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要灭日本,刘伯温为何以死相逼也要保护日本呢?

2218992768


唐朝时期,大唐在白江口之战中打败日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就一直经常派人到中国学习。但从元朝开始,日本又经常扰乱中国海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派使者前往日本,想让日本对大明称臣进贡。但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不仅没有同意,还直接诛杀了大明使者。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打算立即对日本宣战,但就在此时,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了一番话后,朱元璋便放弃了攻打日本的想法。刘伯温主要是从地理原因、军队状况、国家财政、以及前朝准备歼灭日本而为未成功的教训这几个方面,来阻拦朱元璋消灭日本。

首先从地理原因来讲,日本距离中原较远,其间还要横渡大海。而日本盘踞在岛上容易防守。明军如果要攻打日本,光是路途遥远,后援不足这一点就决定了此战不宜进行。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军队建设并不是很强大。此时需要修养而不是大动干戈,虽然明朝当时的海军很强大,但日本的海军也不弱。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对明朝来说实在是不划算。

而明朝建国之初国家还不够稳定,财政状况也不太乐观。普通百姓都不想要再发生战争。当时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国家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无法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这对于远征作战将是巨大的问题。

在朱元璋之前,元朝就曾两次派兵攻打日本。虽然开始歼灭了数万日寇,但是后来由于日本台风的影响,是元军损毁了大量的战舰,军队也折损多半。姑且不说朱元璋的军队比元朝强多少,就台风这一点,即便刘伯温再怎么神机妙算,也不能左右天气。有了前车之鉴,自然不能轻易攻打日本。

攻打日本所得到的利益也十分的少。日本当时地处偏远,也并不是十分富有,即便攻打下日本,如此遥远,也难以管辖。稍微有一点经济头脑的人,都不会选择去啃这块没肉的骨头。

这就是当时刘伯温说服朱元璋进攻日本的原因。可是刘伯温也没有想到时值今日,弹丸之地的日本却成了中国的心头之患。


幻中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原本臣服于元朝的藩属国也都转到了明朝,然而在我国周边的小国里,唯独日本没有臣服于明朝,还把朱元璋的使臣杀了,朱元璋想要发兵攻打日本,刘伯温确一再阻拦,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为大家简单明了的谈谈!


其实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刘伯温认证日本此举并非是有心的!

在我国元朝的时候,因为日本没有像元朝臣服,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就派人征讨日本,虽然最后没有征讨成功,但是对于日本的打击来说也是够惨的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日本就开始痛恨中国人了!


而朱元璋派遣的使臣日本人以为是元朝的人,因此才一怒之下杀了朱元璋的使臣(这也是刘伯温认为日本不是有意的原因)!

第二;就是当时明朝的国情了

在朱元璋想要攻打日本的时候,明朝发生了自然灾害,加上明朝初年百姓刚刚经历过战乱,需要和平的年代来生产和耕田,在刘伯温劝说后,朱元璋也意识到明朝此时确实不易攻打日本,刘伯温一再阻拦,所以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的想法!


总结;要按照刘伯温的意思,明朝刚建立,没有能力在继续战斗,要养民生息,虽然说元朝当时灭亡了,但余孽又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此时出兵也是对大明不利的。最主要的就是,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易守难攻,就是打下来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好管理!


武大官人


历史上,朱元璋要灭日本,刘伯温为何以死相逼也要保护日本呢?

在我国存在过的众多朝代里面,明朝算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朝代,这和明朝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武器等原因有分不开的关系。当年朱元璋拿下了天下之后,顺理成章的就建立了大明朝。咱们也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强势的帝王,所以在他的震慑下,很多曾经依附于元朝的小国家都纷纷转头依附于大明朝。但是,在这众多小国家里面,却有一位比较狂妄的小国家拒绝依附于明朝,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当年朱元璋派了使臣去到日本,向日本的天皇送达了国书,要求他们依附于自己,结果日本拒绝了这一个要求。第1次,朱元璋忍了,第2次又派了使臣过去。但结果这一次他们更狂妄了,将派过去的使臣杀了,只留了两个回来传信。这一下真的让朱元璋怒了,他决定要出征日本,给这个小国家一点教训瞧瞧。他将这个决定在朝中一提,绝大部分大臣都表示了赞同,认为应该灭一灭日本的威风。但是刘伯温却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以死要挟也要护住日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举动呢?



其实刘伯温护住的不是日本,他只是认为攻打日本对于大明朝没有好处,所以他是站在明朝的角度考虑后做出的这个举动。刘伯温认为,此时出征日本,可能对日本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反而会使得大明朝的国力衰弱,届时会给外人可乘之机。



一、明朝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安定。每次到了朝代更换交替之时,最主要的是稳定国家,实现安天下的目标。因为一个新的朝代刚刚建立之时,百姓的心还没有齐,一旦国家内部出现动荡,就容易给外部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刘伯温认为,若是攻打日本,派出大量兵力之后,国家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二、日本地理条件特殊,不易攻打。当年元朝就想要征服日本,但是多次派兵都失败了,不仅没对日本造成伤害,反而使得兵力大大减少。这就是因为日本属于岛国,要想去攻打它,就需要派出水师远渡大海。而海上的意外很多,不可操控性大,一旦遇到天气不给力,可能就会在海上全军覆没。再者,当时的明朝水师力量并不强大,贸然派兵,并不是明智的举动。

就是考虑到了这些原因,刘伯温才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不惜以死相逼来让朱元璋打消这个念头。


江上孤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赶出了京都,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同时日本国内地方势力割据,战乱不断,当时的日本很穷,资源也很匮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盗去掠夺,骚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的问题。

日本倭寇画像

元朝时期,中国在周边有很多的藩属国,但是元朝没能征服日本,两次东征十多万的部队,大败而归,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时期的藩属国们,纷纷转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让使臣,带着国书东去,让高丽、安南、占城、日本四国归服大明,承认大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前面三国见元朝都被朱元璋灭了,所以纷纷归服,但是日本却对朱元璋派使臣送来的国书不以为然。

元朝没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个是为了让日本归服,另外一个就是让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国民,别像野人一样到处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统天下,大明军队正是士气鼎盛的时候,也真没把日本当回事,见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没有反应,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国书去,但是却被日本怀良亲王当成了威逼,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杀了,就留了两个传信的人回来。

朱元璋画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杀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视啊,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下令要将日本夷为平地,但是在大臣们一番劝导后,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大明建国不久,不适合远征,日本那边也正是南北朝对峙,所以怀良亲王想了想,现在不适合过多数敌,也对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没有和他计较。

后来朱元璋又派大臣赵秩出使日本,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礼遇,日本也给朱元璋送来了不少贡品表示愿意称臣,之后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过了十多年,但这之后日本开始慢慢变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对于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贡时,递交给大明皇帝的国书,却让手下大臣代写,用语也不符合礼节,朱元璋就很不高兴,对日本天皇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其实日本天皇也真没把大明当回事,当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里面的一些话很有意思: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这封书信,日本天皇很明确表达了态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见了这封回信,当即就决定要讨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们也纷纷响应支持,但是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极力反对朱元璋征讨日本。

刘伯温给出了这么几个理由,日本之所以敢这么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日本资源匮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实力,大明只能以水师远征日本,但是水师并不是大明军队所擅长的,并且明军对日本的地理环境也不了解,并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军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强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对于日本不可轻易动兵。元朝东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国不久,国家的建设才步入正轨,远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并且即便打赢了日本,日本资源匮乏,还很贫穷,那么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视,和武力征服后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即便以后发展强大,也远远不是大明的对手,而明军现在更应该建设强大的水师,日后在一击击溃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曾经两次东征日本,但是正因为对日本并不了解,轻敌而导致了两次东征的失败,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一番分析后,觉得挺有道理,并且即便维持现状,日本在表面上也还是对大明称臣的,所以冷静之后,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而是加强了海防,处处提防着倭寇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该不该征讨日本还真不好评价,远征了打赢日本还好说,至少能确保几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军打输了,不但会导致大明国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挂不住,甚至会导致倭患的加剧。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沿海一带的防御能力,建设好大明来的实在,朱元璋心里也没底,所以干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计较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在元朝和明朝两朝之间,两国先后对日本发动过或者准备发动战争,元世祖派遣大军多次入侵日本,但是在日本台风的影响下,日本的武士在岸上将元军予以全歼,成为元军不多的败绩。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继续准备对日本发动战争,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刘伯温,就曾经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过日本。

说到了刘伯温就不得不提到皇帝朱元璋,两个人在一个朝廷为着天下的局势操心。当时的朱元璋可以说是有着很强的势力,于是不管到哪里都能打赢胜仗,甚至将自己的军队开到了周边的国家,而如果没有当时刘伯温的建议,恐怕现如今的日本也成了他铁蹄下的一个俘虏,那么到底为何要如此力劝皇上不要消灭日本呢?

1:明朝建国后的局势

其一:当时连年征战不适合继续扩张

当时朱元璋已经发动了多年的战争,虽然自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发动战争,这也会让许多的老百姓受到战争带来的伤害。当时的大明朝已经建立,军队也都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于是已经杀红了眼的朱元璋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扩张。但是这时候理智的刘伯温则认为现如今已经发动了太多的战争,实在不应该继续征战,而是应该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其二:明朝海战经验不足

在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对于海外的航行技术是属于捉襟见肘的。这点可以从和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就可以看出来。在陈友谅的进攻下,朱元璋险将成为失败者,在明朝初年,明朝对于远洋航行的经验和军事力量显然是准备不足的,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日本,所以对日本只能望洋兴叹。

2:前朝失败的借鉴

其一:元朝东征日本的经验

在元朝的成立之后,元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唯一遭到失败的经验就是东征日本的失败。在和日本多次征战的情况下,元朝的军队因为原始的运输方式和补给的遭到了日本的迎头痛击。因为遭受台风的影响,不熟系海战的元军在日本的国土上没有援军和补给的绝境下,多次遭到失败,刘伯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情,成为了一个原因。

其二: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对明朝造成影响

当时的大明朝可以说是腾飞的,一个小小的日子根本不足以撼动这个强大的王朝,但是如果一味的对其进行攻打,其实是有点赶尽杀绝的意味。而彼时日本这个小国也根本没法对明朝造成威胁,于是刘伯温更是不赞成去攻打那么遥远的国家,还不如好好建设自己的王朝,也借鉴了元朝失败的经验。

其实刘伯温作为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用他的思想曾经影响了皇帝很多,更是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对自己的国家和朝廷都是十分忠心的他拿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最末端,而是把百姓和大明看得十分重要,我想胸中自由大爱就是如此之体现。


历史课课代表


这个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应该是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去攻打日本。那为何不攻打呢?很多人也会问,如果朱元璋攻下日本,打败倭寇,或许后面的一切历史都改写了。想要知道根本原因,就先来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

(刘伯温雕像)

朱元璋为何要灭日本?

在成功的将元朝蒙古人从汉人的土地上赶出去之后,朱元璋成立了大明王朝。这个时候国家凝聚力很强。作为一代雄主,心里想着扩张版图,实现自己的宏伟大业,于是让使者去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安南(越南南部)、占城(越南北部)四国,让这四个国家宣誓对大明效忠。可是使者过去了,除了日本不肯以外,其余三国纷纷表示归降。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日本也就是倭寇不肯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元朝忽必烈时期,当时日本不肯臣服元朝。试想下元朝都将疆土开拓到欧洲莱茵河附近了,怎么可能在东面让一个弹丸小国存在,于是发兵攻打,可惜天公不作美,出现大风暴,最后落荒二回。而且这样的事情在之后又发生了一次,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情况又遇见大风暴。于是日本人都管这个叫“神风”,就这样日本人心里的嚣张气焰越来越盛。所以到了朱元璋时期的大明朝,日本面对国书,就直接直接回复要打便打这样的话。朱元璋是何人?为了给子孙铺路功臣都可以冷血杀害的人,听到使者的复述后立刻火冒三丈,准备点将攻打日本倭寇。

(朱元璋剧照)

刘伯温为何要劝说朱元璋不去攻打日本呢?

明朝刚刚建立百废俱兴,刘伯温作为军师,动脑子的人,他所考虑的更远。可能的原因有二:

  • 明朝需要发展,不能再发动战争

经历了元朝的覆灭,明朝很多设施都得重建,很多老百姓也厌倦了战争,只希望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这个时候明朝集团内部的主和派呼声应该是最高的。万一因为发动战争,而且去攻打一个弹丸之地损失惨重的话,到时候再发生民变或许就得不偿失了。

  • 日本为弹丸之地,无需过分放在心上

从现在的日本地图上可以看到,日本四面都是海。而且从古至今华夏民族非常看不起弹丸之地,认为日本人民风难以教化,像野蛮人一样。而且四处都是海,想要大规模威胁明朝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大明王朝,地大物博,人才辈出。所以丝毫不把日本放在心上。

(刘伯温剧照)

朱元璋处理日本的方案

当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诉说后,觉得再次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话不可取。于是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之列的遗诏中“倚国强,而贪一时之功,无端出兵,杀伤性命”。大致意思就是说对待这些个弹丸之地,不要为了贪图一时之功最后导致战争。

从今天来看,刘伯温的劝说让朱元璋给后人挖了个大坑。但是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来说休养生息是上上之策。所以孰对孰错,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刘伯温此举是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历史每日说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靠的极近,一衣带水。历史上中日关系也是反反复复十分微妙。在明朝时期,朱元璋曾两次想派兵攻打日本,但是两次都是被刘伯温极力拦下。为什么刘伯温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呢?

朱元璋想攻打日本的原因其实有挺多的。朱元璋算是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了,朱元璋本人也是个独断专行,盛气凌人的主。朱元璋就是想当大哥大,让其他国家都认他当老大,但是日本却声称要和明朝平等相待,朱元璋于是对日本十分不满。除外日本倭寇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骚扰,搞得朱元璋十分头疼,并且对日本痛恨在心。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朱元璋在派使臣到日本,但是五位明朝使臣却是有去无回。于是朱元璋在盛怒之下想要攻打日本,但是最后被刘伯温阻止了。

刘伯温生为中国人,以死相逼而保护日本这个说法未免过于夸张,而且刘伯温也没有必要去保护日本。

刘伯温是出于考虑朝廷大局才极力劝阻朱元璋放弃攻打日本的念头的。明朝建立初期,政治不稳百废待兴,如若再次出征日本的话定会导致杀伐不断、民不聊生。另外还有元朝的前车之鉴,元朝两征日本都惨败,士兵损伤惨重,并且水战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也是使得元军后面对日军都恐惧不已,实在是得不偿失。

刘伯温说出的这些理由也是让朱元璋冷静了下来,不过幸好明朝没有派兵攻打日本,否则明朝早就败于日本了。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元朝末年,日本人便开始侵袭我国的疆土,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便派了个使臣过去告诉他们应该约束自己的国民,不要纵容倭寇横行“不然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兵”。

可日本人却将朱元璋的使者给杀掉了,气得朱元璋拍桌子,扬言要灭掉日本。

此时阻止朱元璋灭日本的,根本就不是刘伯温,而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

至于胡惟庸为何要保护日本,按照朱元璋的说法,是他私通日本,意图颠覆大明。如果朱元璋把日本灭了,那他不就失去了外援了吗?

《明史》: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

林贤案在明史中几乎是一笔带过,整件事情的经过在朱元璋编写的《大诰三编》中有详细记载:前明州卫指挥林贤帅兵守御,以备东海防倭。不期指挥林贤当在京随驾之时,已与胡惟庸交通,结成党弊。朕责指挥林贤就贬日本。

居三年,惟庸暗差私往日本取回,就借日本国王兵,假作进贡来朝,意在作乱。其来者正使如瑶藏主、左副使左门尉、右副使右门尉,率精兵倭人带甲者四百余名,倭僧在外。

比至,胡惟庸已被诛戮,其日本精兵,就发云南守御。洪武十九年朕将本人命法司问出造反情由,族诛了当。

按照《大诰三编》的说法,胡惟庸阻止朱元璋灭掉日本人,给出了四方面的理由:

一、大明朝刚刚建立,需要休养生息,不宜轻易动用战争手段;

二、如果刚建国就灭了日本,容易让邻国警惕自己,从而提升打造和谐外交关系的难度;

三、日本远在海外,自己对对方并不熟悉,随意动用战争,结局不可控;

四、胡惟庸不想朱元璋把日本人淘汰出局,从而让自己失去一股能够帮助自己造反的势力。

由于时代久远,能查到的只有朱元璋给出的版本,所以以上观点都有点片面,真相如何,全看各位读者自己取舍。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朱元璋曾经想要出兵日本,但是后来他自己又将日本立为不征之国。而其中的原因是朱元璋了解了日本这个国家。

也就是说朱元璋明白了打日本,得不到一点好处,为何这么说呢?简单说两点。


一是朱元璋认为日本是化外之国,其国贫瘠,民众不识教化。

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明朝已经占据了最好的耕地,也占据了最富饶的土地,不值得再去花费巨资攻打日本。

因为打下日本,治理难度很大,而能够获取的利益很少。这实在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且朱元璋认为,只要中原王朝不出现极端无能衰弱的时候,日本这个国家就威胁不到中原王朝。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此事有很全面的论述,基本算是目光长远。确实只要中原王朝不太衰败,日本就掀不起太大风浪。

而第二点在于朱元璋认为北方的威胁,是大明王朝第一要解决的要务,因为北方的元朝,还没有被彻底打垮。


当时的情况就是蒙古人退回了草原,可是其还有一战之力,也就是说蒙古这个隐患不除去,大明北方就不安全。

所以即便是后来的朱棣,这不得不放弃安南,选择了死扛蒙古,不惜多次北征蒙古,企图如同大汉一般,将蒙古彻底赶走。

其实从历朝历代来看,威胁永远都是来自北方,唯一一个真正北境安宁的朝代就是清朝。


小司马迁论史


刘伯温或许劝过,但以死相逼之说就有点夸张了,他又不是日本人的后代,犯不着如此紧张。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地震频发,说不定哪天就突然沉入海底了,所以千百年来,日本人极度渴望逃离日本岛,去往更安全的大陆。所以说,日本的侵略本性是深入骨髓的。


唐太宗时期,中国曾经教训过日本,当时唐朝联合新罗攻打不听话的百济,百济呢?就向日本寻求救援,结果日本派出了五千精兵前来支援,双方在白江口展开大决战。

战争结果,日本全军覆没。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之后,日本乖了一段时间,而且还虚心向大唐学习,所以现在日本保留了许多唐朝的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三次攻打日本,其中有两次因为台风无功而返,有一次登陆到了日本本土,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元军全军覆没,后来日本人感谢这场台风,称其为“神风”。二战时期的“神风突击队”就是取名于此。


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展示大国威严,曾经派出使者出访周边各国,要求他们承认明朝是大哥,愿意臣服在大明的羽翼之下,别的小国甘愿称臣,但唯有日本头仰的老高,说要与大明平等交往。

朱元璋很生气,当时便想兴兵征讨小日本。恰在此时,胡惟庸案爆发,锦衣卫从胡惟庸的家中搜出了其与日本暗通往来的信件,此事更加坚定了朱元璋征讨日本的决心。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最终攻打日本的计划搁浅了,终朱元璋一生再未提起,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是刘伯温的再三规劝,才让朱元璋放弃了计划,刘伯温劝告道:“日本离大陆太远,劳师远征,补给不足,难以取胜;而且日本领土狭长,民族强悍,根本难以同化。”刘伯温又举了元朝三次攻打日本失败的先例。

刘伯温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朱元璋果断放弃了攻打日本。

其实刘伯温说的很对,攻占一个国家或许不难,同化这个民族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