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箕子朝鮮

箕子,其實本姓“子”,名胥餘,按照現在的讀法應該叫他子胥餘。

因封國箕都,所以被人們稱為箕子,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末三賢”。商朝末年,紂王時曾官居太師,因不滿紂王暴政和淫逸,率眾五千人東奔朝鮮建立了“箕式侯國”,後世一般稱之為箕子朝鮮。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箕子到了朝鮮後,教民耕作,仿商周井田制造“箕田”,講禮儀,重法制,被後世朝鮮視為第一個王朝,尊為農神。後來周取代商,周武王根據既成事實,將朝鮮正式封給了箕子。

箕子晚年時回到故土,朝見周天子,傷情舊都,作《麥秀》詩寄以詠懷,之後病亡在故土,葬於當今山東曹縣,曾有《箕子操》及中華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論著《洪範》傳世。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近代韓國的考古在這一時期發現了很多半月形石刀,這些石刀具有典型的中國龍山文化特徵,可以說箕子入朝,奠定了中國和朝鮮地區幾千年文化交流與友好的基礎,箕子及其後代對開發半島做出了貢獻,也有人說是箕子將朝鮮帶入了青銅時代。古代韓國傳統史書肯定箕子的開發之功,並以箕氏王朝視為正統。

戰國末年到漢初

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是由周武王分封最早的諸侯國之一,最早爵位獲封公的諸侯國。其第一任君主燕召公,本姓姬,是血統純正的王族,在周武王故去後與周公一起輔佐周成王。燕國的封地在燕,直到公元前七世紀,燕向北擴張吞併了臨近的薊國,才建都薊(今北京),此時的燕國北方有孤竹,山戎等少數民族,西邊是中山,晉國,南邊是齊國,群強環繞,在山戎攻擊下,經常發生迫遷都的事情。

燕國地處整個華夏文明的邊緣之地,所以在其八百餘年的歷史中,國力一直處於諸侯國的中下游。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進入戰國時期,前320年發生“子之之亂”,燕國被齊,中山聯軍攻破,幾乎亡國。前312年,燕昭王即位,勵精圖治,決心復興燕國,他聽取郭隗的建議,“千金買骨”,廣招賢士。

經過十餘年發展,燕國逐步強大,前300年燕昭王派大將秦開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里;渡遼水進攻箕氏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附近)為界,取地兩千餘里。燕國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修築燕長城。

此時箕子朝鮮依附於燕國,箕子朝鮮也開始使用燕國的明刀錢作為流通貨幣。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遼東併入秦朝統治,蒙恬修善燕長城直到遼東入海處。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秦滅漢立,盧綰被封為燕王。前194年,代王陳豨造反,劉邦親征,盧綰怕陳豨被滅後唇亡齒寒,所以一邊出兵協助劉邦討伐,一邊和陳豨暗通書信。前195年,陳豨兵敗身死,書信敗露,燕王盧綰被逼造反,劉邦派樊噲討伐,盧綰兵敗後逃到匈奴,次年死於匈奴。

衛滿朝鮮

此時一位名叫衛滿的燕國人登場了,他本是盧綰的部下,在盧綰兵敗後逃往匈奴後,衛滿率殘兵千餘人渡過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投奔朝鮮,此時掌管箕子朝鮮的是四十一代君主箕準。箕準收留衛滿,賜予他百里的封地,安排他駐守在與漢朝接壤的邊境。衛滿不斷召集流亡朝鮮的齊,燕的殘兵,流民,前194年,衛滿羽翼豐滿,起兵攻入朝鮮都城王儉城(今朝鮮平壤),箕子朝鮮滅亡,衛滿朝鮮建立。箕準逃亡到朝鮮南部更為落後的部落馬韓,諡號哀王。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前194年劉邦故去,漢惠帝即位,太后呂氏臨朝聽政。呂后聽政後,大力起用呂氏宗族,違反劉邦非劉氏不王的“白馬之盟”,分封了呂氏諸王。西漢王朝內部政治鬥爭加劇。但也正是得益於漢王朝內部的動亂,衛滿朝鮮得以平穩的發展。

遼東太守要求衛滿朝鮮稱臣納貢,以藩屬國的身份,保衛漢朝的邊境不受其他蠻夷的侵擾。衛滿接受上述條件後,漢朝承認了衛滿朝鮮的地位,同時給予物資方面的支援。

衛滿,吸取了中原文化和先進技術,一邊積極開發,一邊向外攻擊半島上的真番,臨屯等部落,面積達千里,國力大增。

到了漢武帝時期,衛滿的孫子衛渠右掌管朝鮮,引誘劫掠燕地的漢朝百姓,並且自恃國力強盛,不奉詔入都城拜見天子,同時阻擾南邊真番部落首領入朝納貢。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前109年,發生“涉何事件”。

漢武帝派使臣涉何過來問詢衛右渠為何不納貢,衛右渠不肯應詔入長安。涉何在回國路上把右渠派來送他的朝鮮裨王長給殺了,並回去報告漢武帝說朝鮮王不肯入朝歸附,但殺了一個朝鮮名將,不辱漢威。漢武帝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封涉何做遼東的都尉,涉何到任後,衛右渠興兵報仇,殺了涉何,這就是“涉何事件”。

漢武帝大怒,兵分水路兩路征討朝鮮,樓船將軍楊僕率領齊地軍隊五萬人從山東渡過渤海,左將軍荀彘從遼東郡出兵。衛右渠派兵佔據各地險要的關隘開始抵抗,楊僕率七千人先頭部隊先登陸攻到平壤城下,衛右渠見其兵少出城迎戰,楊僕大敗,而另一路荀彘也沒能跨過浿水。

漢武帝因為上述兩位將領作戰不利,於是派遣衛山出使勸降衛右渠。衛右渠派遣太子去向漢武帝謝罪,並獻上五千匹馬和一些軍糧。他派了一萬多士兵護送太子,當他們正要渡過浿水時,漢朝的使者說,太子既然已經歸降,應當命令隨行的人卸下兵器。太子也懷疑漢軍設計要殺害他,於是率部回到王儉城,和談失敗。

前108年,漢武帝殺了勸降失敗的衛山,令荀彘和楊僕繼續進攻朝鮮,漢軍一舉擊破朝鮮軍防線和楊僕會師平壤城下。當時荀彘主戰,而楊僕主和。衛右渠利用兩邊將領的不同態度,派使者單獨同楊僕議和。於是出現了漢軍對平壤城下出現了一邊攻勢猛烈,一遍攻勢很弱的局面。

漢武帝又派使節公孫遂來問責。荀彘同公孫遂奪取了楊僕軍隊的指揮權,整個軍隊的指揮權歸集到荀彘。此時朝鮮的大臣官路人、韓陰見主張議和的楊僕失勢,衛右渠又不肯投降,擔心會城破連累自己,於是大臣尼谿刺殺右渠準備投降,大臣成己不服再度反叛,平壤城內民眾又殺了成己獻城投降。

前107年,左將軍荀彘攻破平壤城,衛滿朝鮮滅亡,共歷四世86年。

漢四郡

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後,在其管轄地先後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漢朝在朝鮮北部地區進行郡縣統治,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北部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於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的傳播。在漢四郡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朝的官印和各種質地不同、形狀各異的器皿,考古學家將這種文化現象稱作“樂浪文化”。

漢武帝之後,前82,漢朝取消了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管轄高句麗、夫餘等族。

子胥餘與古朝鮮史,從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到“漢四郡”

有人把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視為中韓第一次戰爭,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衛滿為漢人,不應把衛滿政權視為朝鮮歷史。關於中韓之間的戰爭可以參見前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