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的父母都是非常不幸的,兒子不孝順的太多了」,你怎麼看這種觀點?

幽默梅花

說子孫不孝就說子孫不孝,加上農村二字就有點以偏概全惹人非議了。

不孝順父母的人到處有,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老來難,子孫不孝是最大的災難,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

其實,我更傾向於另外一種觀點:子女不孝的城市老人其實還不如農村的老人。

農村人重人情,親戚鄰居來往多,子女就算不真心孝順,但礙於情面,也不會太過分。何況,農村人都有土地,即使經濟情況不好,最起碼一日三餐,都是綠色食品。

城市人講究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有的鄰居可能住了一輩子也不見得知道對方的名字。一旦有子女遺棄甚至虐待老人,大概都沒人知道。而且,城市生活成本很高,沒有經濟來源又沒有退休金的老人過得更悽慘。

父母辛苦養育子女,為子女操勞一生耗盡心血,希望在他們老邁的時候,子女都能予以溫暖的回報,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伸出我們的手,陪他們安度晚年。


微笑牧歌行

為什麼說這樣的觀點太絕對,我認為這是對農村人的一種歧視。不是所有的農村父母都是非常不幸的,也不是所有的城裡父母都是幸運的。有些城裡父母還不如農村父母。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城裡住高樓大廈,子女不孝順了,父母最後孤獨生活,連個窩都沒有。即是父母住個車庫還要遭受子女的欺凌,江蘇某地那對老夫妻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嗎?自己的房子分給兒子。自己住車庫,還要被孫子打。但是,在農村就不同了。如果家裡經濟寬裕,子女可能住樓房或小平房,父母還有自己的老屋可以住。子女不孝,不養老人,老人自己耕種點糧食,蔬菜,在有政府每月的幾十元補貼,買油鹽醬醋足夠。農村人多數是自產的菜籽油,不用買。如果身體健康,不常住院,父母就能自食其力。城裡的父母可能嗎?

再說,農村的媳婦還是善良的比較多,公婆在世,一般都會管的。不管怎樣,不會餓著老人,就是不住一起,每日兩餐還是要給老人送吃的。

我母親95歲去世,在世時弟弟兩口子要上班,我們姐妹幾個和嫂子一起管母親。但是母親的生活用品和衣服全是我第兩口子準備,我哥經常給母親這邊買蔬菜,交電費,買取暖煤。我家的就不多說了。

我一牆之隔的鄰居,婆婆摔斷了雙腿,躺在炕上不能動,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媳婦一個人在家裡既要料理家裡的幾畝地,還要照顧癱瘓的婆婆。就這樣伺候了婆婆三年半,沒有一句怨言,也從來沒有聽到過媳婦跟兒子在一起時吵過,鬧過。秋麥兩料莊稼收了以後,都是媳婦一個人背到平房上邊去晾曬。然後又一點一點背下樓。村裡人都說媳婦好。

當然,農村也有厲害媳婦,對婆婆不好的。另一個鄰居的媳婦就經常罵婆婆,你咋不去死,嫌婆婆年紀大了,啥都幹不了。雖然罵,但是每頓飯還是給婆婆吃的。直到自己當了婆婆,才兒媳婦面前才不罵婆婆了。

總之,農村雖然也有不孝順的兒子,但是絕大多數不會流落街頭,只要守住自己的老窩,就能安度晚安。

你說是不是?

歡迎朋友麼一起交流!


牽住夕陽的手

在城市裡,很多父母早早的就參加了工作,加入了社會保障體系,從最早的福利分房到房改房,起碼是老有所居,退休後或多或少都有退休金。即使是單位破產,後來失業,也會有失業金。而且,相對於農村,城市的人流及商業氛圍較濃,很多父母自食其力,開展了生活自救,擺攤租店賣東西,也夠自己的生活來源開銷。

有些雖然也有不孝順的兒子或“啃老族”,虐待老人,不孝順老人。但是起碼父母每月都有一定的經濟來源作為保障。而且,有些地方的社區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都有組織一些活動,無形中減輕了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煩惱。再加上,城市裡計劃生育工作開展得早,執行力度相對較嚴格,家庭子女成員比例較少,沒有那麼多的推脫和踢皮球的藉口。

但是在農村,祖傳的家庭群居生活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甚至於祖孫幾代都在一起生活。現代社會孩子成年後分家分地,但分家不離生活圈,只是各自分開日常的飲食起居而已。老人是由各家輪流贍養,難免會出現令人寒心的狀況。靠天靠地吃飯的農村收入來源,再加上新農合開展較晚,老人喪失勞動力後,如再遇上兒子的不孝順,晚年生活確實是挺淒涼的。而且,農村裡家庭人口相對較多,各家收入情況不均,兄弟之間對老人的贍養有些有踢皮球的現象。所以,可能就給人一種“農村的父母都是不幸的,兒子不孝順的太多了”的感覺。

其實,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肯定是成為主流,社會保障體系遲早會惠及每個人。孝順老人,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子女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不管你是來自城市或農村。


那天那海那灘

至於題主說,生活在農村的兒子不孝順父母的太多了,我可不敢苟同。君不見,電視中經常會出現兄第姐妹為掙房產,對薄公堂,撕破了臉,不管年邁的老人的事,何來的孝順父母而言?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就很少見了,即便是有的兒子不孝順,街里街坊,親戚們的眼睛都看著呢,也會顧及點臉面,要不然,當兒子的辦事情會處處作難,沒有人理的。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不孝順父母的人是會被人們所唾棄的。

好了,就說這麼多,如有不同觀點,多請你們留言了,謝謝!


一輪明月154538944

有人說“農村的父母都是非常不幸的,不孝順的兒女太多了”,這個問題怎麼看?我看這個問題真是問得太不切實際,農村的父母最不幸的就是沒有退休金,根本不存在兒女的孝順問題,中國的養老傳統在農村目前還是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農村遠比城裡體現得要好得多。

農村的父母雖然沒有養老退休金,但在農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已經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深深的烙印,一代接一代地傳送至今,父母有沒有退休金在農村人的心裡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兒女的孝心在眾目中反響,其中如有一代不孝,必然會影響到下一代,所以每個人都不想揹負不忠不孝的罵名。

再者農村的父老不幸者也屬少數,而這些少數的老人也僅侷限於那些無兒無女無家親的老人,這些老人也不是十分的不幸,現國家政策好,這些人老了之後必然會享受“五保”待遇,雖然行動上有所不便,但日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有兒有女的根本不存在不幸的問題,在身體尚好乾得動的時候幫兒女們乾點事,孝順的兒女也必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當他們老態龍鍾,實在幹不動了,需要兒女們照顧的時候,兒女們也決不會袖手傍觀,因為養老送終是每個做兒女應盡的義務,終有一天自己也會老,生老病死,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頁川木木1

本人在農村長大,深知農村家庭。

題主說得情況是存在,如何評判我不做論述,隨附幾條為答案:

一、人進老年,體弱多病,有地不能種,事事要人照料;

二、無存款,無養老金,百兒八十錢光拿藥也不夠;

三、兒女身無技能,土地收入微薄,外出打工上下老小,正是艱難時刻,有心無力的情況存在;

四、兒子知道該孝敬老人,但在牽涉孫子女和爺奶同樣需要錢的時候,孫子優先優多;

五、家庭的拮据,妻子的嘮叨,兒子的無名火撒向孩子,也撒向老人;

六、老人有子有女獨居一處,多是完成照看孫輩靠邊站的時候,說是圖清靜,其實是想不讓兒女煩;

七、小病不理會,大病治不起,很多老人家中去世,死亡證明是村裡開具;

八、父母有錢或孩子財大氣粗,家庭是父賢子孝景象,沒有這個條件,可能是反之。

不全是這種情況,地區環境也不是主要,是先天本性和後天的影響。





泰山木32140178

我是農村出生的,我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說這句話。


我今年也30出頭了,農村出生,大學畢業後在城市打拼買了房子定居下來。我身邊大多數朋友都是這種情況,要說孝順,什麼樣才算孝順呢?身邊沒有哪個朋友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卻餓著父母的,也沒有哪個朋友不好好工作回家啃老混吃等死的,更沒有沒有哪個朋友父母生病不聞不問的。

就因為出生上比城市裡土著們條件差點,所以需要付出更多,要拼自然就很忙,好多人朋友奮鬥了十幾年才能在城市買個落腳地,房子小把父母接過來也沒地方住,很多父母還是生活在農村。平時工作忙起來也沒多少時間回家看父母,只能等到過節放假。這些情況看上去就會顯得子女不孝,實際並不是不孝,是被生活所迫沒有辦法。

希望這些農村的父母也能體諒孩子們,這個社會在大城市打拼真的不容易,相互理解吧,就醬~


侃妞愛看劇

農村不是不孝順的太多,是偏心的太多,其實老人真心對自己的孩子,都會孝順的。就比如我的爺爺三個兒子,最疼小兒子,有什麼好吃的就把小兒子喊去吃,有什麼髒活累活就把大兒子喊去幹。爸爸是老大,也是個老實人。那時候窮,記得有次爸爸帶我跟妹妹去爺爺家吃飯,去了一看我們是去吃飯的,說都分家了還來吃飯?爸爸說家裡乾糧不夠了,三句兩句爺爺用掃竹把爸爸給呼出來了,那時候是夏天,爸爸光著膀子,呼的後背上都是血點。那年我7歲,現在還記憶猶新,後來掙錢了,爸爸經常買好吃的給他們送去。以前的那些事他不是忘了,而是不想了,爸爸是個孝順人


飛飛姐姐

我認為這個觀點太片面了。孝順不孝順父母跟是否農村的沒有關係,城市裡也有不孝順父母的。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成人,付出了很多。現在父母老了,身體狀況不如以前了。我們應該好好孝敬他們,回報他們,百善孝為先嘛。畢竟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們。


彩虹雨629

我們這裡的現實是這樣的。農村孩子要結婚,要有車有存款,至少還要在縣城有樓房,以備將來自己的孩子在城裡上學。孩子一結婚,馬上就榨乾了父母一生的血汗,而且結婚後,還要啃父母的老牛肉。孩子結婚後,父母是背一身的債,孩子卻可以不用努力,坐享富二代生活。農村父母一個男孩的還好,有兩個及以上男孩的,那可就慘了。農村相對還是窮的,然而卻造就出一代窮家富二代、啃老族,榨乾父母的血汗,還很嫌棄父母,孝就很難談上了。有時不是說男孩不孝,過不了女孩子的關啊,現在是農村女孩子的天下啊!社會風氣如比,誰能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