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2016年,“知識付費”橫空出世。

邏輯思維、喜馬拉雅、知乎問答、果殼、網易等線上平臺紛紛嗅到商機,推出了五花八門的網課。

這些課程不僅能夠精準地挖掘你現階段面臨的知識困境,還能把知識掰開了揉碎了“喂”進你的大腦裡:

《21天英語口語速成》

《30天掌握運營技巧》

...

這些網課無一不是:用時短,乾貨滿滿,直擊痛點。

網友們不禁大呼:“知識付費”簡直就是拯救”知識焦慮“的神器!

但如今,3年過去。當年用“邏輯思維”開創了知識付費元年的羅振宇的公司即將上市,卻開始被集體唱衰。有統計顯示,2019年,各類知識付費軟件和課程的打開率也都在持續下降。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付費用戶連年增長,增速卻持續下降

原因無他,正是越來越多人發現,所謂“知識付費”並沒有因為付費了就真的能讓人漲知識。

大部分課程都是買來就扔在了“已購課程”裡,即使認真聽過,也很難付諸行動,課程裡所謂的方法論也根本解決不了自己面對的難題。

知識付費看起來高大上,內容也確實乾貨滿滿,為什麼還是“百無一用”呢?

究其根本,是“知識焦慮”人群都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知識具有系統性,專業技能無法速成。而那些所謂的知識付費課程,因為篇幅的原因,其實都只是停留在淺層的方法論和技巧之上。

所以想要解決知識焦慮的問題,依靠知識付費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謂獲得知識,不僅要知道各種技巧,更要理解技巧背後深層的知識脈絡,才能徹底領悟其精髓。

正如麥肯錫韓國分公司負責人赤羽雄二認為的那樣:

只有大量閱讀專業書籍並積極實踐,才是解決知識焦慮問題的唯一途徑!

讀書,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提升能力的不二利器。可現實卻是,如今的職場人由於種種理由根本無法讀書。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01

職場人無法讀書的理由千千萬,但總結起來其實也無外乎3條。

1.沒有時間讀書

工作忙碌是肯定的,如今996都已經不新鮮了。在時間的夾縫中,保證每天8小時的睡眠都很奢侈,怎麼還能有時間讀書呢?

所以,儘管買了一堆書,辦了借書證,甚至做好了各種年度月度閱讀計劃,書本依然從來沒有被翻開過。我們總是需要這一點時間再多加一點班,多做一些瑣碎的家務甚至是多睡半個小時。

2.不知應該讀什麼

莊子很早就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覺悟,也是對好書無窮,不可能讀盡的無奈。博學如莊子都感嘆書籍眾多,又何況作為普通人的我們?

所以站在書店裡舉目四望,我們常常會在其中迷失。或者被漂亮的封皮吸引,或者為書腰的推薦語所打動。即使是冷靜剋制一些,隨手翻一翻,也總能因為書中的隻言片語就立刻付款。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這樣買回家的書,大多都因為無趣被束之高閣,或者因為無用而讀過就忘。“我應該讀什麼書”,很多人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才導致了在買書和讀書上頻繁決策失誤。

3.無法專注讀書

你多久沒有專心做一件事了?

在這個被鋪天蓋地的網絡社交和短視頻吸引眼球的時代,專注力成了一種稀缺資源。

即使是平時工作,我們也常常被各種即時聊天窗口和郵件打斷,更別說讀書這種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安靜地讀完一本書,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02

普通人總覺得讀書太難、讀書無用,殊不知成功人士對讀書的重視程度卻超乎想象。

比爾蓋茨從小就是書蟲,如今已經是世界首富的他依然每天書不離手,有1小時讀150頁的記錄。

股神巴菲特26歲就賺到了一生都用不完的錢,但現在89歲的他每天還會用80%的時間來讀書。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也酷愛讀書,他2015年就創立了“讀書之年”的網絡公共頁面,用來和網友分享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

“硅谷鋼鐵俠” 埃隆·馬斯克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秘訣時,也只有三個字:“我讀書”。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朱熹曾說: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學會閱讀不一定能讓你立刻就成功,但它一定是幫助你更快獲得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

對於這一點,赤羽雄二在他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一書中,結合自己和對各類成功人士的閱讀體驗研究剖析了其中的緣由。

他發現,閱讀並不只是簡單的積累知識。

首先,讀書能讓人視野開闊。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因為了解到更多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發現自己的侷限,開闊自己的視野。視野開闊的人,不僅在為人處世上更能從大局觀上考慮,在工作過程中也更容易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這都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訓練思考力的結果。

其次,讀書能讓人更瞭解自己。不讀書的人,沒有通過閱讀看到過更廣闊的世界,瞭解更多優秀的世界觀。格局狹隘,讓他們取得一點小成績就會沾沾自喜,出現一點小問題也更容易有挫敗感。

正如作家蔣方舟所說: 一個人如果不看書,那他的價值觀就只好由親朋好友來決定。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只有讀書,我們才會迅速打開視角,瞭解作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真實位置,也更加有信心去挖掘自身潛力,而不是被眼前的成敗所困擾。

讀書的好處很多,但其最核心的價值還是提升格局和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也正是成功必備的要素之一。

03

成功人士“日理萬機”,尚且在拼命擠時間讀書。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加沒有理由和藉口去懈怠。但是要如何正確讀書,才能既高效又能讓知識為自己所用呢?

這是很多人頭疼的問題,也正是“知識焦慮”的源頭。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赤羽雄二結合自身經驗和對大量成功人士的閱讀習慣研究,發現了幫助我們從選書、看書到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的有效解決辦法。

1.主動閱讀,只讀有需要的書

你有沒有想過,讀一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在讀書時並不帶有明顯的目的,他們只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讀書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了。

這樣想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之所以容易被一本書吸引,主要得益於書店擺放書本的方式、它漂亮的封面或者推薦語吸引人的書腰。而書本身對自我成長有什麼幫助,卻少有人思考。

這種閱讀方式,赤羽雄二稱之為“被動閱讀”,這樣讀到的書很難與我們當下面臨的問題匹配,也極少能為我們解決人生難題。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為了避免“被動閱讀”,首先要修正對讀書意義的思考,即要以成長為目的去讀書。想讀的書,必須能保證自己在讀過之後立刻投入實踐,用行動驗證書中的內容,讓它幫助我們在生活和事業中得到提高。

這種根據自身狀況選擇性閱讀的方式,則被稱為“主動閱讀”。

怎樣進行主動閱讀呢?

就是每當你準備選擇一本書時,先問自己兩個問題:“我要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以及“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用這種自我提問的方式,能夠培養我們閱讀時的目標意識,在選書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會被其他不重要的書吸引。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赤羽雄二以前對人工智能一直很感興趣,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參加了某權威機構舉辦的學習會,學習內容就和人工智能還有機器學習有關。

在那次學習會上,每天都會有各種IT領域的專家進行演講分享,同時還有會議負責人帶領大家共同閱讀十多本相關的專業書籍。

閱讀之後,他們立刻被安排和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進行技術探討,並且通過書中內容為創業公司提供專業化的指導,最終取得了不菲的效果。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結合閱讀和實踐的學習,讓赤羽雄二從一個人工智能的小白迅速成長為專家,從此以後,他對這種主動閱讀的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每個人在事業和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將讀到的知識投入實踐一一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事業和生活收穫更多成長。這正是主動閱讀的意義所在。

2.“集中讀書法”幫助你牢記書中內容

書本知識太多太雜,想記住書中的重點內容並不容易。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會用背誦、記筆記甚至是抄課文等方式去記憶,但往往收效甚微。

所以很多人甚至認為,讀過的書是根本不可能被記住的。

但赤羽雄二發現,書本內容不僅能記住,方法得當還能為我所用。之所以記不住,只是方法不對。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首先,要讀完書再整理筆記。我們總是習慣邊讀書邊做筆記,理由很簡單,讀的太多就忘記了,當然要趕緊記下來。

但其實這只是一種“我記住了”的錯覺。你只是將知識記在了本子上,合上筆記本依然會忘得一乾二淨。而且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切換注意力,將使我們無法專注閱讀,導致對書本內容的理解不透徹、不深刻。

讀完再整理筆記,可以提醒我們主動回憶讀過的內容,測試自己有沒有遺忘重要的知識點。同時也能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擺脫注意力來回切換、無法專注的煩惱。

可能開始會覺得異常艱難,但是隻要是帶著目標意識和問題意識閱讀,回憶起來就會輕鬆很多。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其次,堅決讀完一本書再讀下一本。讀書和其他購物往往區別不大,我們總是瘋狂地買買買,然後讀了兩天又會被其他更有趣的書吸引。

三心二意的結果不僅僅是讀不完書,還會導致我們對整本書的內容結構無法透徹瞭解,記憶難度也會陡增。

所以想要記憶更牢固,一定要讀完一本書再讀下一本,注意力集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書本內容,想要記憶也就不是難事。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最後,想深化記憶,要在半年後重新閱讀。所謂溫故而知新,複習不僅能讓人回憶起讀過的內容,還能讓我們在舊知識中有更多新發現。所以讀過的書,可以在半年後重讀一次。

當然,不是所有書都要全部重讀。對於非常經典的書,要細讀。其他書可以選擇自己以前做過記號的重點部分重讀即可。

牢記並非成功者的天賦,而是他們用對了方法。掌握了正確的記憶方式,你也可以在閱讀中事半功倍。

3.這2招,將書本知識100%內化

光記住書本內容還不夠,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否則很容易成為一個只會讀書不會用書的“書呆子”。

讀書往往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麼不讀,要麼一打開書就容易“忘乎所以”,非得一口氣讀完才作罷。這樣一股腦地往前讀,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否吸收,就像吃飯只顧狼吞虎嚥,完全不在意自己是否消化的行為,最終會導致我們無法有效吸收知識。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所以在規劃閱讀時,一定要限制自己每次閱讀的時間。在達到目標之後,立刻停下來整理讀書筆記。

然後將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識及時運用到生活中去。

可以直接應用在工作場景中,比如溝通技巧、新的專業領域知識等等,這樣能立刻看到反饋效果;

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也沒關係,可以將喜歡的內容寫到自己的博客、微信公眾號或者像今日頭條這樣的寫作平臺上,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如果有條件,還能用到自己的演講素材中,通過有內涵、有深度的演講去建立個人品牌、擴展人脈,提高自己的工作熱情。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這樣限制讀書時間,增加輸出機會的辦法,能夠有效提升整理知識的能力,還能幫助我們更快速地吸收書本知識,產生新的理解和思考。

如果是需要自己經過長期實踐才能融會貫通的知識,比如《微習慣》一書中曾提到,要每天堅持1分鐘,持續行動6個月才能養成好習慣。

對於這樣的知識,可以通過建立“讀書檔案”,將需要行動的知識彙總起來,然後持續實踐。讀書檔案中包含了讀書過程中自己有什麼新發現,行動上需要有哪些變化等,將它們一一記錄下來,並在行動中不斷確認自己的推進程度。

這樣能夠形成有效的自我反饋,提高動力,堅持行動。

讀不進書又“知識焦慮”?這樣讀書,讓每一本書都“為你所用”

這樣讀書,才能真正的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有效提升每一本讀過的書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