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被甯浩看中?至少得符合三個標準:創新性、本土性、當代性

想被甯浩看中?至少得符合三個標準:創新性、本土性、當代性

繼著名編劇劉恆之後,浙江國際青年電影周的大師班,又出現了一位重量級嘉賓——甯浩。而除了眾人熟知的導演這個身份,甯浩還是今年浙江國際青年電影周“之江電影新導演計劃”導演創投單元的評審委員會主席。更讓很多青年導演嚮往的是,甯浩還是“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的創始人。去年創下30.7億票房、引爆社會話題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其導演文牧野,正是這個“壞猴子72變”計劃中甯浩一手挖掘出來的新人導演。

想被宁浩看中?至少得符合三个标准:创新性、本土性、当代性

昨晚,在富春山館學術報告廳舉行的大師班現場,臺下的青年電影人連連拋出“怎麼才可以和你合作”“你挑選青年導演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青年導演值得簽約”等問題,祈求能找到讓甯浩另眼相看的一條捷徑。

很有意思的是,甯浩給出的答案與前一晚劉恆給青年導演的建議不謀而合:“我的人生一直掌握在自己手裡。千萬不要想著把命運交給一個能改變你命運的人,這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只要你的能力夠了,你就會遇到機遇。”

我不是一夜成名

我的人生就一直掌握在自己手裡。

眾人皆知,甯浩自幼喜愛美術,初中畢業後就在一家中專學校學習美術,但畢業後又轉方向開始學習攝影,之後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導演。入行後,甯浩的導演才華很快嶄露頭角,2001年,他就憑其學生電影《星期四,星期三》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6年,一部《瘋狂的石頭》更是讓甯浩一下就以新人之姿擠入了“億元導演俱樂部”。

而《瘋狂的石頭》票房大火之後,很多人也都問過甯浩這麼一個問題:有沒有覺得自己一夜成名?甯浩的回答是:“其實我內心真覺得沒有任何不同,我知道我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才能走到這一步,沒有意外。”

想被宁浩看中?至少得符合三个标准:创新性、本土性、当代性

現場有一位青年編劇,大膽開口向甯浩祈求一個合作機會,說自己生怕錯過昨天這個機會,此生就再無機會。但甯浩當場拒絕:“千萬不要想著把命運交給一個能改變你命運的人,這樣的人在這個世界是上不存在的。只要你的能力夠了,你就會遇到機遇。機遇其實一直存在,過去未來都在,在家寫好劇本,幹好自己的事,準備工作做充分了,自然就有機遇了。我的人生就一直掌握在自己手裡。”

甯浩更是強調:“你放心,不會錯過任何機會,一個人一生會有很多機會,不要過分看中一個機會!在這個行業。我沒有看到被埋沒的人才。你真有才華,你總會出線的。”

創新性、本土性、當代性

甯浩挑選青年導演的三個標準

從“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最近推出的幾部作品裡,不難看出甯浩對現實題材的喜好,《我不是藥神》關注的是不合法卻有效的平價仿製藥,最近上映的《受益人》關注的是網紅、代駕司機以及保險詐騙。

昨天大師班現場,甯浩也公開了他挑選青年導演的三個標準:“一定要創新性;一定要本土性,你是中國導演,不是好萊塢導演,所以要講中國的事,中國人的事,不要拷貝好萊塢電影的框子;還有一定要當代性,能反映當下的問題。”

甯浩說他每年都會去看戲劇學院的彙報演出,有時候就會看到學生們在排莎士比亞的戲,戴著假髮,說著譯文臺詞,他就覺得特別奇怪:“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自由戀愛在當時的歐洲是先鋒性話題,但現在我們還要去探討自由戀愛嗎?拍電影不應該是這樣的。”

但甯浩也善意地提醒青年導演,不是拍點青花瓷就是中國文化,他以自己的《瘋狂的外星人》為例說,雖然是科幻題材,但內裡依然是中國文化,黃渤沈騰和外星人把酒言歡的場景,就是基於中國視角,“在中國文化裡,有什麼不能吃飯解決嗎?把外星人泡酒這種事,外國人肯定是做不出來的。”

我不喜歡拍續集

創新,是創作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近幾年,甚至十幾年,電影市場上湧現了越來越多的續集之作,很多知名大導演也不停地開拍續集。而一手製造了“瘋狂”系列的甯浩卻說,他不太喜歡拍續集,“創新,就是創作最重要的一部分。”

甯浩說自己不管是被認可還是不被認可,都會更願意去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嘗試更多可能性,“我每次在想一個東西的時候,總是在想,我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來做這麼一件事?不管是創作劇本,還是當導演,還是做72變計劃。我都在想是不是能夠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甯浩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例,說自己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正好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年代,“我最早上中專,學畫電影海報,畢業後本來是要分配到電影院繪製海報的,但是畢業後出現打印機,就不需要我了。後來,我去學圖片攝影,然後膠片被淘汰了。我好像不停地在追趕世界,但不斷被世界拋棄。所以後來,我想到了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主動嘗試新的東西,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青年導演拍戲最重要的是

想怎麼拍怎麼拍

“記住想怎麼拍怎麼拍就行了,把自己最想拍的發揮到最好,就好了。不要背任何包袱,想著要去電影院放。我一直覺得藝術是比長處的,只要能把最想拍的東西拍出來,就是你的長處。”作為新生代導演界的成功人士,甯浩給青年導演的建議也很簡單,就是拍自己想拍的,不要揹負太多包袱,“我就不同意用票房來衡量一名導演,一部作品的價值,這漠視了電影的藝術性,不科學。票房好,就一定是個好的藝術作品,不一定。很多青年導演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也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青年導演曾問我,電影要不要剪短一點,方便排片?我就告訴他,你剛剛起步,腦子裡不要裝那麼多市場問題,如果你覺得,你想表達的,必須要那麼多時間,那就別剪短。”

而當你真想拍一部戲的時候,就算自己掏錢也要拍。

甯浩人生的第一部《星期四,星期三》,花了8000多元,第二部《香火》,花了3萬多元,第三部《綠草地》則大概花了50萬元,都是他自己掏錢拍的。包括後來讓他聲名鵲起的《瘋狂的石頭》。雖然入圍了“亞洲新星導計劃”,從劉德華手裡拿到了300萬的投資。但甯浩說,當時拍到後期,錢就花完了,只能自己墊錢繼續。

甯浩回憶說:“那個年代,對於一位電影人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把錢忽悠來,我記得那時候還有專門有講座,教你怎麼跟投資人談錢。但我交際能力不太好,所以一邊自己拍廣告,一邊把繼續拿出來拍電影。朋友就批評我說,這種農民式自己自足的方法是難以維繫下去的,但我覺得這代表了你願意為電影付出多少,你要是連錢都不願意花,談什麼愛電影?”

不過,甯浩也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了一個小小的建議:“當你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源的時候,你可以依靠的就是毅力和哥們。”

想被宁浩看中?至少得符合三个标准:创新性、本土性、当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