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東南亞有著深厚的人口紅利和互聯網潛力,阿里的全球化戰略要想成功,仍然繞不開東南亞。長期以來,香港是東南亞的“離岸”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也將增強它在地區的商業影響力。

11月13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網站提交初步招股書文件,正式啟動港股IPO。這是時隔12年後,阿里重新登陸港交所。

和當年將B2B業務拆分上市不同的是,本次阿里將新發行5億股普通股新股,新股與阿里在紐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股將可互相轉換,每一份美國存托股可轉換八股普通股。

據悉,發行價將於11月20日左右確定。之前有傳言,市場機構希望阿里能給一定的折扣詢價。但14日中午,上證報報道,阿里在港交所上市的最終發行價定為11月20日當天阿里在紐交所收盤價的1/8,不會給予市場折扣。

本已經在美國上市的阿里,為何選擇再次在香港上市?

從賬面上看,阿里並不缺錢,根據其在11月1日發佈的第二財季財報,截至二季度末,阿里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高達2341.8億元人民幣,比財年初的1899.8億元,增加約442億元。

阿里在港上市的一大好處是拉近和本地及區域投資者的距離,擴大股東基礎,並且,香港與紐約存在時差,兩地上市能滿足投資者全天候交易的需求,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流動性。

眾所周知,阿里上市的首選一直是香港市場,美股上市只是“退而求其次”。在很多人的眼裡,阿里巴巴迴歸港股是一種必然。

預計阿里本次融資超100億美元,佔阿里股本只是零頭,但在港股IPO市場已屬巨量資金,相信會大大帶動港股市場活躍。對港交所來說則可強化金融中心地位,提振投資者信心,利好明顯。

美股在中國的流通性會差一點,人民幣兌美元有外匯管制,但是港股很早就有港股通的政策優惠,股民可以直接購買。此次阿里迴歸港股,可以多一個募資渠道,減少阿里巴巴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如阿里健康、阿里影業等皆已在香港上市,這次迴歸也能同時盤活這些資源。

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另外,港股本身跟A股、科創板還不太一樣,能夠面向全球進行流通。目前阿里巴巴美股市值4759億美元,肯定會帶動一大批全球投資者來到港股進行交易,交易的資金量越大,交易所獲得的利好也就越多。

阿里在美股每天的成交量大概是200億港幣,香港市場最大的騰訊,每天成交約70億港幣,香港市場每天的總成交平均大概是700多億港幣,阿里的迴歸最起碼會增加香港市場10%的成交額,這對港交所是長期利好。

另外,阿里的示範效應也不可忽略。阿里成功迴歸,其他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能都有機會回來,比如像百度、京東、甚至拼多多等,雖然會有一些規則上的限制,但阿里巴巴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往回走,打開了一扇門。

這也使得港交所有機會成為中國優秀科技股雲集的交易所,這對港交所有歷史性意義。中概互聯網公司登陸港股,阿里算是第一家,對於其他待上市的獨角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不過也有人認為美股市場的中概股裡,像阿里這樣鍾情港股市場的似乎並不多見。但如果阿里在港股市場確實表現出色,納入港股通後又吸引了大量“北水”澆灌,或許會讓一些等不及CDR的中概股心動。


據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分析,近年阿里巴巴著重佈局海外市場,尤其在東南亞有很多重要戰略佈局。“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上市,這將是它全球化佈局的重要一步,通過港股擴大在東南亞市場的影響力,再通過東南亞市場推進全球化。”

阿里巴巴在香港市場完成1:8的拆股計劃,理論上可以把所有美國市場的阿里吸收回香港市場,在制度上能夠讓阿里在後續具有很強的防守性。

同時這次阿里巴巴募資最多134億美元(這一價格是基於美東時間11月12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186.98美元的收盤價格而定,而二次上市的最終定價將取決於11月20日在紐交所的價格),如這一目標順利實現,阿里將成為港股歷史上第二大IPO交易案,僅次於友邦保險。

這次阿里迴歸港股,對於港交所來說,意義更為重大。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資金規模和國際影響力,此次阿里的ADS在紐交所和港交所可以進行互相轉換,在這個意義上也增加了港交所的國際互通性。

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其次,阿里迴歸港股也增加了港交股票的行業豐富性,目前港交所裡面的股票,佔比最多的還是地產和金融股,阿里巴巴的加入,提升了互聯網和科技類股票的行業比重,也能提升整個港交所的股票估值。

放眼全球,香港目前迫切希望保持和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這樣的需求由於不久前港交所對倫交所突然發起的轟轟烈烈的“追求”, 已經路人皆知。成功接納阿里二次上市後,港交所如無意外將繼續領跑2019年全球交易所融資額。

打新!打新!

事實上,阿里選擇重新在港上市的時機非常“巧妙”。今年雙11剛剛過去,根據阿里公佈的數據,11月11日全天,阿里平臺的總成交額(GMV)達到2684億元人民幣,比2018年雙11的全天成交額2135億元增長25.7%。

馬雲對此表示,“雙11的數字是超過預期的,超過了大家對今天經濟形勢的預判。”

超預期的GMV某種程度上給了投資者信心。由於時間窗口太短,有些機構來不及申請額度只好錯過。據瞭解,個人投資者對申購同樣相當踴躍。

由於兩個市場的股票可以互相轉換,1股美股可以換成8股港股,港股最終定價理論上是按照港股上市前一天美股收市價的1/8定價。假設美股價格為180美元/股,而港股價格理論上大約會在175.5港元/股左右(即相當於22.5美元/港股,假設匯率為1美元=7.8港元)。最新消息稱,阿里的發行價格將不高於每股188港元。

但本次阿里赴港IPO,收益最大的還是軟銀。根據公佈的初步招股書文件,軟銀仍持有阿里25.8%股份,是第一大股東。創始人馬雲持有6.1%的股份,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有2%,而包括馬雲和蔡崇信在內的全體董事和高管合計持有9%的股份。

軟銀的創始人孫正義靠“時光機”理論在美國“收穫”了雅虎之後,又在中國投中了阿里。如果說,2007年,阿里把B2B業務分拆在港上市,中美兩國在互聯網存在較大差距的話。

那麼,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中國依靠經驗積累、人才、供應鏈等優勢,已經在移動支付、網購、物流、共享經濟等領域與美國同行相比並不遜色。

在接近阿里的人士看來,“中國已經不再是時間機器的目的地,而是起點。而東南亞則成為新的目的地。”

下一站東南亞

相比於中國,東南亞的整個電商市場才剛起步,網購僅佔總購物量的3%,買家的消費習慣也剛剛從PC轉移到手機上,一如五六年前的中國。


從支付角度來說,東南亞和中國相差5-10年,該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不齊全,甚至很多人還沒有銀行賬戶,現在該地區電商主流的支付方式還是貨到付款,無論是電商還是支付的潛力都很大。

東南亞十國都在致力國家主導的支付網絡計劃,阿里參與度很高,他們在各國投資的電子錢包都是頭部的。


東南亞真如同中國的“過去”,而對於想要做好全球化的中國企業,東南亞都是個重要的戰略前哨和支點,從BAT的全球化佈局中可見一斑。

阿里迴歸上市,,一些基金會把部分資金調劑出來,賣了騰訊去買阿里巴巴,令騰訊股價承受一定下跌壓力。

而阿里上了雙股市,會有更多的資金去拓展市場,對同樣業務的競爭對手帶來很多壓力。包括目前騰訊在積極地拓展智慧零售的業務,跟阿里本身就是短兵相接的,以及微信支付跟支付寶之間的直接競爭,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騰訊系和阿里系在港股均有相關上市公司,騰訊是“聯邦制”,阿里是“帝國模式”,隨著雙方在港股市場形成對峙,也將加劇後續競爭。

以前香港市場上內地背景的科技巨頭非騰訊莫屬,現在投資者多了一個選擇,有可能對投資騰訊的資金起到一定的分散跟稀釋作用。

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過去幾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的“人口紅利”:一個省的人口數就比歐洲很多國家的人要多。隨著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三四五線城市乃至農村用戶,都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用戶,中國4G用戶總數11.7億戶,而淘寶天貓的月度活躍用戶有7.85億戶。

但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逐漸見頂,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規模達到11.38億,同比增速首次跌至4%以下。

對於已經在本地取得成功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全球化將是人口紅利最高效的增長點,而東南亞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市場。東南亞是全球除中國、印度外人口最大的國家或地區:僅東盟十國就有6億人口。如果加上中國以及位於南亞的印度,人口總數則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

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螞蟻金服CEO井賢棟與外籍員工一起喝咖啡,他們中大多數來自東南亞的研發中心。來源:中企圖庫

除了地理位置、文化與中國相近,東南亞的人口紅利更值得關注的一個理由是,根據YouGov在全球範圍內的調研,東南亞是全球化最大的支持者:“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有至少70%的受訪者相信全球化是好的。在越南,高達91%的受訪者相信全球化帶來好處。”

2017年,馬雲在致投資者信裡表示,“到2036年,我們希望能夠服務20億的消費者”。阿里要實現這個目標,顯然全球化是唯一的選擇,而東南亞和南亞無疑是最可行的方案。

阿里巴巴的海外軍團

阿里早就佈局東南亞。在2015年8月,阿里雲就在新加坡設立國際業務總部,並在當年9月開放了新加坡數據中心,這是阿里雲在亞洲區的第二個境外數據中心。

2016年4月12日,阿里斥資10億美元拿下東南亞地區最大電商Lazada 51%股份,並累計投資40億美元,取得了絕對控股權。2018年3月,阿里“元老”彭蕾卸任螞蟻金服董事長,親自擔任 Lazada 的 CEO。

2017年8月17日,阿里又以11億美元投資印尼最大的電商平臺Tokopedia。此外,螞蟻金服還與菲律賓本地電子錢包 GCash、馬來西亞本地電子錢包TnG等建立了深度合作。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全球化可以分為3個階段:工具出海、內容出海和系統出海。第一階段出海的以工具類產品為主,比如手機優化、文件管理、瀏覽器App等產品,這類產品受地域文化影響小,典型代表是獵豹、UC;第二階段是內容類產品的出海,比如新聞資訊、視頻娛樂等,典型代表是今日頭條、抖音;第三階段的全球化則是商業模式、解決方案、基礎設施的出海。

接近阿里的人士介紹,在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的支持下,Lazada已不僅僅是一家本地電商公司,通過和“天貓出海”項目的對接,Lazada能成為當地用戶與中國海量商品的橋樑;還與菜鳥打通了彼此的物流網絡,完成最後一公里的對接。阿里雲則將海外總部設在新加坡,並在馬來西亞及印尼設立數據中心,讓東南亞的用戶和商家駛入雲計算的快車道。


目前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有了自己的“支付寶”:Truemoney、GCash、Touch n’Go。為了完善這些東南亞版的“支付寶”,螞蟻金服派駐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僅派到菲律賓的團隊一度就達三四十人。

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Lazada的雙11廣告鋪滿了新加坡地鐵站。來源:中企圖庫

然而,盯上東南亞的不僅僅只有阿里,騰訊、京東等巨頭也在數年前就逐步在東南亞佈局。

在阿里投資Tokopedia前,京東就曾與Tokopedia商談要投資其數億美元。京東還通過印尼站點向印尼提供電商服務,京東金融(京東數科前身)也曾在東南亞投入大量力量幫助建設在線支付系統。2017年7月,騰訊對印尼打車服務創業公司Go-Jek投資約1-1.5億美元,一個月後,京東也對Go-Jek投資近1億美元。

但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入東南亞絕非簡單的“降維打擊”。因為東南亞十國與中國的國情有很多不同之處,涉及政治、宗教、文化、商業化環境。

在東南亞國家做支付,必須申請牌照,每個國家的政策都不一樣,要做很多工作,並且還需要與當地有實力的企業合作。螞蟻金服在東南亞的各個本地錢包裡,都只佔少數股份。甚至早在2016年就開始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微信支付,因為與微信捆綁的緣故,推廣效果收效不佳。而東南亞也尚未形成統一大市場,基礎設施也有待完善。

但即便困難重重,東南亞有著深厚的人口紅利和互聯網潛力,阿里的全球化戰略要想成功,仍然繞不開東南亞。長期以來,香港是東南亞的“離岸”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二次上市,也將增強它在地區的商業影響力。

2014年錯失阿里後立刻發起的取消“同股不同權”限制的討論在香港證監會的反對下不了了之,直至2018年,眼看小米美團等新經濟公司即將上市,終於下定決心施行改革,以免錯過整整一代中國互聯網優質企業。

港交所在2018年4月進行了“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開放“同股不同權”、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尋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華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便利第二上市渠道。

“同股同權”曾是香港市場從英國資本手中保護香港投資者的核心價值,但是時代變了,中國這批互聯網企業都是靠著超人般的管理層殺出一條血路並且仍然在廝殺,讓他們放棄控制權,於公於私都不太現實。對香港市場來說,則難以承受繼續固守“同股同權”的代價。

阿里迴歸港股,催肥了誰?

港交所做“同股不同權”的改革是肯定的,因為國內大部分的公司多輪融資以後,基本上其創始人的股權比例都會稀釋的比較低,如果還是堅持“同股同權”的制度,大部分公司是不願意在港股上市的,這樣會導致自己丟失控制權。所以港股肯定會改革,A股可能也會改革,不然所有好公司可能都會去美國上市。

很多創業公司及科技公司在創業當中,創始人為了企業發展,必須出讓股權給資本,但為了控制整個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業務方向,必須要有“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來保持公司的控制權以及業務的領導力,如果希望這些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就必須要改革這個制度,阿里此前赴港上市未果是一個契機,使得港交所去思考,上市則當中的一些缺陷,及時給予調整。

而港交所改革後的成果也已經初顯:同股不同權的公司(美團點評、小米、阿里),已經在境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可以來香港第二上市(阿里),沒有營收的醫藥公司,這三類公司都出現了。這大大豐富了香港市場新經濟公司的組成和佔比,優化了香港市場結構。

科創板在設立之初提出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分析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未來不是沒有可能回A股,出現三股並行。

目前,阿里在香港上市之後,能夠讓中國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機制和美國、香港的投資者直接交易各自交易所的股票,來完成三地投資者對於阿里的投資。未來是否能夠往科創板迴歸,是一個比較長遠的事情,先要等科創板相對成熟,流通性再好一些。

而從實操性來說,如果阿里要回歸A股,唯一可行的選項是在科創板發行CDR。然而自從小米放棄CDR計劃之後,CDR相關消息一度絕跡,直到近日才有九號機器人接近登陸的新聞。顯然監管層認為目前市場環境與條件對於大規模發行CDR還不夠成熟。

但這不代表阿里將徹底放棄CDR的計劃,畢竟發行CDR其實沒有太多困難,只要政策允許,像阿里這樣符合條件的海外優質企業隨時可以啟動CDR。所以迴歸港交所其實是非常靈活的一步好棋,立刻享受港股市場的同時,也不用再急切等待CDR,順其自然就好,畢竟阿里納入港股通也只是時間問題,內地資金距離阿里港股僅僅一步之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