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賣身”?物美牽手麥德龍外資大賣場尚能飯否?

外匯天眼APP訊 : 隨著本月麥德龍賣身物美塵埃落定,外資零售龍頭淡出中國市場身影再添一家。而回顧外資零售在中國幾經沉浮,麥德龍、家樂福等也見證著中國零售發展的變遷之路。

“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上世紀90年代學習外資零售模式,挖角外資零售人才成了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家們當時樂此不疲之事。相比日韓零售企業,歐美品牌如家樂福、沃爾瑪,在中國持續擴張影響力,但本土化難題是所有外資零售企業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立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674億元,同比增長8.2%,扣除汽車後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消費零售持續發展與互聯網時代裹挾之下,中國零售業也悄然風雲鉅變。隨著線上電商的興起,傳統實體零售在中國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以往的大賣場模式難以行得通,在此背景之下,外資巨頭也逐漸凸顯出水土不服的症狀。

最后的“卖身”?物美牵手麦德龙外资大卖场尚能饭否?

彎道超車

近幾年中,圍繞在外資零售商尤其是大賣場經營者周邊的的關鍵詞成了“出售”。中國零售也從以往外資模式的持續輸入階段,變成全球零售風向標。家樂福中國區前總裁唐嘉年(ThierryGARNIER)曾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記者坦言,中國零售成為全球零售試驗田,在中國市場的嘗試一定程度上指導著家樂福的全球商業戰略。

2019年10月11日,麥德龍集團、物美集團和多點Dmall聯合宣佈,物美就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已與麥德龍集團簽訂最終協議。這意味著,以B端倉儲式會員制在中國佔有一席之地的麥德龍也加入淡出中國市場朋友圈。

交易完成後,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多點將成為麥德龍中國的技術合作夥伴。物美集團和麥德龍集團將發揮各自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雙方在批發、零售領域各具優勢,多點Dmall數字技術將加速麥德龍中國的發展和數字化轉型。

10月18日,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董事長張文中向麥德龍中國發出一份內部信,在內部信中,張文中提到,新的股權關係,將緊密連接麥德龍與物美,在多點強大的技術開發和實施能力支持下,加速數字化進程,提升麥德龍中國的運營效率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顧客體驗。

麥德龍從1995年入華,前幾年也曾一度順風順水,彼時麥德龍的利潤還是逐年上升的,2008年,麥德龍實現了歷史上最高營收655.29億歐元。但從2008年往後,其業務增長開始嚴重放緩,接著從2010年開始,麥德龍的營收就開始走下坡路,Pitchbook數據顯示,2018年淨營收同比下滑1.6%;截至2018財年,集團總收入為365.3億歐元,中國市場僅佔其7.3%。目前,麥德龍在中國58個城市開設有95家商場,全國共擁有1.1萬名員工、近900萬採購客戶。

麥德龍與其他的大型零售商超不同,其主營業務以toB為主,麥德龍初入中國,主要就是隻針對單位和批發商,後期在倉儲式會員制超市上持續深耕。

“麥德龍toB業務佔比非常高,正是這一業務為我們在中國市場起到了決定性的穩定作用。”麥德龍中國首席執行官康德(ClaudeSarrailh)曾公開表示。但主攻B端市場,放棄C端市場,這也意味著,麥德龍錯失了最近十年來中國互聯網高速發展下消費的人口紅利。電商捨命狂奔的大背景之下,外資零售逐漸失去中國市場優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外資零售企業租門店使用的情況不同,麥德龍在中國有一定的地產資源優勢,且其所購一些賣場用地很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面對每年都在以5%-8%的速度上漲的商業地產租金,麥德龍如今的這些物業已經成為稀缺資產,也經歷了明顯的資產增值。

而正因此,麥德龍潛在買家也是“眾星雲集”。從復星國際、騰訊、阿里、大潤發、蘇寧等等,直到今年七月份最後一輪競購名單上僅剩永輝和物美,最終本月塵埃落定,物美成功入主。

尚能飯否?

巧合的是,8月中國上海市場的Costco再次掀起外資零售一股熱潮,一度引發哄搶,一時間實體零售是否再次復甦,成為討論的話題。Costco首席財務官理查德·加蘭蒂稱,上海店註冊會員超20萬,高於68000名平均水平,創Costco成立35年來記錄。由於成功和長期計劃,Costco將於2021年初在浦東再開第二家門店。短期內的“爆紅”對於零售企業來說只是贏得了開門紅,能否在長跑中取得一席之地,則仍需要市場的檢驗。

而與麥德龍相似,Costco也是會員制賣場經營方式。曾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倉儲式超市進入中國起初被認可程度較低,但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已經成為各方零售企業搶灘的重點,而沃爾瑪的山姆,Costco以及麥德龍則都是此前在會員制領域有充足經驗的。

僅從市場角度來看,外資零售對中國零售發展仍有啟迪作用。

當前國內零售行業無疑仍處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目前國內零售百強企業,僅佔實體零售20%的市場份額,而國外前十的零售企業佔到市場份額的30%。

相比之下,美國線下零售發展較為成熟,根據RediffBusiness顯示,2010年,世界十大零售巨頭中,美國有五席,分別是亞馬遜、克羅格、Costco、家得寶和Target。事實上高度發達的線下零售一定程度也遏制了電商的發展。反觀中國,線下零售總額增速較為緩慢,從2009年開始,增速低於20%。但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商則實現彎道超車。

但中國零售的數字化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隨著資本退潮,線上補貼後勁不足,零售企業不得不直面虧損難題。

2018年12月,永輝超市剝離永輝雲創,雲創業務作為新零售板塊的嘗試,嚴重虧損,近3年來累計虧損近10億元,僅2018年前三個季度虧損就達6.17億元。即使是新零售弄潮兒盒馬鮮生也放慢了開店速度。零售業態的變革更像是一場長久的拉力賽,而本源內功則仍是效率之爭。

而回到國內零售業態現狀,線上企業的資本優勢明顯,但缺乏線下經驗;線下門店受到線上業務的衝擊,也面臨越來越困難的處境。很多實體零售老闆開始覺得做超市越來越難,選擇出售資產。再者,對標全球零售業發展的趨勢,也呈現出提高資產集中度的趨勢。這其中併購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019年的零售行業,併購整合也已經成為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