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因為要寫文章,所以有時候我不得不選擇把小蘋果一個人放在床上玩,我在旁邊碼字。雖然我覺得這樣很對不起小蘋果,不能好好陪她玩,但另一方面,卻意外地培養出了她的“獨立性”。

一開始,她總會需要我陪她,我一走她就哭;過了幾天,她自己玩一會兒,累了或者撒嬌才會哭;而現在,她已經可以做到玩累直接入睡了。

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今天在床上玩累了睡著的小蘋果

那麼到底該不該培養寶寶的獨立性?這麼小的孩子如果具有了“獨立性”到底是好是壞?

讓孩子成為獨立的人,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開始得越早越好,需要從幼兒階段延續到小學階段,甚至是中學階段,但學齡前和小學階段始終是最為關鍵的時期。

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起點。其實,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可以自理的事情。如果在本該自理的各個階段,卻沒有掌握這個階段的基本技能,或者在思想上總是依賴大人,那麼,他們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獨立。

人們總說,三歲之前是沒記憶的,那是因為幾乎沒有一個成年人能回想起3歲以前都幹了些什麼。於是有人覺得3歲以前幹什麼都不重要,因為成人後根本記不住,白忙一場。這是一個誤區。

3歲以前,嬰幼兒有一種十分重要的現象,即形成印象。頭腦構造以蛋來比喻,則皮質類似蛋黃部分,這個部分在出生後的6個月便已生成。人類的潛意識就儲藏在這一部分,它是記憶的儲藏庫。蛋白部分是出生後逐漸增長的新皮質,這是人類的顯意識。

人生的最初三年,或更長一點時間,進人大腦的信息儲藏在舊皮質,所以我們把這一時期的教育叫做“潛意識教育”,以後當新皮質逐漸生成,進入大腦的信息主要儲藏在新皮質,這以後的教育叫做顯意識教育。如果將潛意識與顯意識對個人素質發揮作用的功能進行比較,則潛意識的功能比顯意識的功能強50倍以上!

也就是說,在3歲之前,特別是半歲後有意識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寶寶以後獨立性格的培養很有必要。

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放手讓寶寶自己玩,一方面給他提供了一個獨處的機會,培養寶寶的獨立性;一方面父母也可利用這一段時間做一些自己的事。不要擔心寶寶會哭,也不必為此感到內疚。因為獨處是寶寶發展中的一個自然過程。

寶寶半歲時,可以讓寶寶自己玩耍片刻。如果他看來似乎易怒或焦躁不安,把頭轉開、哭泣或閉上眼睛的話,他可能就是在告訴你,他想要自己待一會兒。

如果注意到寶寶有這種行為時,可將他放到地上、毯子上,千萬別將他放在嬰兒床裡——那是睡覺用的地方。他可能喜歡玩某個玩具,或者只是坐著四處張望。當寶寶獨處時,會處理不同的信息,會以自己的步調來觀察環境,同時也可獲得休息。獨處能讓寶寶練習一些技巧,如安撫自己,學會自己入睡。

小睡之前是寶寶獨處的好時光,因為獨處的時間可作為清醒與睡覺之間的過渡期。

用被子把寶寶“圍”起來,或者把他放在帶圍欄的安全場所。在寶寶面前放上會發聲的玩具、可以抱的布娃娃或其他小動物玩具,讓他自己玩玩具。或媽媽走過去,幫他把玩具弄出聲響來,再把玩具放到不同的地方,逗引他變換體位抓握玩具。

要記住一點——讓寶寶獨自玩耍並不等於父母可以撒手不管。寶寶還小,安全意識不足,父母要注意遠觀寶寶,以保證寶寶的安全。

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寶寶10個月的時候是一個生命的轉折點。這個階段的寶寶由依賴寶寶到獨立寶寶,身體發育、智力發育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在這個階段的寶寶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你的身體的支持,情感的鼓勵和耐心。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寶寶採用站姿,雖然寶寶每一次的站立都是顫顫巍巍的,顯得孤立無援。但是父母對於寶寶每一次的站立都要給予極大的關注和鼓勵。你可以通過擁抱撫摸,表揚的言語,高興興奮的表情來告訴寶寶,你對於他的這一舉動無比的自豪和高興。

這裡我們用的詞彙是“鼓勵”,也就是如果寶寶還不具備站的能力時,父母也不需要著急,首先我們必須確保孩子的“站”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為了他能站住特意訓練的。

對寶寶介紹新的東西和食物,充分運用寶寶的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使寶寶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加強促進腦發育。

父母還可以教寶寶自己洗澡,沒錯就是自己洗澡。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寶寶這麼小怎麼可能理解洗澡,其實寶寶非常聰明。在這之前,可以鼓勵寶寶盡情地洗澡時玩水,開始教的時候可以幫助寶寶擦洗身體,逐漸地讓寶寶自己使用這些動作,完成整個洗澡的過程。但要永遠記住,不要把寶寶一個人留在浴室或是浴盆中,寶寶只是在你的輔助下,盡力自己完成而已。

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寶寶會爬會坐會站以後,活動範圍擴大,認識的東西多了,可以讓寶寶從自己認識的玩具中挑選喜歡的,以此來訓練寶寶做出決定的能力。比如媽媽拿起兩個大小不同的勺子,讓寶寶選擇要哪一個,寶寶伸手拿到了就誇讚和表揚他挑得好。每次可以讓寶寶挑不同的物品,如食物,或不同顏色的手帕、毛巾、畫片等。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訓練寶寶對物品形狀、顏色進行觀察和識別的能力,也能訓練寶寶使用手指取東西的能力。選擇,是培養寶寶獨立自主能力的開始,讓寶寶自己有決定自己行動的主動權,養成獨立的人格,為將來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玩具是給寶寶玩的,媽媽不應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給寶寶購買玩具,也不要總買一類玩具,比如男寶寶喜歡車,家裡玩具就總是各種各樣的車,這種做法不科學,要買各類玩具,使寶寶有較廣泛的認識。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需注意的細節

這個時期寶寶的心理是充滿矛盾的,在對爸爸媽媽具有較強依賴性的同時,又越來越具有獨立性,並且想獨立的慾望越來越強。注重寶寶這種獨立性的培養對將來是有好處的,但爸爸媽媽在培養這種獨立性的時候要注意一些細節。

一歲內的寶寶需不需要培養“獨立性”?具體該怎麼做呢?

有的媽媽或爸爸為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常會把寶寶長時間地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裡,任憑寶寶哭叫著要爸爸或媽媽,而不去答理他,試圖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其實,寶寶的獨立性來自於安全感和自由感,如果父母採取上述方法,運用強迫性的手段想達到培養寶寶獨立性的目的,是極其錯誤的,只能使寶寶把周圍的環境看成一個討厭的地方,最終造成寶寶的依賴性更強。

由於半歲到1歲左右的寶寶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上,只要媽媽或爸爸給寶寶適當的機會,寶寶逐漸就會培養出較強的獨立性,從而更加自立,更加善於交際。所以。在寶寶學會走路以後,媽媽和爸爸就應該在每次外出時,最好領寶寶去一個用不著媽媽和爸爸隨時跟著的地方,或者去一個有其他孩子玩耍的地方。經過這種頻繁地與生人接觸,逐漸使寶寶對外界事物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有利於寶寶獨立性的培養。

另外一定要注意我們前面反覆提到的一點——培養獨立性必須建立在寶寶安全的前提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