的同學的好。忙也就算了,但他遇到了件事,讓他十分不解和心酸。

按照他的話說,他所在的小型律師事務所裡的業務,90%以上的量都是他和另外一個內地來的同事包攬的。

雖說他們倆負責了公司的絕大多數業務,但薪資只是平均水平。

有一次,他生了重病。領導還特地跑來醫院看他,但帶來的不是水果慰問品,而是一大摞人一樣高的文檔文書。他們要他在醫院期間不能耽誤工作。

話說,他們的這個小型律師事務所不是沒有其他人,還有2個律師名,一個韓國人一個日本人。這日本人和韓國人日常工作習慣是這樣的:早上11點到公司,到茶水間泡一會兒咖啡,聊聊天,不一會兒到吃飯時間了,就去吃飯,吃飯完12點半就休息睡覺。下午起來繼續喝咖啡閒聊看雜誌,看手機......

公司業務繁多,也不見韓國人日本人過來幫忙。平時沒見韓國人日本人做什麼事,但事務所老闆卻對他們很客氣。我朋友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還不太受待見。

這事情怎麼解釋?


價值

公司不是傻,特別是小型公司,他們看中的都是價值。

我朋友他的價值是,是名律師,懂得處理法律文件和大部分案件。

他要做的,是努力,是勤奮,是賣命。

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價值是,他們是這家小型事務所的門面招牌,他們需要做的,是當有國外客戶上門時候或者那些很有錢的客戶來的時候,接待一下,聊聊天。

他們要做的,是優雅,是從容,是體面。

替代性

雖說,我朋友在香港當律師,外人看來相當體面,也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但在香港,這樣的人太多太多,讓我朋友來做這個工作,就是看中他們能拼能吃苦,不然,為什麼不使用香港自己的員工,而且還能提高就業率。

相比較於普通律師。

具有外國身份的律師就相對稀缺,比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個人每天穿著運動服去上班,為什麼?

1.他給公司提供了價值,有些價值,我們是表面看不到的

2.這樣的人,公司需要他,這樣的價值,只有他才能提供


以上。


程少話心理


個人覺得還是和工作環境有關係吧。

我原來在單位作秘書,上班第一天,主任就提醒我要著深色長褲,襯衣,皮鞋,因為崗位特性決定的,經常出入一些場合,正式場合還必須西裝領帶,正裝。

再後來,轉崗作黨群工作,因為這種正式場合少了,衣著也就不需要那麼講究,怎麼舒服怎麼穿,三十多歲,運動裝,更舒適,也顯年輕活力,挺好。

來自國企。


他他他叔


我就是個穿運動裝上班的人。

這幾年因為減肥,體型瘦了以後要整體換衣服。就把所有衣服基本都是換的運動裝。

首先,因為不是銷售崗,沒有著裝要求。我在心態上沒覺得穿運動裝衣服有設麼特別的。舒服,日常工作不影響就好了。

另外,運動裝一般口袋都有拉鍊的,裝東西不怕丟。坐車,地鐵一般不太怕小偷,因此放心一些。

工作,是結果導向的!只要別穿的傷風敗俗,被人指指點點看不過眼都可以,別太糾結!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了!


9527人生隨緣


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人每天穿著運動裝去單位上班,這樣的人是什麼心態?這本該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好像就該想想了。運動裝,顧名思義,是運動時候的服裝,你上班的時候穿來幹嘛?是炫耀?舒服?還是你隨時都準備去運動?因此,我認為無非是有如下幾種可呢。

第一,可能這個人的工作是相當清閒,可以說就是無所事事。他不用因為工作上的事跟外界打交道,每天就在辦公室一張報紙一杯茶,是比較安逸,沒有實質的工作內容。

第二,難道他家裡除了運動服就是運動服?一般不可能,那些運動大腕也不會有這種情況。無非是向別人炫耀他是一個挺愛運動的人,是一個身體比較健康的主。我敢說,這種人大部分都是工作能力平凡,身體素質一般的那種。

第三,這種人一般來說,自視清高,往往會目空一切。不會顧全大局,一心只為自己。也許我說的有點太嚴重了一點,他就要有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

當然,我說的也許有點以偏概全,甚至有的過急。至於穿什麼衣服去上班完全是個人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除非單位有明確規定的除外。你認為呢?


浪子老曾


舒服,便於下班騎車



大話二手車


本人公立醫院財務,醫院對著裝沒什麼要求,只要不亂穿,我就喜歡運動服,原因很簡單,就是舒服,說炫耀的人真不知道運動服有何炫耀,又不是什麼大牌,連學生都能穿的耐克阿迪斐樂,我一個成年人穿還炫耀了??



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啥心態?談不上心態吧?

我理解穿運動服上班其實是一種概括,也就是說,上班的時候沒有穿職業裝或是正裝。

高大上點的說法,上班時穿職業裝或是正裝是對所從事工作的一種尊重。

通俗點說,幹啥你得像啥。

穿運動服上班的人我覺得是受不了職業裝或正裝的約束,因為職業裝或正裝穿著比較累,特別是領子和鞋子,個別體型比較特殊的根本穿不上。還有一種從心理上,他是排斥這個工作的,他想改變,著裝只是一種表現方式。所以,我覺得談不上心態。應該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體現罷了。

受不了約束你就走,能夠忍受你就留,有能力你就改變,沒能力你就接受。至於穿什麼?只要你自己能夠承受後果,那就隨意好了。

但一般有這種行為,大部分有底氣或是持有無所謂的想法。還有可能就是審美觀後問題了。

另外,農民種地,*無用外包裝協會*等以事辛苦勞作的,運動裝也好職業正裝也罷,都是不合適的。

著裝,符合身份只是其中一項功能,最重要的還是應該以舒服為主,所以有詞曰“舒適”,既要舒服還要適合,舒在前哦。


半支菸5237


你可別說,我就是喜歡穿運動裝上班的女孩。如果你問我是什麼心態,那我就告訴你:怎麼舒服怎麼來。


我們公司沒有統一的工作服,對員工的服裝沒有要求,只要不是露肩露背的,一般都可以了。


以我為例,每逢週一,我喜歡穿休閒的正裝,白色雪紡衫+黑色工作裙+高跟鞋,目的是週一嘛,總需要重拾心情來面對週一的工作,避免被“星期一綜合症”困擾。


接下來,週二到週五,我都是隨意的搭配,穿得最多的是運動裝,白色緊身T恤+黑色運動褲+運動鞋,看清來精神爽利,又倍感活力。


大概是因為我熱愛運動吧,所以我基本上買了很多運動裝和運動鞋,我覺得如果工作性質不特殊的話,公司也沒要求員工服裝衣著的,怎麼舒服怎麼來吧。


如果說,我這類人到底是什麼心態,那我也告訴你我的想法吧。


1、個性隨和。

喜歡穿運動裝的人,一般來說,他們的個性很隨和,沒什麼小心機,大大咧咧的。就好比如我吧,我穿上休閒的運動裝,簡單化個淡妝,就去上班了。不會磨磨蹭蹭在鏡子前反覆照看,我寧願剩下時間來寫寫東西,看看書,一點都不糾結。


2、天性活潑。

我覺得,每次我穿上運動裝,我都倍感精神,無論在走廊上、飯堂裡碰到同事,我都會精神抖擻地打招呼,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氣息,同事們更樂意跟我相處了。大概是運動裝給了我舒服、無拘無束的感覺,讓我不用拘謹。


3、熱愛自己。

這點怎麼說呢?大家試想一下,我們每天都工作8小時或更多,一般都是坐在電腦前,久坐不動的,這樣很容易會有腰椎病,脖子痛等毛病的。我是一個坐不住的人,每隔1小時,我就要伸展一下身體,做做拉伸,放鬆放鬆。這時候,穿運動裝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我可以隨時壓腿,彎腰,拉伸,不需要害怕走光之類的。因此,穿運動裝,就能給我一個運動的理由,不再為偷懶找籍口。


這就是我喜歡穿運動裝上班的原因吧。


歡迎關注【羊仔的職場之路】職場無小事,處處大道理,每天分享一點點,每次進步一點點。

羊仔的職場之路


喜歡穿運動裝的人,肯定是性格比較隨和,性格活潑開朗,不會特別注重表象。運動裝舒適又百搭,只要自己穿著舒服就行,穿著好看,又沒有違反公司規定,天天穿也不是問題。

一、按規定穿衣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員工守則》,員工上班第一天必讀,《員工守則》裡面對穿衣打扮有明確規定,嚴格執行公司規定就好了。

1、有的公司有工作服,統一發放的,員工每天上班就不用操心穿什麼了,反正每天都一樣,套上就走,方便快捷,能節省很多時間。要知道很多人為了明天上班穿什麼,傷透了腦筋,每天睡覺前還要先檢查衣櫃,把衣服、包、鞋子搭配好,否則第二天起床會手忙腳亂,上班遲到。

2、沒有工作服發放,就只能自己置裝了,那也是一筆不小支出,尤其是女生,天天買衣服、鞋子都不知道穿什麼,如果不知道什麼衣服適合自己的人,更是浪費,買了很多,卻不知道如何搭配,浪費錢。

二、分場合穿衣

穿衣打扮對樹立一個人的良好形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上班族命運不濟,就是因為衣著出了問題。著裝應該與當時時間,場合,地點協調。有些公司對著裝沒有嚴格要求,不是說穿運動服不行,但是,如果你能分場合穿衣的話,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1、面試、開會、出席重大活動一定要穿正裝。不能穿奇裝異服,運動服。

2、非正式場合可以穿一些偏休閒的衣服。

3、訪友、逛街、郊遊,隨便穿,怎麼舒服怎麼穿,穿運動服一點問題沒有。

三、在公司如何穿衣得體?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衣著不夠得體的話,你可以以老闆的衣著風格來衡量自己的著裝。如果你與老闆的著裝風格一直,就不會顯得“鶴立雞群”也不會被同時排擠。 與老闆的著裝風格保持一直,可以更好地突出你的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很容易到到老闆的器重和賞識,老闆可能會認為你與他有著相同的價值趨向,很容易對你產生好感。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供你參考。

我是大魚,歡迎【關注】,每天分享職場經驗、技巧。

分享越多 收穫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