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超級大白鯊”飛碟式直升機,具備實際裝備的可能性嗎?

付化東


航空專業的同學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2019年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展示了一款名為“超級大白鯊”的飛碟式直升機,因為類似飛碟的外觀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所以很多人也非常好奇這一款直升機是否可能真實投入使用。

實際上,我認為採用翼身融合技術造出來的飛行器肯定是未來的趨勢,但是這款所謂的“超級大白鯊”估計只是一個噱頭。

翼身融合的碟形飛行器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所謂的翼身融合是一種飛機設計的概念,以前的飛機都是機身是機身、機翼是機翼,涇渭分明,但是翼身融合技術則要求機翼和機身融為一體,從而獲得更好的升阻比、更好的隱身性能等等。比如說著名的B-2轟炸機就是一款典型的採用翼身融合設計的飛行器【如下圖所示】。

而碟形飛行器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比如說美國在上個世紀就研發了多款碟形飛行器,這些飛行器在氣動性能上表現出來些許的優勢,但是之所以後來都放棄了,就是因為這些飛行器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

事實上,“翼身融合”的飛機非要做成“飛碟”形狀的,從各種技術方面上說都是沒有必要的。

“超級大白鯊”直升機本身成熟度太低,結構形式也沒有必要。

其實本質上看,這款所謂的“超級大白鯊”就是一款做的比較圓、把旋翼收進了機艙內的直升機,確實有一定的創新,但是目前的成熟度實在是太低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款所謂的直升機居然是靠三塊磚頭墊起來的,說是模型可能都有點兒過了。雖然不應該打擊創作者的積極性,但是這款成熟度偏低的飛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對於一款載人直升機而言,做成如此的形狀到底是噱頭,還是真的能夠對提升戰鬥力有多少幫助?我持懷疑的態度。如果有這樣的精力,不如去好好研究一些碟形的小型無人飛行器,無論是難度還是實用性上都比這款“超級大白鯊”好很多,也許這才是正途。

總結一下

翼身融合確實是未來飛行器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超級大白鯊”成熟度太低、實用性存疑,作為一種技術探索是可以的,但是我估計短期之內(20年)這款飛行器和類似的飛行器都不會投入裝備。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這款中國“飛碟”還屬於概念性的武器,至於是不是真能裝備誰能說得清楚,甚至這可能就是忽悠美國人。不過個人的觀點還是比較看好這款飛碟直升機的,因為太空國際友人的“UFO”就是這個形狀,萬一UFO是真的,不是傳說,那麼就只能說飛碟飛行器肯定是人類最終的選擇!

先來說說這款國產“超級大白鯊”飛碟式直升機,一經亮相就在網上引起了轟轟烈烈的討論,但其實無論調侃也好、關注也罷,“超級大白鯊”的出現確實讓眾多吃瓜群眾眼前一亮,甚至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外國媒體紛紛報道“中國造出了UFO”。而對於很多網友問道的:這玩意真的能飛起來嗎?

最初我也沒看明白,既然是直升機,怎麼不見螺旋槳呢?但是這個問題很快我就明白了,這不就是美國F35B的中間那個升力風散嗎?中間凸出的那一塊是駕駛艙,然後駕駛艙四周應該就是一個大型的升力風扇,也就是螺旋槳,然後前後一個孔的位置就是發動機的進氣道和出氣孔,至於武器系統或者其他雷達裝置、光電通道等怎麼安裝,現在完全就沒有,而飛行器下面的那幾個紅色墊子,不知道僅僅是仿製這款“飛行器”的墊塊,還是供起落和飛行過程中的地形感應器,起落架位置目前也沒有!

螺旋槳這樣的佈置有點類似於核潛艇的有軸泵推技術,用一個罩子將螺旋槳包起來,即能降低噪音的傳播,還能更好的兜住風向下不擴散浪費,有效的提高升力(推力)。

而設計方介紹中提到:其設計初期參考美國AH-64阿帕奇、CH-53(海種馬)和俄羅斯卡-52、米-26等國際優秀成熟的直升機設計技術。這完全是忽悠我看不懂直升機啊,雖然這款“飛碟”掛著直升機的名頭一看兩者就不是一個物種啊!好吧,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談也罷!

只能性能介紹方面,展板文字介紹列出了“超級大白鯊”的性能數據:最大起飛重量6000KG、最大平飛速度650KM/h、實用升限6000M、轉場航程2950KM、爬升率16.5m/s……

這個數據直接碾壓了武直-10直升機。除了體重上,其他性能感覺完全參考了美國阿帕奇直升機,而且在航程上還比阿帕奇大1000公里,爬升率也比阿帕奇高上一個檔次,畢竟他才是代表中國未來的科幻直升機嘛,性能碾壓前代是很正常的!

但是這款直升機真的靠譜嗎?其實美國人早就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研究“飛碟”,由3臺J69渦噴發動機驅動中央一個渦輪風扇,結果看看下圖這飛起來跌跌撞撞的樣子,只能說幸好還能飛,不過好像飛行高度沒有超過2米,這就是美國的飛碟!

看了美國版飛碟,個人還真對中國版“飛碟”捏了一把冷汗,不過從“超級大白鯊”所設計的渦輪噴氣發動機和共軸旋翼系統來看,它與美國的碟狀飛行器與眾不同,而更趨向“翼身融合雙旋翼”的直升機概念。

但無論如何要想要這款飛行器飛到6000米高度,這個只能說: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狼煙火燎


今年的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國產直升機🚁成為了本屆名副其實的“主角”!

從國産渦軸發動機、直-10EM出口型、直-20通用多用途直升機高調公開展示、令國人揚眉吐氣!
Chinese-UF0/中國飛碟一亮相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和極大興趣……
(中國飛碟“超級大白鯊”碟形飛行器)


國外網站轉發的國産“碟形飛行器的相關報道)

Saucer〔碟形飛行器〕

是將機翼機身完融合的無尾無舵翼非常規佈局飛行器、其控製方式釆用變貭量矩控製和推力矢量相結合複合控制技術!
(微型“碟形無人飛行器”)我國在“碟形飛行器”研究領域處於國際笫一梯隊位置!



“碟形飛行器”最早出現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陀螺飛行器”
二戰後期德國研發的“另隆採園盤”碟形飛行器已經成型、戰爭結束


不了了之、美國人拿走了全套技術資料……

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和美軍陸軍聯合研發過ⅤZ-7“碟形飛行器”驗證機……

日本也進行過“交戰者”GSⅠⅠⅠE-770“碟形飛行器”研究和“陀螺飛器-500”的研究和技術儲備。

固定翼飛行器飛✈️、直升機🚁旋翼機、碟形飛行器都是航空器的不同類型、碟形飛行器發展進展緩慢、更多的是技術儲備。

未來“碟形飛行器”能否快速發展、拭目以待!


孔乙己亂彈


最近第五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在天津濱海新區空港經濟區開幕,在航展上除了我們看到以往的老朋友---我國陸航風雷飛行表演隊的直10和直19武裝直升機的升空表演外,還看到了剛剛在國慶70週年閱兵慶典中首次亮相的直20多用途直升機多機低空密度飛行表演的場景,可謂是不熱鬧都不行。畢竟伴隨著兩年一舉辦的直博會已經到第五屆了,這也代表著在過去十年時間裡,我國直升機產業發展從過去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先進機型的批量裝備。同時在航展上我們還看到了一架氣動外形和UFO很像的新型武裝直升機,那麼這架看起來外形怪異的直升機到底真的能飛還是隻是噱頭呢?

首先從航展上對於這架和UFO很像的武裝直升機的介紹來看,這是一架命名為“超級大白鯊”的新型武裝直升機,是我國航空部門針對未來數字信息化戰場設計出的一種複合式翼身融合高速直升機構型,其設計初期參考美國AH-64“阿帕奇”、CH-53“海上種馬”以及俄羅斯卡-52、米-26等國際優秀成熟的直升機設計技術,在吸收各自優勢的同時,採用國際流行的翼身融合體設計與前行槳葉概念設計的一種新構型高速直升機,使得翼身融合體技術在直升機設計領域成功獲得實質性的應用。

同時根據展板上關於該機內部設計以及升空原理圖介紹來看,該新型武裝直升機在內部設計上,簡直和上世紀50年代加拿大一家直升機公司為美國陸軍研製的“阿芙羅飛車”飛行器很是相似,特別是二者在實現如何升空的原理設計上簡直是如出一轍。

阿芙羅飛行器的核心來源於“康達效應”,這是一種關於流體流經曲面時產生的相互作用的現象,所以可以認為讓高速氣流通過扁平的翼身融合面時,產生足夠強的升力和推力來提高飛行性能的一種全新飛行器。而康達效應在軍用領域也是應用的比較廣的,比如現代很多軍用運輸機和民航客機的機翼後緣滑退襟翼就是康達效應的現實產物。而且因為其整機外形和當時很是流行的UFO飛行器很相似,所以當時贊助商美國陸軍對其就直接以UFO為稱。

阿芙羅飛車原型機在直徑1.5米的機身中心圓孔處裝有124個葉片構成的渦輪風扇,由3臺渦噴發動機驅動來提供整機的升力和推力,而機身邊緣位置設有一排角度可調的小噴嘴用於控制飛行器的飛行姿態,同時上層有兩個氣泡式獨立座艙,分別給飛行員和觀察員使用。不過這架原型機在首次試飛中就直接打臉了,在1959年開始的地面測試中首先暴露了其氣動效率差的問題,後面進行的低速升空試驗中也僅僅實現可憐的1.1米離地高度,而且其最大飛行速度只有五六十千米,和當初的設計預想差距是在太大,所以最後折騰了幾年也就草草下馬了。

而究其原因首先是康達效應對於流體的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流體的流速達到一定限值的時候,康達效應才會產生作用,而且其效率隨流體的流速而增大。等於是說,阿芙羅飛車要想實現升空就必須提高康達效率的氣動效率,但是氣動效率的提升和渦輪風扇輸出的高壓空氣流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這就要求機身中央的渦輪風扇的推力效率要提升上去,但是在那個年代想要製造出一臺推力效率的渦輪升力風扇的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是阿芙羅飛車的整機氣動外形近似於UFO這種橢圓形,但是要想利用康達效應實現飛行,只能發生在起飛後的高速飛行階段。在初始的起飛階段由於整機的飛行速度基本為零,所以康達效應並不能滿足其起飛推力的要求,等於說這種設計連正常的垂直升空都很難達到。此前阿芙羅飛車能夠實現超低空升空也是藉助地面效應的緣故才實現的,但是地面效應對飛行高度有很大的限制,這一點可以想一想同樣地面效應的氣墊船的離地間隙即可,所以想要靠地面效應實現更高的飛行速度簡直難於上青天。

所以對於此次直博會上展出的超級大白鯊而言,其雖然更像是升級渦輪風扇來提升其起飛推力的改進版本,但是其從一開始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阿芙羅飛車的種種缺點。而且相比阿芙羅飛車而言,這架新的超級大白鯊在體積和起飛重量上可是前者的2-3倍之多,所以想要實現真的離地起飛恐怕難度更大吧,其次就算是增加了發動機推力和渦輪風扇推力後,這架全新的超級大白鯊未來成型的可能也不大,畢竟其可是定位於具備一定超機動飛行能力的武裝直升機,但是以阿芙羅這種氣動佈局既存在升空困難又有姿態控制更難的現實面前,這架新展出的“超級大白鯊”更像是一個噱頭,可能是誤認為很多人不知道半個多世紀前美國軍方曾經進行過“UFO研製計劃”吧。


魑魅涅槃


可笑的模型,起落架只是幾塊磚頭!

“超級大白鯊”只是一款民間模型,連驗證機都算不上 。這飛機號稱最大設計速度達650公里/小時,6噸的最大起飛重量,最大任務載荷2.5噸,轉場航程達2950功力。從這些數據看,它已經超越了現有旋翼機的多個性能極限。 但這些都是空口白話,沒有任何實驗做基礎。



最可笑的是——這款“武裝直升機”沒有起落架!展覽上居然用幾塊磚頭墊起來,讓天津直博會這種嚴肅展覽非常兒戲。

想象圖中的這款飛碟是有起落架的,然而模型製作者居然做不出來!



即使是模型,也應該考慮起落架的問題,相對於“超級大白鯊”自我介紹的優異性能,起落架真的不算什麼高科技。而且放低了講,模型搬來搬去,有三個輪子總是好推的吧?然而,居然連起落架都做不出來,這種“先進概念飛行器”的先進性不免要打折扣。

所謂“武裝直升機”名不副實,定位混亂 此外,“超級大白鯊”將自己標為“武裝直升機”,然而並沒有任何能攜帶“武器裝備”的跡象。



國內拿“高科技”圈錢的一個特徵,就是用根本不成熟、未驗證的技術,直接包裝成最終的成熟應用產品。秦皇島搞的那個“快速巴士”就是一個典型,騙集資騙當地,最後留了一個車廂扔在了垃圾場。(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我唯一一篇文章,就是發表對這個“大白鯊”的看法。

結論是:除非這是一個國家或者軍方投資的項目,進行可行性技術研究,這個項目還能有後期改進型,甚至有服役型號也說不定。

如果這只是一個民間企業的自發研究,公開展出只是為了公共宣傳,並且要進行項目融資,那麼他就是一個用來騙錢的工具,用來套投資資金的項目。

具體的我不累述了,簡單說一下這個項目的錯誤。

模型宣傳上,稱其具有隱身功能,不知道研製方如何解決共軸雙旋翼的雷達信號的,“大白鯊”上方有旋翼網罩,下方有方向舵,網罩要設計的多麼複雜,才能屏蔽雷達信號呢?“大白鯊”是低空航空器,躲避預警機偵查是主要內隱身目標,確定一個網罩就能屏蔽雷達信號?

還有那個所謂的翼身融合,但是翼身融合的優點是內部空間大,阻力小,翼載小。這個項目的旋翼在機身內部,哪裡減輕了翼載了?

這個項目的優點,是提供了一個具備隱身功能的、飛行速度比現有直升機快的垂直起降平臺,如果還要追求和直升機一樣的機動性,那麼他的操控複雜程度,要更復雜一點。特別是它安裝了兩種不同的發動機,利用效率低,如果簡化為一種兩臺發動機,對中國的發動機技術也是一種考驗。

換一個角度,把一架輕型飛機的機翼換掉,換成安裝有升力風扇的平直翼驗證機平臺,機翼上的升力風扇可以由機身上的發動機提供動力,以此驗證“改變發動機動力輸出方式”的技術,平臺可以魔改成隱身版,可以進行許多垂直起降技術的驗證,總比這個外形科幻,性能未知的平臺可靠的多。

我並非說這個項目註定失敗,而是想表達,以現在宣傳的內容來看,它還極不成熟,甚至還沒有達到項目論證階段的程度。


水面以上是阿鼻


我認為這個飛碟是騙外國人誤入奇途的模型。真實版的暫時是不會給外人看。但懇定存在。我相信我們的軍II工科技。


用戶98309529962


這個“大白鯊”,有飛起來的視頻嗎?我真佩服某些國人的那個瞎尼瑪的忽悠勁兒。飛起來讓大夥兒看看。走兩步,再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