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三線工廠建設 人拉肩扛建成一座座廠房 帳篷外有狼


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我國鐵路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急需用內燃機車代替一統天下的蒸汽機車,需要建一所配套的電機工廠。工廠選址小組成員在山西晉南跑了5個縣,看了15個點,在翼城縣徘徊了一陣後,最終選擇在永濟縣的中條山下。1969年10月,周恩來總理做出指示:“你們永濟電機廠上馬要快,快,快。”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帝修反”在我國形成了反華包圍圈,全國人民正在積極備戰,所以當時在山裡建三線工廠刻不容緩。

北京的100多名科技人員來了,湖南田心機廠的幾百名精兵強將來了,全國許多地方的有志青年來了。為了我國在“帝修反”發動侵略戰爭後能保存重要的工業基礎,他們遠離繁華的都市,來到這荒山野嶺上建廠。那時許多老職工都經歷過舊社會的戰亂,深知落後就要捱打的硬道理,所以為了國家的富強,他們吃苦受累甚至獻出生命都是那樣的無怨無悔。除了建築職工外,6個民兵團民工也加入到建設大軍中,他們主要靠人拉肩扛建起一座座廠房。

當1969年大家拖家帶口甚至拉著傢俱來到永濟時,這裡只有10幾座剛建成的房子,單身職工只能住在半山坡上的帳篷中,帶家的職工租住在工廠附近的農家裡,因為房子緊張有的人家甚至住在廁所;子弟們只能在村裡的學校上學。剛來時由於人煙稀少,晚上野狼扒門的聲音讓許多人心驚肉跳,夜不能寐,後來隨著開山的炮聲它們才逃之夭夭。一切困難都擋不住創業者前行的步伐,一座座廠房和配套設施通過他們的雙手很快就拔地而起了,


1970年,工廠建成了20多棟家屬樓,但還不能滿足職工的需要,許多職工只能住在小平房裡。由於工廠當時年輕人居多,正趕上了結婚高峰,所以當時結婚能分上一室一廳是很奢侈的事,許多職工結婚後只能擠在單身宿舍裡等著排隊分房,直到90年代後這種窘迫的局面才有所改善。當然在這個小縣城也有優勢,當地的鄉親們不怎麼吃雞和魚,所以雞魚只有幾毛錢一隻或一條。後來隨著鄉親們購買力的增強,物價才慢慢漲上去。

建廠初期的科技人員中,有鐵道部的專家,有從國外學成歸來的技術人員,還有從孤兒院出來後來學有所成的電機制造人才,他們抱著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吃著窩窩頭設計出一代代全新的產品。他們和工人們密切配合,使該廠的產品從內燃到電力機車,從部件到系統,從東風號到韶山號,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從鐵路內到鐵路外,從國內到國外,從工廠到公司,從鄉村到全球,為我國鐵路的多次提速做出重要貢獻。圖為70年代職工們在試製新產品。

科技人員設計出的產品,需要一個個高素質的工人來製造。工廠為了培訓職工,一般剛進廠就送到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學習,筆者就有幸在1972年被送到長沙鐵道學院機械工廠培訓一年半,一半時間學文化課、一半時間到車間實習,這對於我們這批在特殊年代沒有好好上過學的小青年彌足珍貴。多年來工人們學技術、練硬功蔚然成風,職工們在全國鉗工技術大賽上獲得過至少兩次冠軍絕非偶然。圖為70年代職工們在進行車工比武。


1998年,為了記錄工廠的發展,筆者有幸參與了航拍。記得我們乘的是陸軍航空兵大力神直升飛機,飛行員是參加過電影《大決戰》拍攝的大校軍銜飛行員。我惟恐拍攝有閃失,用兩臺膠片相機在空中不停地拍攝。圖中所攝的是工廠的廠區。過去誰曾想到,在昔日的亂石攤上,當時就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工廠。工廠的大聯合車間足有一里地長,我第一次進去後感到非常震撼,後來在裡面工作了三年後慢慢才習以為常。後來廠裡又建了許多新廠房。

當時職工們上班真方便,工廠和家屬區僅隔圖中的一條馬路,這條馬路是橫穿山西的太風公路,現在已經拓寬了一倍。圖中的科技樓剛蓋了個框架,不曾想到後來大部分科技人員都跟隨工廠進軍了西安,現在要回到永濟基地還得做兩個多小時的班車。當時職工們的生活設施已經比較完善,游泳池、健身館、菜市場等福利設施應有盡有,職工們當時的住房條件令都市人羨慕。彈指一揮間,50年過去了,大家懷念那崢嶸的歲月嗎?有空了請到永濟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