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絕不能觸碰科研“紅線”

作者丨高雅麗

“要弘揚科學精神,培養誠信的科研品行、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切不可投機取巧,虛誇浮躁,絕不能偽造、篡改、抄襲,觸碰科研的‘紅線’。”11月13日,在京舉行的2019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指出。

萬鋼表示,一代接一代懷揣科技報國理想的科學家們,堅貞不渝地將科學研究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以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誠為共和國托起了無數星辰,他們創造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西遷精神彪炳史冊,光照千秋。

萬鋼說:“弘揚科學精神,要矢志愛國奮鬥,以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的發展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融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之中;要堅持傳承育人,在傳授並創新知識理論、繼承和發揚治學理念及方法的同時,注重將良好的治學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學生的人格養成,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結合科研經歷,與現場師生分享了自己始終專注於火炸藥研究、鍥而不捨擔負國家賦予使命的感人事蹟。他勉勵大家要把“不間斷的思考”作為追求超越的一種工作學習方式,多問為什麼、追問怎麼做,追求問題本質並拓展思考範疇。

“在做科研過程中,要有責任感,學會包容和誠信,杜絕學術腐敗、抄襲、造假、浮誇浮躁等背離科學精神的行為,要發揮群體作用,關注學科交叉融合趨向,堅定理想信念,心懷大愛,忠於黨、忠於人民,在為人民利益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王澤山說。

今年已經82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全程站著講完了自己的報告。“愛黨、信黨、跟黨走,是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實現價值;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容不得一點點的馬虎和心浮氣躁;只有擺正個人和組織的關係,擺正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擺正個人和群眾的關係,才能順利前進。”通過四句話,錢七虎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闡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

現在錢七虎仍心繫國防建設與人才培養,表示有生之年要繼續在防護工程領域潛心研究,帶好學生、培養人才、關心團隊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指出,青年學者是推動科技變革的先鋒。他勉勵青年學者要做愛國奮鬥、誠實守正的科研人。曹雪濤呼籲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的中國學派,“通過鼓勵批判、質疑、探索精神,允許寬容科學研究的失敗,鼓勵科技工作者立異鼎新,建立新學說、標立新學派、追求新境界,推動文化文明傳承與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走出中國道路,作出中國貢獻”。

據瞭解,此次是中國科協聯合各主辦單位連續第九年舉辦報告會。截至2018年底,全國舉辦各類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近12萬場,接受宣講教育的研究生約853萬人次、本科生約1109萬人次,新上崗研究生導師、新入職教師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約128萬人次,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又訊(見習記者高雅麗)在11月13日舉辦的2019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來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和導師代表共同發出了《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建設。

《倡議書》提出,研究生要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崇尚學術民主,樂於與不同學術觀點碰撞交流,開展學術討論評論嚴肅認真,開展學術批評開誠佈公;堅守科研誠信底線,像珍惜眼睛一樣愛惜自己的學術聲譽,絕不觸碰科研“紅線”;反對投機取巧,準確記載研究條件、研究過程、研究數據和分析結果,按規定管理、留存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等原始資料;勇於破除科研領域“圈子”文化,抵制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係,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

《倡議書》呼籲,研究生導師要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尊重他人話語權,反對門戶偏見,鼓勵年輕人大膽提出學術觀點,積極與學術權威交流對話;嚴守科研倫理規範,守住學術道德底線,不在論文發表、成果署名等方面侵佔學生或他人合法權益;杜絕浮誇浮躁,深入科研一線,掌握一手資料,不人為誇大研究基礎和學術價值,保證項目申請、獎勵推薦、科研成果等材料客觀準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相互封鎖、彼此封閉的門戶傾向,多做傳幫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李明表示,未來要結合教學和科研工作,努力把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前途、人民事業,恪守科研道德,忠實開展科學研究,努力做好傳幫帶,把優良作風和學風融入學術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

“我們應當克服浮躁之氣,牢記報國之志。既要像海綿汲水一樣吸取知識,又要注重提升自身站位視角。懂使命、敢擔當,以赤子之心報家國,以愛國之心做學問。”中國政法大學學生馬嘯說。

《中國科學報》 (2019-11-15 第1版 要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