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對於不少老渝中人來說

八一路一帶藏著他們最美的年華

那些記憶深處的鮮活印象

卻遠非今日的熙攘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當年

八一路一帶的解放軍影劇院

是“解放後重慶最好的劇場”

也是今天唯一還能看到實物的劇場

而八一路後半段有重慶歌舞團和歌劇院

在鄒容路的街角

是已經消失的重慶劇場

再多走幾步

靠近中華路有勝利劇場

中華路青年路路口

還有實驗劇場

……

今天

走進曾經重慶最文藝範的地方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解放軍影劇院

1953年開幕 2006年停業

即使在熱鬧喧囂的八一路好吃街,八一路解放軍影劇院,這座曾經的“重慶解放後最好的劇場”也不失莊嚴持重的時代氣息:六根紅柱撐起劇院外立面主體,頂端裝飾有傳統的中式歇山頂和優雅的紋章,紅柱之間是五扇高大的墨綠玻璃窗。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解放軍影劇院”的標誌如今已經看不見了。

“最好”在哪裡?20世紀50年代,賀龍元帥主政重慶時主持修建了三大建築,解放軍影劇院是其中之一,建成於1953年,另外兩個是人民大禮堂和大田灣體育館。當時解放碑附近沒有什麼高樓,這座劇院顯得非常搶眼,牆面的裝飾都是當時少見的瓜米石。

劇院剛落成就很受歡迎,也經常演出川劇,幾乎每天都有好幾場,當時的重慶人的娛樂形式較少,上座率也很高,遇到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重慶歌舞團的《白毛女》、重慶京劇團厲家班的《杜鵑山》,這些當時重慶最有影響力的劇目都曾在這裡上演。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解放軍影劇院也曾放映過電影。

除了本土川劇,外地戲曲院團來重慶演出的首選都是這裡,除了戲劇,劇院也放映一些戰爭題材部隊的老電影,有時還有那個年代很難看到的內參片。後來演出市場不景氣,這裡被改造成了電影院。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原來的解放軍影劇院已變身為八一路好吃街。

2006年全面歇業重整之後,如今的解放軍影劇院已經成了好吃街店鋪。

實驗劇場

前身是民國青年館 2010年左右拆除

重慶劇場舊址在鄒容路的尾巴上。資料顯示,實驗劇場前身是民國時期的“陪都青年館”,1951年,重慶文化局曾在原址大修,後更名實驗劇場。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如今,實驗劇場建築已被拆除,這片黃金地段未來的樣子暫時不明,但事實上,作為以“劇場”命名的演出場館,實驗劇場已是解放碑一帶“堅持得最長久”的存在了。

很多重慶人都記得實驗劇場的模樣——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三層樓高,西式風格,比較素樸的外表。劇場倒也不小,應該有上千個座位,主要是貼背靠椅。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實驗劇場曾經的模樣。

除了演戲,實驗劇場也曾是解放碑一帶頗有人氣的電影院。據渝中區文管所曾考證,實驗劇場與電影的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放映,同一年,重慶也有了最早的電影放映記錄:一位名叫赫德希的希臘人來到重慶,靠一臺手提式小型放映機和一臺手搖發電機放映電影,地點是桂花街五世同堂周家大院,正是實驗劇場所在的位置。據說,這第一次放映電影影響不大,持續約半月,山城民眾頭一回看稀奇,搞不懂為啥大活人會出現在白布上,認為是洋人玩的妖術,於是很快停映。

勝利劇場

原名得勝大舞臺 1985年左右停業

實驗劇場朝二十九中方向前行百來米,到了462路公交總站夫子池路口,這裡曾是2路電車總站,過去也是重慶市越劇團所在地,再早則是有名的大眾遊藝園。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川劇團宿舍背面,靠近大同路的街口“和平藥房”的位置就是勝利劇場。勝利劇場原名得勝大舞臺,是京劇名家劉玉山率領的“劉家班”於1942年在第三劇場的基礎上改建的;1951年,得勝川劇團接管後改名為勝利劇場;1952年為市文化局接管,成為勝利川劇團與光明越劇團(重慶市越劇團前身)常年演出場所,後來成為重慶市越劇團專屬劇場。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勝利劇院上演過不少越劇傳統劇目。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越劇傳統戲出現在勝利劇場的舞臺,那時山城還有很多來自江浙一帶的“下江人”,他們因為抗戰或支援三線建設來重慶,越劇對他們來說是鄉音,因此非常有感情,他們也成為勝利劇場觀眾的主力軍。

1985年後,劇場成為危房,停止營業。

重慶劇場

1955年開幕 1995年拆除

如今海逸酒店對面的半島國際街口,正是二十多年前重慶劇場消失的地方。曾經的重慶劇場古色古香,劇場的硬件也很講究,共設900多個座位,還用上了當時很難見到的紅布椅子。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解放前這裡叫蒼坪街,重慶劇場的前身為又新大戲院,又新大戲院對重慶川劇有很大貢獻,當時在這裡演戲的川劇名家周裕祥、胡裕華、吳曉雷等,開設了戲院的附設科班——又新科班,是重慶市解放前著名的川劇科班之一。在1947年初到1949年,陸續招收科生80餘人。它以科生眾多,教學系統完整、嚴格著稱。科生們出科後大多成才,且幾乎都集中在重慶從事川劇藝術事業。

1953年,在又新大戲院舊址上修了重慶劇場,1955年開幕後隸屬於曾經的川劇一團,最後於1995年拆除。

知否知否?解放碑八一路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曾在這裡演出。

雖然是川劇的主場,重慶劇場給人最深印象的演出,卻是一部話劇作品——1971年北京人藝帶來的於是之原版的《茶館》。原版《茶館》集結了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即使是在資訊並不發達的1970年代,他們的到來也讓山城市民激動了一把。當年,《茶館》在重慶劇場演了兩場,票價一塊多錢一張,場場爆滿。

隨著城市的變遷

這些老劇場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解放碑一帶的文化設施也大多搬到了

功能性更強 建築更美觀的新劇場

然而

它們就像滄桑的老者

揹負著老重慶人的絲絲記憶

時光帶不走它們

帶不走一代代人流淌在血脈裡的

文化氣息和濃濃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