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相信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感到頭疼的,就是孩子在不同階段出現的叛逆。

比如:你想讓他早點起床讀書,他卻睡到上課要遲到;你想讓他多和父母待在一起,他卻在外邊玩到天黑才回家;你想讓他多看課本,他卻對手機遊戲格外感興趣。孩子和家長彷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在家長看來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所以家長總會以自己的想法試圖去改變孩子的想法,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眼中的“滿分寶寶”,但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做法,也許是他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8歲的樂樂是一個帥氣的小男孩,因為非常聰明所以很受大人們的喜歡,爸爸出去吃飯聚會時也都喜歡帶上兒子,但是沒過多久爸媽卻發現,樂樂居然學會了說髒話,總是“出口成髒”,也因此經常遭到白眼和嘲笑,這讓爸媽很惱怒,爸爸決定教育樂樂。

“你小小年紀竟然敢說髒話?從哪學來的?”面對怒氣衝衝的爸爸,樂樂也氣憤地說:“憑什麼你能說,我就不能說,你跟叔叔們吃飯的時候,你說的還少嗎?”樂樂的回答讓爸爸既生氣又難堪,爸爸覺得自己是大人,說句髒話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沒想到樂樂也居然也跟著學。

雖然樂樂說髒話是不對的,但問題的根源難道不是爸爸嗎?爸爸總當著孩子的面說髒話,樂樂也只是在模仿爸爸的行為。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爸爸沒有做好榜樣,發現問題後也只是選擇嚴厲地教育孩子,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嗎?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所謂“雙重標準”,就是指一種特定的行為,因行為人不同,從而得出褒貶不一的評價。在教育方面,“雙重標準”又被理解為,一件相同的事,家長自己可以做,孩子是絕對不允許的,樂樂的爸爸在教育樂樂時,就使用了“雙重標準”。

在孩子的觀念中中,他們並不能理解父母的這種教育,他們認為:只要是父母能做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做。當他們面對父母批評時,他們會覺得不服氣,從而產生惱怒、厭惡、牴觸的情緒,甚至會有過激的行為,他們對父母、老師的這種教育方式並不認可,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不同年齡段的叛逆類型是不同的,所以特徵也是不同的。

一、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叛逆的心理及表現

1.2-3歲,這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也叫做“寶寶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學會走路、吃飯、說話了。在這期間,孩子會有的自主意識,說話時會以“我”、“不”開頭,總會父母“對著幹”。除此之外,他們的思想意識中沒有“主人”的觀念,只要是他們喜歡的玩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他們都要佔為己有,不得到主人的同意就拿走。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2.6-8歲,孩子會順其自然地進入第二個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初步接觸了學校的教育,他們不會再用哭鬧來威脅父母,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他們不想事事聽從於父母,但是另一方面,他們遇到問題時還沒有能完全解決的能力,會尋求父母的幫助。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會感到學習和生活節奏加快了,但他們仍想按照以前在幼兒園的慢節奏生活,這時父母若是給孩子講道理、嘮叨、命令,孩子便會產生牴觸心理,不以為然。

3.12-18歲,這個階段就是令很多家長頭疼的“青春叛逆期”,顧名思義是因為孩子進入了青春期而產生的叛逆,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認為自己接受了足夠的教育,見識已經足夠多了,有的孩子會在這個時期產生厭學、早戀、網癮等等不良行為。對於父母的“教育”,他們認為太具有針對性,是故意的“鎮壓”,他們會在行為、言語上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離家出走、和父母吵架等。

二、以愛之名,用“雙重標準”毀掉孩子

我們常說,學校的教育比不上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孩子的眼中,就像是“教科書”般的存在,父母是怎樣的,很有可能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怎樣的。但是很多家長在生活中卻是對待孩子高要求,自己卻達不到這個標準,也許時至今日,很多父母還是沒有認識到“雙重標準”對於孩子的傷害有多大,仍舊用老套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三、父母為什麼會使用“雙重標準”

1. 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榜樣作用

“你看看幾點了,趕緊睡覺!”,晚上十點半,小楠的媽媽命令小楠去睡覺,小楠看了看正在躺在沙發上刷小視頻的媽媽,大聲反駁:“媽媽不是也沒睡嗎,憑什麼吵我?”媽媽生氣極了,她覺得小楠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動不動就跟父母吵架,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媽媽剛準備好好“教育”小楠,小楠已經重重地摔門回屋了。

媽媽很生氣,她覺得小楠越來越叛逆了,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媽媽真的沒一點錯誤嗎?媽媽為孩子做好榜樣了嗎?正在熬夜玩手機的媽媽,在批評孩子前,並沒有審視自己。可能很多家長都在犯這個錯誤,一邊給孩子樹立著“反面例子”,一邊批評著孩子做的不對。

2. 將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孩子

很多家長都喜歡對自己的孩子說:我這輩子沒考上大學,沒指望了,你必須得爭氣啊!到了週末,很多父母都喜歡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超市買玩具、買零食,孩子興奮的挑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在挑選的時候,孩子又會聽到父母這樣說:這個好看,那個好吃,不許拿這個...

孩子是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但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把自己所理解的“愛”全都倒給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孩子,忽視孩子原本的想法與意志。當孩子的意志與行為被否定,或者不被尊重時,由此會產生逆反、反抗的行為。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四、拒絕“雙重標準”,父母應該做到:

1. 尊重孩子的想法,多溝通,多瞭解

笛卡爾曾說:“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在親子關係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尊重,渴望父母能瞭解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更多的應該是瞭解孩子的內心,多問問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多關注孩子真正缺少什麼。

2. 做好榜樣,以身作則

“不知道是從哪學的壞毛病”,這句話應該是孩子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大部分父母只要發現孩子犯了錯,幾乎都會在第一時間批評、指責孩子。父母會懷疑孩子是在學校被教壞的,或者跟著網上學壞的,其實問題的根源很容易被找到,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時,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個壞毛病。

父母、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甚至超越一切,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首先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保證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的都是自己做好的一面。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3. 拒絕“經驗教育”,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小時候就是這麼做的,”家長都在試圖用最有力的說法說服孩子,用“經驗教育”鎮壓孩子,這句話換種說法就是“我做不到可以,但你不能做不到!”

身為父母,都是一心想把最好的給孩子,自然是想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但其實,家長本身,也是那環境中最關鍵的一部分。所以,想讓孩子在輕鬆良好的環境中長大,請先“蹲”下來,與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做孩子最信任的朋友。

每個孩子都會進入叛逆期,這是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也是對於每位父母的考驗,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總想著鎮壓孩子,而是要想:怎樣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樹苗”在努力地在成為參天大樹,“園丁”的種樹方式也要為“樹苗”量身定製。

優秀父母須知:孩子嚴重叛逆,可能是你的“雙重標準”導致的

張梅玲說過: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父母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記在心中,並且嘗試去模仿,所以,為了孩子,請成為一面優秀的“鏡子”。

請讓“雙重標準”遠離孩子,孩子才會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