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建盞”和“天目”?

狂嗨之後的寂寞


天目杯:天目杯是南宋時期福建建安水吉窯出品的一種黑釉建盞。眾所周知,南宋文人的閒情雅趣中有一樣活動就是鬥茶。當年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趙明誠就非常喜歡閒來無事時猜猜謎,鬥鬥茶。而天目杯剛燒製出來時就是用來鬥茶的。

特點:天目杯又名曜變天目茶碗,它的燒製成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會散發迷人的七彩光暈。當初,燒瓷高手們為了使原本略顯沉悶單調的黑瓷也能具有豐富華麗的紋飾,就研發了“曜變”技術。

所謂“曜變”是指燒製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於器表薄膜上煥發出黃、藍、綠、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現宛若天際彩虹一般的繽紛效果,必須在燒製過程中使其形成一種非常薄的鐵結晶膜。

可惜南宋滅亡後,這種制瓷工藝就失傳了。所以現代人一直覺得曜變天目茶碗的製作是一個歷史工藝之謎,但中國的確在800多年前就已燒出瞭如此精妙的陶瓷器物。

建盞: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

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

特點: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

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

曜變天目茶碗如今收藏在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中。

《古陶瓷識鑑講義》一書記載:“閩中建窯有今人所謂曜變盞一式,冠絕等論,其結晶狀為褐色圓點,外圈圍以銀藍光暈,如日食月食之曜環。日本或稱‘稻葉天目’,以為其狀似稻葉菌斑故命之。”值得一提的是,曜變天目茶碗在日本也被稱為“稻

擴展資料

建盞與天目的區別:

1)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施半釉,一般唇邊露鏽色,有的近似芒口。而天目盞唇邊較圓潤,少有掛釉現象。

2)建盞胎土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而日本和臺灣許多陶藝家燒製的天目茶碗,不僅胎質較細膩,且釉色變化豐富。

3)從著色劑判斷,建盞主要是以鐵做著色劑,鐵在不同情況下呈現不同的顏色,除了胎和釉配方的不同,造成顏色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燒成氣氛的不同。而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天目系,釉色也很豐富,受到許多朋友的喜愛,不過整體質感稍微欠缺一點。

總結:建盞玩的是質感,天目玩的是色彩。


紫砂壺的那些事


第一是胎質,建盞源自福建南平建陽一帶,土壤主要以紅土為主,含鐵量較高高溫燒製過程容易出現變形的狀況,由於含鐵量高的釉料,作為著色劑,建盞呈現的色彩非常的多樣,紋路的可變性也非常大。而天目,是一種天目釉系列的茶碗主要採用氧化燒和還原燒並存的製造工藝,所採用的陶土本身鐵含量比較低,一般從成品上就能夠看出它與建盞之間的含鐵量上的差異。

第二是色澤,一般在建盞的唇邊更多透露出一種鐵鏽色,整體呈現出一種稜角的美感,相對於建盞,天目盞更多凸顯出一種圓潤的質感。

第三在燒造方法上天目的燒製保持著氧化燒和還原燒等無論是電燒還是氣燒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形狀變形及氣泡產生的問題。所以天目釉依然保留著原本的生產工藝,而採用正燒的建盞,生產難度較大,由於燒製方法的不同它的口沿釉,釉層相對薄一些,器皿內部釉面更加厚重,盞口至底部上薄下厚。感謝關注💗。


收藏界小資


樓主對宋代的天目杯(盞)詮釋的很精準,矅變天目杯(盞)根據國內外的資料介紹,世上僅存三件半且都在日本並奉為國寶,有一些人信誓旦旦國內絕無僅有及云云……。

矅變天目盞的燒製成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天目盞內大大小小的變色釉圓環,按照陶瓷物理化學的理論玻璃質釉在高溫情況下,形成如此完整的不規則圓形多層次變釉,以高溫玻璃質釉的垂流變性能,即使現代的高科技也是燒製不了如此大大小小圓形的窯變釉盞!

筆者在2019年錦州古玩節上巧遇到一件宋代的耀變天目盞,並拍了正反兩面照片,現場看到這件矅變天目盞完全符合日本收藏奉為國寶的“樣盞",發過幾次照片,被某些業內人士出言不遜的說成是仿造滴……。請藏友們鑑賞它是不是美到極致了,敢說比日本人收藏的還要好吧!!!




錦繡之州話古玩


請各位大神鑑賞曜變天目茶盞和建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