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清晨的太平灣海水湛藍,大大小小的漁船安靜地停在這裡。

作為長海縣第一高峰的哭娘頂扭扭捏捏地扯出幾絲霧氣,蓋住了山上鬱鬱蔥蔥的樹林。

這是大連市長海縣海洋島鎮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清晨。這個位於黃海深處的島嶼,地處長山群島東南端,東鄰朝鮮半島,晴朗的天氣拿著望遠鏡眺望,隱約可以看見韓國的白嶺島。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海洋島鎮位於大海深處。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乘風破浪,經高速快艇近3個小時的顛簸,記者(中)終於登上海洋島。

遼寧最富裕的小鎮之一

不大的碼頭,出出進進的旅客秩序井然,乾淨的街道兩旁法國梧桐長得正茂盛。公交車不緊不慢,海洋島上有全縣設備最好的醫院、敬老院、幼兒園。雖然陸地面積僅19.3平方公里但島上的居民將這裡活成了世外桃源的樣子,處處透露著整潔與美好。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海洋島沒有一個紅綠燈,沒有交警,但秩序井然。

採訪當天,西幫村黨支部書記劉彩雲早早來到單位,妝容精緻、衣著時尚。村部裡的工作人員幾乎清一色是女性,“半邊天”撐起的辦公室裡,一派歡聲笑語。

“海洋島鎮下轄鹽場、西幫兩個村,一共24個居民屯。島上常駐居民1900餘戶,戶籍人口5000餘人,流動人口3000人。咱們西幫村現有本地住戶810戶、2153人,外來住戶304戶、908人。”劉彩雲一開口便是一長串的數字。她告訴記者,“海洋島陸地面積不大,但海岸線有52.5公里,植被覆蓋率達到82%以上,空氣特別好。咱們的紅石漁港是國家一級漁港,當地老百姓習慣叫它太平灣。”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西幫村黨支部書記劉彩雲。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村委會里基本都是女同志。

說起海洋島的海洋資源,劉彩雲更是如數家珍,有海參、鮑魚、海螺、紫海膽等珍貴海珍品,“我們這裡的海參古代是皇家貢品,享譽國內外。島外經常有鯨魚、海豚等大型海洋動物出沒,風景特別好。”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島鎮堪稱遼寧最富裕的小鎮之一。據劉彩雲說,鎮上的漁農村民年均收入有近四萬元,全島都在推進建設“優質苗種繁育地”和“深海底播示範地”的現代海洋牧場,“這裡的海產品養殖技術已經是國際水平”。

相比其他海島,地處邊界的海洋島鎮還有許多“特殊”責任。“這裡距離公海只有12海里,為了防止漁民越界捕撈,咱們給所有漁船都配備了定位追蹤系統。”劉彩雲說。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安靜的小鎮,欣欣向榮。

老漁民眼裡的新“海洋島”

捕魚一直是海島居民最主要的營生手段,海洋島鎮也不例外。86歲的趙希武從14歲開始出海,在風裡浪裡闖蕩了40多年。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老漁民趙希武和老伴兒。

“以前島上漁民很少,幾乎沒有樹,到處光禿禿的。出海捕魚用的都是那種搖櫓揚帆的老式木船。”趙希武說,“以前捕魚苦啊,靠天吃飯,一走十幾天,遇上風浪命都保不住”。趙希武說,自己的岳父就是出海時遇到風浪,再也沒回來。

如今不同了,趙希武過上了“喜歡啥就買啥”的好日子。5個兒子中有兩個是漁民,一個還是船長。趙希武說:“現在捕魚都是高科技,我們那時候跟現在沒法比。”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海上蝦夷扇貝進行底播苗種的場景。

鎮中心有一個市民活動廣場,今年建軍節時,趙希武和老伴張春月專門去看了一場演出。“聽說國慶節也有演出,我跟老伴說好了,到時還去看。”趙希武說。

56歲的楊萬山和很多島上的居民一樣,有一項令人歎服的本領——海上垂釣,他的釣齡長達30多年。楊萬山說,“釣友”們經常一起出海垂釣,不出海也總是聚在一起研究垂釣技術。

每年到海洋島旅遊的遊客約3萬人次,在海島旅遊熱潮的驅動下,不少漁民都轉型幹起了旅遊服務業,楊萬山就是其中之一。他時常帶著遊客出海,還教他們一些海上垂釣的知識。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休漁季,漁船全部停靠在太平灣內。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遠眺海洋牧場。

守島老兵的第二故鄉

說起軍人,海洋島的山腰上就是海洋島守備二連的營房。記者去採訪時,營房裡一片忙碌,原來當天是二連老兵回“家”的日子。

因為戰略地位重要,海洋島素有“黃海前哨”之稱。這裡是拱衛京津門戶、守護東北海疆的軍事重地,島上陸海空駐軍齊備,“三八”女炮班、“漁村第九戶”、“郭興堂全家兵”等雙擁共建典型享譽全國,守備二連也一直是軍區先進。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30年前入伍的老兵回海洋島“省親”,與新兵同唱《團結就是力量》。

守備二連的前身是著名的古北口英雄狙擊連。連指導員杜志遠說,連裡每一個官兵都有一種使命意識,那就是繼承古北口英雄狙擊連敢打敢拼、以一敵十的戰鬥精神。

53歲的老兵劉從祥從吉林趕過來,坐了13個小時的車、3個小時的船。這位1987年入伍的老兵一踏上這片土地就熱淚盈眶,他說:“我20歲在這裡當兵,足足4年。營房門口的樹都是我們栽的,當年還是小樹苗,現在都高過房頂了。”看著新兵,劉從祥一下子想到自己當年的樣子,“那時候島上連像樣的樓房都沒有,30多年變化真大”。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海洋島日出。

一代一代官兵和島民就這樣一起用青春和熱血,兢兢業業地守護著這處美麗的邊疆。

採訪臨近結束時,西幫村“第一書記”王曉莉興奮地拉著記者去看了一場“快閃”活動彩排。活動是專門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準備的,所有參加“快閃”的島民一起唱響了國歌。

雄渾的國歌飄揚在海洋島上空,狀若青龍的島嶼盤亙在大海之上,時刻彰顯著浩蕩的國威。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傍晚時分的海洋島。

很快,1900餘米長的海堤燈帶就要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室內地下農貿市場也將開放,解決海洋島最大問題“吃水難”的海水淡化工程也計劃開工。小島上的日子正緊鑼密鼓地奔向更多的美好。

老楊指路

海洋島離大陸還是太遠了,乘最快的快艇從杏樹屯港出發也得將近3個小時。由於海浪較大,高速航行的快艇前後上下起伏,伴隨著船身左右大幅度搖擺,許多初次乘船的人都嚴重暈船。

不過,登島後,小島的美景很快便沖淡了大家的暈眩感。

寧靜的太平灣裡停泊著大大小小數百艘漁船,退潮後的海灘上,人們正在撿拾各種顏色的貝殼。一艘小艇慢慢劃過海面,一位皮膚曬得黝黑、肌肉結實的中年漢子上岸了,手裡拎著幾條青白色的大魚,那是市價每公斤160元的黃條鰤。

這位名叫楊萬山的民間釣魚高手這天收穫頗豐,幾條魚價值可有三四千元呀!(文/攝 趙雪 楊靖岫)

《界•獻》小島上沒有一處紅綠燈,但秩序井然

釣魚高手楊萬山釣到一條黃條鰤。

遼寧日報“數手有策”融創團隊出品

如需轉載,請與遼寧日報聯繫。未經遼寧日報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