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茜草,用圖片尋找往日的記憶,三線建設時代這裡很繁華


四川南部的瀘州有一個地方,那裡人從六十年代開始,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經過幾代人的繁衍,雖然他們的孫子輩早已經跟當地徹底融合,但是依然回到家就說普通話。這個地方就是四川瀘州的茜草,一個因為三線建設而輝煌一時的特殊地方。

半個世紀前,伴隨著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一批人千里迢迢來到瀘州,從此便留在了這裡。其中的“三長”,更是保留了一代人的記憶。所謂三長,就是瀘州人常說的長江起重機長,長江液壓件廠,長江挖掘機廠。

其實除了上述的三長,瀘州還同時進來了,長江打樁機廠、四川天然氣化工廠、火炬化工廠、川南機械廠和瀘天化黑索金生產線。並對瀘州化工廠、瀘天然氣化工廠進行擴建。

之所以要說茜草,是因為這樣了一群,外地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背井離鄉,舉家南遷,來到川南老城瀘州,他們把青春和熱血灑向這片土地,不僅僅為瀘州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讓自己落地生根,成為了特殊的新瀘州人。

或許對於八零後“三線建設”這個概念是陌生的,特意查找了一部分資料。

“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在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佈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

三線建設要求“靠山、分散、隱蔽”,所以廠區新址大多是在山區。因此,成千上萬的工人、知識分子等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揹包,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用艱辛、血汗建起了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1964年12月底,上海工程機械廠液壓元件車間65名職工調來通機廠。在碼頭上岸時,受到通機廠上千職工和家屬夾道歡迎。1966年12月20日,一輛專列車,載著近千名撫順挖掘機廠職工和他們的幾百名家屬,到達隆昌,承擔接火車任務的,是從瀘州開來的20多輛軍車,清一色解放牌。

陸陸續續的越來越多的工業技術人員,來到四川川南各地。瀘州這座千年古城,從此加入了工業的號角。在這次歷史大背景下,大量北方人內遷,不僅為瀘州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更是帶來了新的文化,雖然三長最輝煌的年代已經過去,但是他們曾經的貢獻直到現在對瀘州的工業層面影響還是那麼巨大和深遠。

茜草經歷起伏的歲月幾年前終於開始拆遷新建

如今有一部分已經完工,而還剩下的一部,卻有他們的記憶

這些地方可能老茜草人印象更深刻

看圖說話這個餐廳當時如何?

如今茜草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年的春秋,整個沙灣茜草片區,進入了新城改造期,兩江新城拔地而起

未來的茜草會更加豐富多彩,不僅僅有老工業區遺址,也有新工業區的建立,還是張壩桂圓林區,還能在茜草大街漫步,依舊能聽到,北方鄉音,這就是魅力十足的茜草,有時間去那個工業區展覽館看看吧。

這些都是生活區曾經的老樓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住?

文明家庭

一片廢墟

好看的花,但是不好聞

這是這裡的歷史

記憶的樣子

曾經的生活區

過去這裡就是三線建設的印記

歷史的圖片

歷史的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