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研究吸血蝙蝠,研究者去屠宰場運“血”而暈倒

皮革般的翅膀,咆哮的鼻子,當然還有嗜血的天性,這些特點都將這種哺乳動物變成了現實中的怪物。但是,吸血蝙蝠,這種看似可怕的生物實際上非常友好,至少彼此之間很友好。雌性吸血蝙蝠還會給她的閨蜜們分享“血包”,並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為研究吸血蝙蝠,研究者去屠宰場運“血”而暈倒

​最近發表在《細胞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會發展並維持類似於友誼的社會紐帶。雖然生物學家已熟知,由於它們食物共享的習慣,這些生物彼此之間非常好客。但是科學家還無法證明它們已經建立了長期的關係。

為研究吸血蝙蝠,研究者去屠宰場運“血”而暈倒

​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物學家認為,蝙蝠在圈養期間形成的社會紐帶,在釋放回自然環境後將繼續維持。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兩組蝙蝠混合在一起:一組是圈養的,另一組是來自野生環境中的。

為了建立聯繫,科學家先將一隻蝙蝠禁食。當蝙蝠餓了一夜之後,它們的同齡人會把昨晚的晚餐“反哺”給這個飢餓的蝙蝠,並互相安慰。研究中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只有雌性蝙蝠才能做到這種“反哺分享”。而雄性蝙蝠可能是過於擔心領土爭鬥而無法做到這一點。

經過22個月的圈養實驗之後,這些蝙蝠被放回家。為了繼續跟蹤蝙蝠的社交互動,研究小組將開發的微型傳感器粘貼到了蝙蝠的背面。這些自動傳感器只有一個指尖的大小,比一分錢的硬幣還輕,能夠通過測量彼此之間的距離來追蹤小動物群體的社交網絡。與其他技術不同,它們即使在難以接近的地點,例如小洞穴、或是空心樹洞裡,也能夠準確捕獲蝙蝠之間的關係網。

為研究吸血蝙蝠,研究者去屠宰場運“血”而暈倒

​研究發現,儘管那些原本被圈養的蝙蝠完全可以自由飛到任何地方,或者和那些原本來自於野生的蝙蝠們有更多的聯繫,但是他們還是選擇和原有的夥伴們聚集在一起。

這一發現顛覆了先前對動物“友誼”的科學判斷,現在得出的結果是:某些動物的“友誼”並不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為研究吸血蝙蝠,研究者去屠宰場運“血”而暈倒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友誼”都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僅六天後,新出生的蝙蝠在未能融入原有社會後就逃走了。要注意的是,因為傳感器從測試對象的背部跌落了一次,使得觀測記錄只有八天,因此,研究人員不能確定這些“友誼”持續多長時間。

研究者說,這次實驗說明動物的社會結構既取決於內在偏好,又取決於外部環境,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紐帶都能持久存在。

為研究吸血蝙蝠,研究者去屠宰場運“血”而暈倒

​如果研究一直持續,其成本也是非常大的。20個左右吸血蝙蝠需要大量的血液,研究者需要每個月開車兩次去當地的一個屠宰場,把一個五加侖大桶裝滿牛血。因為血液變質很快,必須很快開回實驗室。還有一個助理甚至因為“採血”而暈倒。

好吧,不管吸血鬼如何用鮮血來盛宴,現在能夠確定的,就是它們也不是那麼可怕,至少還會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