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磨課取得最佳效果?

如何讓磨課取得最佳效果?

  國外教師大多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優質課賽課之前的“磨課”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

  “磨課”有助於教師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改進教學設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一、從中外比較角度看磨課

  國外同行大多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他們經常對我國中小學常見的“磨課”活動感到驚詫。可以說,優質課賽課之前的“磨課”活動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參賽教師通常會現場執教一個從未教過的班級,上一堂精心準備的課,而此課並非參賽教師的個人“作品”,而是由教師群體合作“打磨”而成,融入了該群體對相關學科教學的集體智慧。這種課一般都要換班試講多次,而同教研組的聽課教師會提出改進建議,參賽教師反覆修改、設計,以利再戰。

  近年來,國際上對教師職業發展活動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師個人專業成長方面,有兩類活動效果顯著:其一是能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活動;其二是能引導教師關注學生想法的活動。

  在社會組織方面,則需要建立並發展能以批判性、合作性的眼光來審視教學活動的專業共同體。相關研究表明,在強調個人主義、隱私權和自治的歐美國家,建立這樣的共同體相當困難。歐美國家教師之間一般不質疑他人的教學實踐,觀點有分歧時一般不會公開表達。而我國具有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底蘊,有利於建立這類兼具批判性與合作性的專業共同體。常見的優質課競賽前的“磨課”活動即是專業共同體運作的典型形式。

  二、“磨課”現存的問題與改進建議

  “磨課”的成功經驗能否向其他的課遷移?很多教師懷有這樣的願望:“磨課”之後,所有同科教師都能“照虎畫貓”,從而促進整個學科教學的高質量“操作”。但現實中,一些思維定勢對相關教學活動也存在著限制和阻礙。

  其一,必須執行的教學結構“潛規則”。例如,第一次講課時,授課教師以四個相關問題的討論導入教學: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什麼引起晝夜交替?地球自轉一圈是多長時間?最後才落到該課主題“地球自轉方向”。學生答後,教師還會追問其想法的根據,總共歷時近9分鐘時間。

  其他教師反覆建議縮短導入時間,授課教師則強調她的目標是讓學生用證據說話,如果不這樣深入討論,可能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問題。但第二次試講時,授課教師妥協了。這一改變的驅動力是導入時間的“潛規則”——“導入一般不超過5分鐘,最好在3分鐘以內”。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凱洛夫教學五步法”對中國教育的巨大影響。這種教學法把課堂教學時間進行了階段性的分解,但目前許多西方國家對課堂時間安排並無強行要求,課堂結構也允許“因課制宜”。“導入時間要足夠短”這種要求其實並不一定合理,它導致“磨課”中教學目標與教學結構潛規則發生衝突時,教師只能在無奈中退讓。

  其二,“磨課”的程式化趨向。隨著聽課人的建議不斷被採納,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漸趨縝密,也漸趨凝固,最後幾乎不存在彈性空間了。儘管每次試講面對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但在第四次試講後,師生互動就變得可以預測了。因為教師的主要教學行為,包括步驟、時間分配、形式,甚至語言組織,都被打磨得很精細,走向了程式化。

  綜上所述,“磨課”活動在我國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同時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第一,在關注教學目標、教學結構和各類教學細節的同時,應把更多時間花在解讀不同學生的思維活動上,防止“磨課”後的課堂結構日趨僵化。

  第二,應放棄打造“樣板課”的幻想。在“磨課”中要強調學生永遠是千差萬別的,教師也要永遠準備接受教學中的新事件帶來的新挑戰,與學生一起成長。

  第三,評課的教學專家應當更寬容一些,給教師更多的實踐展示的空間,並且在教學方法上允許多種形式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