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

世界上第一朵花花开何处?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自何方?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地球上第一只鸟和第一朵花化石相继在朝阳发现,震惊了世界。1962年,顾之微教授提出了热河生物群学说。朝阳地区属于热河生物群的中心地带。到目前为止,朝阳发现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其中,鸟类、带毛恐龙、早期哺乳类和被子植物等的化石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

辽宁朝阳,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

化石王国

朝阳人对于“化石王国”的称号无比自豪,如果你跟当地人聊起,他们大概会给你介绍家里都藏有哪些化石,当然大多为昆虫鱼虾之类的化石。在朝阳,简直遍地都是化石,也许不经意间在土里挖个坑都可能找到化石。据数据统计,朝阳的土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其中约1万平方公里都藏有化石。因为埋藏层位浅、物种丰富、储藏量大、保存完整、科研价值高,几乎囊括了中生代所有生物物种。

要了解朝阳化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原位建设的遗址性化石主题公园,位于距离朝阳市区7.5公里的上河首村,是朝阳化石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另外三处分别是北票四合屯、凌源大王杖子、喀左暴龙景区。

1999年深秋的一天,上河首村的一位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上面印着酷似鸽子图案的精美石板。很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震惊了世界。2000年初,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此进行了野外化石发掘,发现了众多鱼类、鸟类、恐龙类、昆虫类、龟类、植物类等古生物化石标本,其埋藏之浅、品种之丰富、科研价值之高,令科研人员瞠目。美国《科学》杂志载文惊叹:“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在如此连续的时间和如此集中的区域内保存如此众多、如此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辽宁朝阳,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

朝阳地区化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将这些生物瞬间掩埋包裹,沉积压实,固化成岩,这些岩层被称为火山灰沉积岩。我们可以想象在距今1.2亿年前,朝阳地区火山爆发非常频繁,致使大量生物集群性死亡并被埋藏。

与其他恐龙化石主题博物馆不同的是,朝阳鸟化石地址公园里展出的化石几乎都是原品,毕竟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化石了。除了各种各样的化石,这里还有一条亚洲最大的地质长廊,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化石挖掘现场,近距离地观察火山灰沉积岩,上方黑色的土层为冻土层,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庄稼地。向下挖掘1米左右就到了化石的富集层,富集层中如同书页般一页页的岩层被称为页岩,每一层页岩中间都有缝隙,如果我们沿着其中一个缝隙横向剖开,就可能会有大量精美化石出现。

最早发现的化石

  1973年3月6日,朝阳胜利公社黄花沟生产队打井时,一位叫阎志有的社员和别人一起下井清理碎石。忽然,他发现一块怪模怪样的紫红色石头。社员们有的说这叫狗头舍利,有的说是无价之宝。最后阎志有拿着它来到胜利公社医院。医院大夫赵永光说这可能是化石,是什么化石他也不知道。他俩决定将这块石头邮寄到中国科学院去。几天后,阎志有接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专家赵喜进的来信,说让保护好现场,他们很快就来。

  3月下旬,赵喜进和辽宁省及朝阳市的考古专家来到了黄花沟。经专家考察认定,这是一种属于鹦鹉嘴龙的恐龙化石,一亿多年前这种动物像蚂蚁一样成群结队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潮湿地带。

  鹦鹉嘴龙是一种两足行走的以植物为食的小恐龙,因长有像鹦鹉一样的角质喙而得名。  发现了鹦鹉嘴龙化石后,阎志有不管刮风下雨,一有时间就漫山遍野去找“龙”。十几年的时间,他发现了很多化石点。

辽宁朝阳,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

  1987年7月18日上午,正在家里起土豆的阎志有,听说附近的南炉村出了鱼化石,马上走了十几里路赶到。与当地农民一起小心翼翼地挖掘着,突然铲出一块和鱼不一样的东西。他仔细一看,石头上隐约印着的是一只少了胸部的小鸟。

后来,阎志有把这块化石交给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经过相关专家的研究,他们认为这只嘴里有牙、像麻雀大的小鸟是一种新的古鸟类,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三塔中国鸟发现于地质学上叫“九佛堂组”的地层中,生活在大约1.2亿年前地质上称为早白垩世的时期。它具有一些恐龙的特征,很可能是由恐龙向鸟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

令人奇怪的是,此前发现的较古老的始祖鸟可能还主要生活在地上,还不太会飞,始祖鸟身上没有什么与现代鸟相似的骨骼特征。而这只鸟的飞翔能力较强,飞翔结构很发达,在树上造窝,一般不在地上活动。与此同时,这只小鸟还有许多原始特征,如翅膀上还有爬树用的爪子。

  三塔中国鸟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世界各国都争相报道这一发现。美国的《发现》杂志把这一发现评为当年全球一百项重大科技新闻之一。朝阳一带的化石宝库就这样被打开了,此后一个个惊人的发现接踵而来。

地球上第一只鸟

鸟类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悬而未决的谜团,有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槽齿类动物,鸟类起源于蜥蜴,鸟类起源于恐龙。直到20世纪末,朝阳地区出土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与鸟类化石,证明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

在朝阳鸟化石博物馆里,我们看到小型兽脚类恐龙嘴里有锋利的牙齿,两足行走,奔跑能力快,长长笨重的尾巴。爬行动物的特点,是身上没有毛、长出的是鳞片、冷血型动物。

辽宁朝阳,世界上第一只鸟从这里起飞

  中华龙鸟,有爬行动物的特点,嘴里有牙齿,长长笨重的尾巴,但它的身体上长出了像头发丝一样的一簇一簇纤维状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恐龙身上长毛了,从冷血型向温血型开始进化了。1861年在德国出土的始祖鸟,爬行动物的特点它也有,嘴里有牙齿,长长的尾巴,但前肢进化成两翼,出现羽轴和羽片,但是它还不会飞,攀爬在树上,在林间滑翔,翅膀前段有三个未退化的小趾。

  朝阳出土的中华龙鸟与孔子鸟等大量带羽毛恐龙化石与鸟类化石,把鸟类起源失去的链条都给找到了。证明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那么奠定这一基础的就是在1995年朝阳北票四合屯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个带有原始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中华龙鸟。还有一块中华龙鸟的化石,它的身体表面长出了簇状的棕褐色的原始羽毛,用于保存体温,这是羽毛的最原始形态,表示进化的一个开始,证明恐龙从冷血性动物向温血性动物进化。

中华龙鸟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鸟化石,体长1.8米。震惊于世界的就是中华龙鸟从头到尾长有原始羽毛。在进化的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最后一只恐龙,第一只鸟。在6500万年前,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有一个分支进化为现今鸟类,飞上天空。也是因为中华龙鸟的发现朝阳地区被誉为“地球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