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疾险的11个误区!

邝美宝、单田芳、朱旭、师胜杰、臧天朔、李咏......两个月竟有6位明星因为癌症去世,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我们都害怕生病,尤其害怕癌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冲击,还有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加强健康保障也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提早给自己准备份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身边很多朋友对“重疾险”存在疑问和误区,小编在这里就给大家做一个总结。

关于重疾险的11个误区!

▎误区一:我还年轻,身体也挺好的,买保险有点浪费

正解:保险,可以为以后的“意外”买单,也算是一种风险预防机制吧。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健康的你可以作为健康保险的合格被保险人,而已患病的是不能投保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抵抗力会不如从前,患病几率也会逐年上涨。

在中国,目前有1.8亿高血压患者,2.5亿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9000万高血脂症患者,3.5亿烟民,逾7000万肥胖症患者,而各类重大疾病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

▎误区二:家境富裕,不用花钱买保险

正解:无论你多富有,一场重疾,很可能夺走你所有积蓄。尤其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人来说,一份保险就可以起到保障的作用。

据估算,中国每年花在治疗癌症的费用达千亿元,很多家庭“因癌致贫”,甚至倾家荡产。任何人都没法承受治疗肿瘤的医药费用。每个癌症病人住院一个月花3~10余万元不等。

除了标靶治疗药物、免疫性高蛋白、止吐剂等昂贵的自费药材,癌症病患或其家属还会花大把钞票买健康食品或是偏方,每个癌症病患每年约花50~200万元医疗自费及吃健康食品,加上癌症患者终止工作,家人也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往往让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这时候,如果你提前购买了重疾险,就可以帮你省下一大笔的医疗费和保全你的财富,安心治疗。

关于重疾险的11个误区!

▎误区三:买保险都用不上,不如拿这笔钱去炒股投资。

正解:保险是资产配置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标准普尔的家庭资产配置象限(如下图)建议的,资产应该分为四部分。在下图中可以清晰看到,保命的钱是不能用投资来代替的。当疾病来敲门时,保险就起到作用了。

再说,投资股票有风险,比如黑色10月美股蒸发2万亿美元,港股新股年内蒸发市值3147亿。而保险,没有投资风险。保险比股票更值得投资。

▲ 标准普尔的家庭资产配置象限

保险,人们一般都会留意它的储蓄分红险。在这里又涉及到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内地保险和香港保险。

譬如香港储蓄分红险,其收益年化率高,不仅优于一般理财工具,还拥有保障和其他保值增值功能。

关于重疾险的11个误区!

什么是储蓄分红险?如下图所示,它是香港目前保险产品中最火爆的,是一种既有保障功能,又能获得红利的保险。

举个例子:假设一位30岁的男士投资 20 万人民币,分 5 年期,每年 6188 美元购买香港某储蓄分红险;

在不提取情况下,66岁(实际退休年龄65)共有:276728美元,折算人民币约:180万

在提取情况下,从65岁开始每年提取13577美元,折算人民币88250人民币,平均每月可拿7354元,此时账户里的现金价值为24.3万美元。

80岁或90岁时账户现金价值为:

80岁: 370618 美元(可提取);

90岁 : 552957 美元(可提取);

备注:以上数据来源于该储蓄险计划书内预估现金价值,实际收益可能略有偏差。

▎误区四:我买了社保,不用再买其他保险。

正解:中国的社保虽说基本达到全民保障,但其实提供给每个人的保障额度都不高。

平常人们生病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基本上都可以用社保报销。但是,一些特效药和进口药都是不能报销的。而当不幸患重疾时,对症下药的“药”却是这些特效药和进口药。最后,也只能自己买单。

即使是有部分医疗是可以报销的,但是它可以报销的比例也会随医院级别的升高而降低。再者,所谓的报销,都是采取个人先垫付后凭单据报销的模式。而一般重疾再确诊后就需要支付现金马上进行治疗,毕竟,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

关于重疾险的11个误区!

▎误区五:保险索赔程序比较麻烦

正解: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来分析。保险是一种法律合同行为,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要求公正、客观、及时和准确。

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应该仔细审阅里面的条款内容,尤其是保险责任部分。当意外发生后,应该及时跟保险公司报备,然后收集所需的资料以便索赔。一般来说,能够做到这些,走索赔程序时就会简单轻松。

▎误区六:猝死,保险公司不赔。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正解:目前对猝死的通说认为,猝死只是一种死亡的表现形式,而非死亡原因。而死亡原因是确认保险责任的关键问题。简而言之,死亡原因是本身的疾病导致,那么在重疾险理赔这块就不存在争议。

但是,猝死并不一定在重疾险的保障范围内。

举个例子,香港的重疾险会包含身故保障责任,如果是有身故保障责任的重疾险,那么也是可以保猝死的。比如,香港友邦的加裕智倍保。只要身故就赔偿(一年内自杀或者枪毙的不赔,其他都赔)。此外,香港保险在赔付的时候,不用赴港。

▎误区七:人迟早都会魂归故里,何必浪费钱买保险。

正解: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提早被发现,然后进行治疗,最后痊愈。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近年来都呈大幅升高的趋势。

所谓癌症的五年生存率,指的是如果癌症患者能在确诊和治疗后存活超过五年以上,那么癌症的治愈概率将达到90%。

关于重疾险的11个误区!

难得来世上走一遭,还有很多事情没尝试过。能治好,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呢?再者,一份保险的的成本并不高,最多就是一个月少下几次馆子,或者少买几件衣服。

▎误区八:我家庭状况不好,没什么钱买保险。

对于家庭经济不是特别宽裕的人来说,保险是解决发生“意外”时工作收入突然中断的经济来源问题。一句话来说,就是可以在关键时刻减轻家庭的负担。让你不用在巨额的医疗费和生活费之间做出残酷现实的选择。

再者,保险的交费水平并不高,年交费从几百元到几千元都有,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和交费模式,就可使自己获得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的保障。

▎误区九:先给孩子买保险,后面有闲钱再给自己买。

事实上并不是的!要买保险也得先给自己买,这里的“自己”当然指的就是“大人”。

“大人”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如果“大人”发生不幸时,那孩子的保险也无法得到补充。所以

只有“大人”有保障了,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好保险的保障。建议“大人”在准备好自己的保险以后,再为孩子选择意外险、重疾险、医疗保险等等。

▎误区十:担心保险公司倒闭,保险就没用了。

正解:从经济学上讲,作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市场个体,无论是内地保险公司还是香港保险公司都有可能倒闭,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一样!

但同时,内地和香港的保险法令,禁止保险公司随意解散。因此,所发出的保单依然有效——因为公司倒闭后,保单将会被分离出去,由其他的保险公司承担,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这在保险学上叫“保单无风险”。

由此看来,公司倒闭的概率非常小,但是投保是为了让资金更安全,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选择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产品。

▎误区十一:买保险不吉利,一买就出事

正解:这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根本不值得反驳,因为这是一个毫无关联的联想。在中国的文化里,保险总是和疾病、意外、死亡和残疾等灾难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就会忌讳保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你去了解“保险”的真正价值,或者就不会再纠结了。

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年轻人,年交保费3000元,连续交20年,买保额10万的重大疾病保险。如果客户出险早,只交一次保费,保险公司也要赔付10万元,贴97000元;如果客户交20年保费,共交了6万不用再交了,出险了,那么保险公司依然要赔10万元,还要贴补40000元。

从以上的数据中就可以知道:无论客户出险早晚,保险公司都是要赔钱的,保障型保险大部分都如此。

所以,客户的身体越健康,活得越久,保险公司贴的钱就越少。

▎结语

说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家,保险不仅是“规避风险”这种浅显的需求,而是进行人生规划,资产配置的一种必需品。无论你有没有社保,无论你现在是多健康,你都需要重疾险的保护,这也是为自己万一“不幸”时的一份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