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漫改DC电影《小丑》最近十分火热,从内容来看就已经和内地电影院无缘,看前本以为是一部黑暗又激情的反英雄式电影,看完之后却感觉是平淡和压抑。唯一出现的高潮便是小丑“放飞自我”之后在台阶上尬舞的片段,之所以觉得是高潮,是看到小丑历经被欺凌、误解、嘲笑、悲惨回忆和弑母等等心理苦难之后的自我解放,此时此刻,小丑已经变得残暴、无情,人格也已经趋近变态,但对于观众而言,更像是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释放。

《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对于我来说,压抑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杰瑞从一个古怪、压抑、孤僻但还算正常的人转变成小丑之后的行为失控、杀人成性的反社会病态人格似乎早已命中注定,更可怕的是,小丑是虚构的,但他所具有的病态人格却不是,在社会当中更不是个例。

2013年6月,福建厦门发生的公交车纵火案,47人死亡,震惊全国;

2010年5月,陕西省南郑县幼儿园,主犯吃菜刀砍杀,造成7名儿童和两名成人死亡;

2002年9月,南京市江宁区唐山镇,主犯投毒造成4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此类事件不胜列举,但是反社会人格的行为失控和心理变态给无辜群众和这些家庭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从新闻调查所能够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和小丑一样,这些人似乎都有“合适”的理由来印证他们罪行的发生,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角色并不会伤害任何人,而现实中却不是如此,这些反社会人格罪犯所做事情永远也无法得到理解和宽恕,等待他们的只有极刑的对待。

但是,批判过后,我们仍需要反观这些反社会人格的心理发展史,从他们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中都可以寻找到病态人格发展的蛛丝马迹。

《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从正常到失常,正常人格怎样被逐渐侵蚀

任何一部电影、书籍,我们既可以当做过雨云烟的娱乐,也可以用来反观自我和生活。《小丑》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反社会人格的教育片,小丑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最终人格的形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心理学对于这类犯罪事件和犯罪份子都会进行回溯研究,简单来说就是从他们的童年事件、成长经历中寻找从正常到病态人格的发展证据。从国内和国外的研究中都会发现关于此类人群的一些共同特征:

1、童年时期的创伤;贫穷、虐待、家庭暴力(包含语言)、父母情感斗争、应激事件等等,这些连成年人都无法完全承受的创伤和压力被一个孩子所经历,那么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是其一生的伤害。

《小丑》的主角杰瑞童年时期被继父虐待,母亲被家暴,这些事件他如果没有看到病例可能已经完全无法回忆,因为记忆也许不会再现,可潜意识永远无法忘记。潜在的暴力因子、恐惧感、不安感都给今后的人格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我们能够得到的现实教育意义便是,家庭状况一旦如此,被家暴一方对自己和孩子最大的保护便是想方设法离开这个环境而不是无限度的忍耐。

《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2、无力改变的命运;绝大多数反社会人格罪犯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群,他们很难寻找到资源来改变底层的命运,意味着阶级、收入都被不断被固化。事实是,大多数心理正常的人也同样在经历这些现实,所以,这个特征只能算是病态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促进而不是必须。

所以,关键还并不是在这里。

3、无法应对的矛盾;病态人格都会存在强烈的内心冲突,偏执型的思维,例如:善良与残暴、原谅与仇恨、忍耐与发泄,在此人格基础上,自我与外界的矛盾、自我与自我的矛盾都会成为不断激化的内心冲突直至最终爆发。

就如小丑一般,他想要被人尊重却屡遭欺凌、他想要父爱却被母亲的欺骗打败、他想要安定却被同事所害、他想要善良却被他人所鄙视,童年的创伤加之情绪上长久的压抑,让他开始出现了自我理想状态下的幻觉,被人尊重和接受、恋爱和理解,这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都让他的内心冲突不断加剧,最后,小丑诞生了。

《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普通人还能做点啥?

看到很多影评都是对于小丑经历的同情、怜悯以及对于小丑后来反社会变态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也许这样的一种情感站位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丝丝的爽快和安慰,回到现实客观来看,心理病态始终是病态,社会危害也绝不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没有这么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依然认为《小丑》这部电影还是充满了教育意义,例如:

怎样合理的宣泄情绪、如何处理心理创伤、接受怎样的心理治疗或咨询、怎样改善绝对化、偏执的思维、提高耐挫力等等,正常的人格并不会变态,但是心理健康依然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因素。

所以,电影看完就是看完了,希望电影能够带给我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正面的自我检讨、积极生活的鼓励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气。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小丑,也许我们也无法让命运产生巨大的改变,但是,从心理上让自我更舒适,经营好现有的生活还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做的事情。

《小丑》人格不该被捧,现实的小丑更加可怕,人格变态还有理有据

心理博学社,由心理咨询师组成小团体,我们基于生活的温度,乐于分享知识、分享经验,我们相信,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并不像竹篮打水,它更像是营养一般悄然融入到我们的心理生活的点点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