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蘇轍出使契丹蠟像

與蘇軾一生有著顯著的地方政績相比,蘇轍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擔任幕僚工作,沒有機會在地方施展他的政治才幹,在他47歲時才在皖南績溪擔任了半年多的縣令。即使如此,蘇轍的政治才幹依然是令人折服的!只不過遺憾的是,他的政治才幹也只在元祐年間才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

元祐年間,蘇轍從穩定政局、與民休息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比較切合時宜的建議,也起到了積極的效果。對此,南宋何萬在《蘇文定公諡議》中說:“元祐九年之間,朝廷尊,公路闢,忠賢相望,貴幸斂跡,邊陲綏靖,百姓休息,君子謂公之力居多焉。”說明了蘇轍在元祐之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亦有蘇學專家評:“元祐之政實為蘇轍之政”!

以民為先 直言極諫敢作敢為

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蘇轍才華橫溢,他19歲時就已進士及第,名動京師,五年後,他又舉制科入等。眾所周知,蘇軾參加制科考試的策論有一些激烈,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蘇轍《御試製科策》比蘇軾更加激烈、尖銳,矛頭直接對準了宋仁宗,指責仁宗“沉湎於酒,荒耽於色,晚朝早罷,早寢晏起,大臣不得盡言,小臣不得極諫。左右前後惟婦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於心,而惟婦言是聽”。

蘇轍的直言指陳使執權的朝臣們心裡不痛快,一場軒然大波在所難免,朝廷官員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司馬光認為蘇轍在應試者中表現出的愛國之心最為直切,擬如其兄蘇軾第之三等;考官胡宿認為,蘇轍試卷答非所問,又引漢唐末世的昏君來比盛世英主的仁宗,應該予以罷免。好在仁宗豁達大度,一錘定音:“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還興奮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宋史·蘇軾傳》)於是蘇轍入第四等次。

蘇轍雖然被錄取了,但鬥爭卻沒有結束,這場考試對他的影響也遠遠沒有結束。蘇轍被錄取以後,除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知制誥王安石認為蘇轍袒護宰相,專攻人主,不肯撰制詞。蘇轍深感失望,奏乞留京侍父,辭不赴任。這當然只是表面理由,正如蘇軾的《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所說:“答策不堪宜落此。”可見《御試製科策》對蘇轍一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迫使他當時辭官,而且使得他“自是流落凡二十餘年”。

後來,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命蘇轍入三司條例司,相當於推行新法的核心部門。此時的蘇轍只要緊跟王安石的步伐,他的仕途就該是青雲直上了,但他總為了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和王安石唱反調。王安石拿《青苗書》讓蘇轍仔細議論,蘇轍一針見血地指出,此法實則傷殘民,倒不如採用漢以來各代推行的常平法,讓富戶商賈不能哄抬糧價,貧戶也能得到切實的利益。王安石雖然表示蘇轍的說法有道理,但還是將青苗法頒佈實施。

蘇轍再也忍不下去了,他直接向神宗《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並同時呈上了《條例司乞外任奏狀》的辭職信,將自己對推行新法的所有不同意見全部說出來,言辭十分激烈,告誡執政者不要不顧老百姓死活。這讓王安石大為憤怒,要加罪於蘇轍,因陳昇的反對而作罷,但蘇轍不得不再次面臨被“棄”,一直“流落”,直到47歲才當任皖南績溪縣令,卻充分展現了他的政治才能。蘇轍在績溪僅8個月,但他體恤百姓疾苦,著力改革弊端,發展生產的政績,深得績溪人民的愛戴和擁護,這裡老百姓中一直傳頌著:“蘇公謫為令,與民相從,社民甚樂之。”

大器晚成 官至宰輔盡展其才

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清明上河圖(局部)

與蘇軾不同的是,蘇轍長期擔任幕僚工作,很少有機會當任地方長官,在地方上的政績也很少,他一生的政績主要表現在元祐年間,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至副相,比蘇軾的官位還高,與此同時,蘇轍也表現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幹。

元祐元年二月,蘇轍至京師,就任右司諫,從此高太后開始了她長達九年之久的“元祐之治”的輝煌時期,而蘇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蘇轍不愧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懷揣著憂國憂民之心的他一到任,便將個人榮辱得失全拋開,面對熙寧變法以來的種種弊端,以致朝政弛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局面,他憂心如焚,勤於政事到達了嘔心瀝血的程度。

蘇轍一生所上奏章150餘篇,絕大部分作於元祐九年中。而元祐元年二月至九月當任右司諫期間竟佔半數,共74篇,平均每月達10篇之多。蘇轍從穩定政局、與民休息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比較切合時宜的建議:在用人問題上,極力排斥新黨,主張懲處主持新法的重臣,以其結束新舊黨爭長期混亂的局面,鞏固朝廷的中央集權;在民族關係,主張恪守“誠信”,懷柔西夏,反對邊將尋釁生事,邀功求賞,以便取得安定喘息的機會,避免引起更大的外族侵擾;在內政上,主張“因弊修法,為安民靖國之術”,堅決反對舊黨全面地廢除新法,主張趨利避害,用其所長……蘇轍的這些措施,在朝政混亂、吏治腐敗、邊防空虛、國力衰弱的形勢日益嚴重的北宋中晚期,仍不失為延緩王朝覆亡命運的較為切實可行的方法。

蘇轍從小受孟子影響,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思想,關心最多的就是民生利益問題,面對民生疾苦,民情吏事,他了如指掌,關心至重。蘇轍在他的《論蜀茶五害狀》中說道:“益利、秦風、熙河等路茶場司,以買賣虐害四路生靈,又以茶法影蔽市易,販賣百物。”意思是說,朝廷從熙寧十年開始實行榷權(即官方壟斷),禁止一切民間私自買賣,嚴重影響百姓利益。後來,在蘇轍的再三奏請陳說利害之下,朝廷終於對此做出了調整,為茶農爭得了本應該得到的利益。

可喜的是,蘇轍受到高太后的賞識和器重,元祐六年二月,朝廷擢升蘇轍為尚書右丞。成為一名宰相,可謂十分榮耀。蘇轍更加忠於職守,盡心盡力,政治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他“吏事精詳”的治國才能,高太后是言之必聽,聽之必行,行之必果。後來政敵攻擊蘇轍在元祐之政中權力和作用是“言之者又行之者”。

只是好景不長,高太后去世之後,哲宗親政,蘇轍又面臨了殘酷的政治鬥爭,最終不得不遭受貶謫,政治理想再也沒能延續。不過蘇轍在元祐之政中表現出的政治才華已非常光彩奪目,難怪有蘇學專家評:“元祐之政實為蘇轍之政。”南宋何萬在《蘇文定公(蘇轍)諡議》中說:“元祐九年之間,朝廷尊,公路闢,忠賢相望,貴幸斂跡,邊陲綏靖,百姓休息,君子謂公之力居多焉。”這段話說明了蘇轍在元祐之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表達了蘇轍的政治才能只在哲宗元祐年間才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的遺憾。

RECOMMEND

眉山先賢集丨蘇轍的為官之道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