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众功臣排行,萧何位列第一,为何张良都没有上榜?

余万涵


这里是芒果论史!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之为汉初三杰,在西汉的开国功臣排名之中,萧何位列第一,但张良和韩信却不在二、三,这是因为张良韩信不行吗?

其实不然,汉初功臣表并不能说明各功臣的贡献大小。

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必须要搞清楚西汉建国时是怎么样封赏功臣,怎么样进行封侯的。只要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汉初功臣表“看一看即可,不必当真”这一个事实了。

论功行赏需要“量化”

刘邦在和开国功臣们商讨谁是第一功臣的时候,大家都一致推荐曹参,因为曹参是楚汉之争中作战最勇猛,攻城掠地最多的人。在刘邦认定萧何是第一功臣之后,还有很多人为曹参愤愤不平,由此可见,曹参为第一功臣其实是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


这里就涉及到了论功行赏的一套标准,萧何治理关中,为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固然有功,但这个功劳具体有多大呢?无法量化!张良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帮助刘邦趋吉避凶,肯定是有功劳的,但功劳有多少呢?也无法量化。

但是带兵打仗就不一样了,你取得了10个地方首级,他取得了100个地方首级,那谁的功劳大一眼就看出来了。刘邦的天下是在马背上真刀真枪干出来的,这些武将士兵自然就占了开国功臣的大多数,曹参作战有多勇猛大家都看在眼里,选曹参是第一功臣,谁敢不服?

但是萧何不一样,在功臣们的眼中,萧何干了什么事情啊?不就是终日龟缩在大后方吗?我们这么一帮人在前线流血拼命干这么多年,还比不上他萧何这个躲在大后方耍笔杆子的文人?开什么玩笑呢!所以说,大家对萧何不服气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刘邦凭借君主的声威点定萧何为第一,大家也就认了,这张良又算什么?萧何虽然耍笔杆子,但好歹也在关中独当一面,你张良不就是刘邦的跟屁虫吗?萧何当第一兄弟们已经很不服气了,你张良还想当第二?绝不可能!


我估计刘邦如果强行把张良排第二,这帮开国武将就得闹事儿了。

“功人”与“功狗”

开国武将是一帮大老粗,不懂其中根本,但是刘邦是懂了,他特意提出了一个“功狗论”来证明萧何的第一实至名归。

这个“功狗论”概括起来很简单,意思就是说萧何是猎人,他给你们指明方向,你们是猎狗,只需要跟着萧何指的放向去做就完事儿了。其实根据刘邦的分类,“萧何、张良、韩信”这汉初三杰都是“功人”,而樊哙、曹参等人则都是“功狗”。

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太直观,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可替代性”来对“功人”和“功狗”进行区分,像曹参、樊哙这样冲锋陷阵的“功狗”,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可替代性的,而萧何、张良这样的“功人”,他们的工作是不具备“可替代性”的。

冲锋陷阵这种事情曹参、樊哙可以做,但换一个身强力壮的勇士一样能做。但是往哪儿冲?怎么冲?多少人冲?这些问题就需要身为“功人”的韩信来进行指导,而“功狗”樊哙之流就不具备这种能力。



同样的,萧何能够把关中治理的秩序井然,别人做不到,曹参后来做了丞相也只能“萧规曹随”,完全不敢改萧何的规矩,因为他不能比萧何做得更好。张良能够窥破地方意图本质,指导刘邦做出正确决策,其他人也干不了。

“功狗”能干的事情,其他人也能干,但是“功人”能干的事情,其他人干不了,这就是区别。

汉初功臣表是将功绩量化后的结果,萧何、张良等人的功绩无从量化,自然很难得到他人的承认了,但我们都知道,“汉初三杰”个个都是名不虚传!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在刘邦的心里,对于建立汉朝的功劳,张良应该是“前三甲”无疑,因为在总结手下文臣武将的功劳时,刘邦曾非常诚恳地说过:“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连自己都自叹不如的人,当然是居功至伟而名列前茅的。不过,分封功臣,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一方面要把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的功臣评出来,位列于前;同时又要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多数人的意见,把真正的功臣公正地评出来,以减少对评判结果的非议。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加封,那就变成了洒胡椒面。于是,在分封功臣过程中,便有了群臣的争吵和刘邦的折中。

汉六年(前201)正月,天下平定,四海归一,刘邦大封功臣,一连封了20余人,前10人分别是:萧何,酂文终侯;曹参,平阳懿侯;张敖,宣平武侯;周勃,绛武侯;樊哙,舞阳武侯;郦商,曲周景侯;疵,鲁母侯(大将奚涓的母亲,奚涓战死无子,刘邦将鲁侯转授其母);夏侯婴,汝阴文侯;灌婴,颍阴懿侯;傅宽,阳陵景侯。

其他人好说,但封萧何封为酂侯,排第一,功臣们便有意见了。他们在朝堂之上,当场向高祖表明不同意见说:“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臣等披坚执锐,攻城掠地,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有数十战,虽有大小差异,但按功行赏,都能接受。然而,此次分封的人中,唯独萧何无尺寸之功,却封侯比他人大、食邑比公人多,反居臣等之上,为什么呢?”

刘邦见大家有意见,便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给他们上了一堂“战争哲学课”,他说:“你们知道狩猎吗?每次狩猎,追杀猎物的,是猎狗;而发指示驱使猎狗猎取猎物的,则是人。你们攻城掠地,不过猎取猎物,是功狗;而萧何正是那个发指示的,是功人。而且,你们随我征战,多的一个家族也不过两三人。而萧何呢?他举全族随我,多达数十人,谁能比得过啊!”大家哑口无言,悻悻而退。

刘邦为什么没把心目中功臣的前三甲之一的张良列为头等呢?这是功臣们争吵的结果,那些争吵的人,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个个拼死厮杀,人人累累伤痕,你刘邦把一个只不过动动口舌、四肢完好的张良列头等,那更会吵翻天的。

尽管如此,张良毕竟他心目中功臣的“前三甲”,刘邦索性不把他的事拿到朝堂上议,而是另辟蹊径,给张良开小灶、搞特殊。为此,刘邦单独召见了张良,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地3万户,要封他个万户侯。不过,张良却坚辞不受,只向刘邦要了个很小的留侯。可见,张良是个谦让的人。

所以,分封功臣,张良虽然没有上榜,但他比很多上榜的人还牛。


帝国的脸谱


西汉进入第五个年头,刘邦要大会功臣,论功行赏。当刘邦坐上皇帝这个位置,君临天下,俯视殿下喋喋不休的群臣,头特别的疼。一旦涉及到自己的荣誉与利益,群臣十匹马也拉不回来,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布衣将相又回来了。

这个上榜是指十八侯,是丰沛集团内部座位。刘邦前后封了145个侯,张良排名第62名,令人惊讶。同时,第21名是淮阴侯韩信,第3名是张敖,这2位最惨,由王变侯。



一、布衣将相眼里的战功

刘邦手下的功臣们大多是泥腿子出身的丰沛集团,自然没有什么见识,眼界比较局限,单纯地人认为只有冲锋陷阵,斩敌头颅才是彪炳战功的体现,这也是丰沛人的彪悍与直爽。

对于张良从不去前线,只在帷幄之中,却有大功很不服气。同样对于在大后方治理百姓, 向前线源源不断输送粮草和兵源的萧何有所偏见。

但如果没有张良在大势上的把握,韩信在调兵遣将上的安排,仅靠勇武会被项羽吞地渣都不剩。



彭城之战,这些泥腿子们带着56万联军,被项羽3万轻骑杀得全军覆没,仅仅战场上就被正面斩杀30余万。成皋之战,又被项羽围了饺子,刘邦也是靠牺牲纪信为代价,逃出生天。只要从这两场战争中活下来的泥腿子们,日后都被封侯,都算是开国功臣。连分了项羽尸首的五个人都能被封侯,可见封侯也要靠运气。

可以说,他们很多战功是跟着韩信赚到的。比如战功第一的曹参、比如骑兵将领灌婴都是韩信手下的大将。他们对于韩信是十分尊重的,因为那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即使韩信被废为淮阴侯,也不敢造次。同样为侯,樊哙见到了韩信也得下车行跪拜之礼。



不过,这群军功出身的人都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日后都成了大汉王朝的中流砥柱。

二、张良眼里的烫手山芋

张良修行兵家和法家,其中就有帝王之术。张良看人准,提早投资了刘邦,数度为刘邦解困。但与刘邦相处下来,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刘邦-对权力的渴望超过一切。他想要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

刘邦很豪爽地给了他齐地3万户封地,这是真心实意的,因为只有刘邦才能明白张良的真正价值。张良也不好推托,锐减至1万户,而且是封在与刘邦第一次见面的留地,所以张良又称为留侯。张良这招实在是秒,一向刘邦表明心迹,二来不拉仇恨。



当时是什么局面?刘邦已经开始剪除异姓王行动。七大异姓王是仅次于汉初三杰的功臣,远在丰沛集团之上。能成为封疆大吏,手握兵权和财权,可以说是高度自治,而这些人在刘邦的眼里都成了死人。

赵王张敖(女婿)、楚王韩信(同一层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这三位都是当年与刘邦共同封王的)、燕王卢绾(刘邦最好的基友)都先后被废被杀。女婿不管用,好基友也不管用,当年混一个圈的更不管用。

尤其还有韩王信,自己昔日侍奉的主公。如果他反了,自己在朝中位高权重,难免会被有心的小人加以利用,自己也是百口难辩。再加上刘邦的疑心病特重,来一波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自己铁定完蛋。梁王彭越、楚王韩信都是最典型的被小人告恶状的例子。



刘邦伐英布回来,还把萧何下了狱,靠着自污重获刘邦的信任。妹夫樊哙也被举报要谋反差点被杀。步入花甲之年的刘邦已经有些丧失理智了。不过,不得不说张良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提前预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三、张良的汗马功劳

张良在刘邦的眼里,就是一大宝藏。刘邦自己也说运筹于帷幄之间,我不如张良。同时,把张良列为开国的“汉初三杰”。张良对于刘邦来说,也是一个讲授兵法的老师。后人对张良推崇备至,称赞自己的幕僚都叫谁谁谁的子房。太史公司马迁也单独为张良作传,肯定了其历史功绩。那么张良对于西汉有什么功劳?



第一、助力刘邦灭暴秦

刘邦起初带着他的队伍兜兜转转地打着游击,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张良的加入,率先决策攻打宛城,避免两面夹击,否则刘邦部队可能提前出局。随后又献计智取最后屏障-峣关,连败秦师,抵达霸上,使秦子婴率众投降。刘邦能先入关中,并且能在关中收取民心,都离不开张良的计策。



第二、鸿门宴帮刘邦解围

刘邦入关中后,先锁上了函谷关。项羽率领40万诸侯军攻破函谷关,抵达灞上。此时,只要项羽动手,刘邦必死无疑。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张良找到了项羽的叔父项伯说情,后来又带刘邦给项羽赔罪,期间两次危机都是靠张良见机行事,使刘邦得以瓦全。否则,刘邦连绝地反击的机会也没有。



第三、下邑之谋定天下大局

刘邦从彭城之战逃出生天,已经丧失对关东的图谋之心。张良献计,一方面策反楚国阵营英布、彭越等人,一方面派韩信北上攻赵。随后,又主张废除六国封王,虚抚彭韩,完成对项羽的终极包围,为楚汉战争的走势做出关键性的判断。


慵懒国王


张良是个多精明的人,怎么可能是刘邦其他沛县的老哥们能比的。

最初刘邦是要封赏张良的,何况张良的功勋绝对不亚于萧何、曹参、韩信。但是张良深深知道,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所以,一直拒绝汉高祖刘邦的封赏。


张良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我本是韩国的贵族,但是国家被秦国所灭,没有遇见大王之前,我心里想的是如何除掉暴秦来替祖上报仇。后来上天安排我遇见大王,这是我的荣幸,幸亏大王带领我实现灭秦报仇的愿望,所以也没有其他的心事了。

我本人是信奉黄老之学,喜欢过清净无为的生活,仅仅给我食邑三百户就足够我吃喝的了,如今天下太平,我就不跟着参与朝政了,我想学高人潜心修道去。

这其实是张良的功成身退,自我保全之策。

实际上汉初为了封赏一事,朝廷里闹得是人声鼎沸。每个人总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谁也不肯相让,令刘邦十分头疼。

这些人本来就是市井出身,没读过什么书,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在朝堂上相互掐架,甚至兵刃相见。不敢砍人,就挥刀对着柱子椅子桌子发泄,搞得刘邦天天为了装修犯愁。

张良作为汉初头号大谋士,肯定是不愿意与这些人为伍,更是出于自保的因素,所以才拒绝刘邦的封赏,不参与任何论功行赏的事。


读史汇


汉承秦制,以军功爵赏士卒。此时的军功乃是指冲锋浴血战斗功。所以刘邦属下丰沛元从功臣公认并推举曹参身受七十多处伤,宜位列诸功臣之首。刘邦拔撰萧何在曹参之上,居功臣之首,而曹参位居第二。开文臣论功之先河。而史载西汉开国元功十八人位次,其中宣平武侯张敖位列第三。张敖是赵景王张耳之子,刘邦和吕雉的女婿。其父张耳去世后袭爵为赵王,后因其部署欲谋杀刘邦,发觉后被废为宣平侯。张敖在诛秦灭楚创建汉王朝过程中基本没有立过军功,却位列功臣的第三。实在有些蹊跷。也就是说这个名单应该不是刘邦在时所定的排序,应该是吕后当权时篡改过的。因此综合史记汉书记载重新排名如下,西汉开国元功三十六人位序:001.酂文终侯萧何;002.平阳懿侯曹参;003.留文成侯张良;004.周吕令武侯吕泽;005.安国武侯王陵;006.曲逆献侯陈平;007.绛武侯周勃;008.舞阳武侯樊哙;009.曲周景侯郦商;010.颖阴懿侯灌婴;010.汝阴文侯夏侯婴;011.鲁悼武侯奚涓;012.砀忠武侯纪信;013.镐京烈侯周苛;014.芒定武侯陑跖;015.阳陵景侯傅宽;016.信武肃侯靳歙;017.棘蒲刚侯柴武;018.阳都敬候丁复;019.清阳定侯王吸;020.广平敬候薛欧;021.汾阴悼侯周昌;022.曲城圉侯蛊逄;023.廖夷侯孔聚;024.费圉侯陈贺;025.北平文侯张苍;026.汾阳壮侯靳强;027.荆悼武王刘贾;028.楚元王刘交;029.广阿懿侯任敖;030.什邡肃侯雍齿;031.高粱哀侯郦食其;032.辟阳幽侯审食其;033.博阳壮侯陈濞;034.蒯成尊侯周緤;035.梁皱孝侯武儒;036.都昌庄侯朱轸。


____雅各布罗


刘邦封功臣的出发点很多,可以是为了奖励下属,可以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雍齿),可以是照顾自己的私人(卢绾)。但是不管功臣排行怎么排,第一名至关重要,绝不会因为以上三点改变刘邦自己心中的人选,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确定了刘邦集团的二把手,也就是在建国之后负责治理国家的人!人选的合适与否关系着刘汉江山的初步发展。

在刘邦看来这个人非萧何莫属,首先刘邦相信萧何,萧何的忠心在楚汉战争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其次萧何还是创业集团班子头等重要的人物,再次当时刘邦的手下亲信各个都是草莽,用来打仗还好,用来建国就有点差强人意。

虽然萧何在楚汉战争时期就是丞相了,然而如果在建国初期,把第一功臣交给了其他人,丞相的威望似乎要大打折扣,甚至要改变人选。

所以为了让萧何顺利的成为二把手,刘邦先是提出了功人和功狗的理论,刘邦的理论没有起到什么效果,那些功臣们只是一时“莫敢言”,之后还是该议论的议论,认为萧何得赏太重。

这些军功功臣们也比较有意思,他们聚集在曹参手下,对抗萧何,试图为军功集团挽回颜面,他们说“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军功集团们上次反对萧何是因为眼红萧何所获利益多,这次就是要争出一个高下了,曹参如果拿了第一名,顺理成章的就要成为二把手。

这时候,鄂千秋出来解围,军功集团摆事实讲道理,他也摆也讲。

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如果说刘邦的比喻比较胡闹,那么鄂千秋就有理有据了,石锤了萧何第一,军功集团不能再闹,再闹就是不讲理,因此鄂千秋还被升为了安平侯。

最后刘邦的分封结果其实是调和了萧何和曹参的,毕竟萧何第一只有一万户,而曹参第二却有一万六白户,算是变相承认曹参功劳大!

至于张良,他自己都不愿意上榜,当初刘邦让他自己挑选三万户,张良推辞了,只要了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做封邑,这时候张良就开始抽身而退了,后来功臣排名,他巴不得你给排的低一些。

排高了对张良有什么好处呢?他又不贪恋权力!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不要高位是个很好的结果,萧何成为第一功臣之后不是一直跟曹参矛盾重重嘛,而且还受到了刘邦的怀疑,只能通过自污来保全自己的身家,其权力看似很大,却成了刘邦和吕后呼来唤去的角色。而张良天天儿在家辟谷,却能得到吕后上门拜访,成为实际上的帝师,他的后半生似乎比萧何过的安逸、清爽许多!


目西


【刘邦封侯排名,萧何第1、曹参第2、张良第62。】

汉初刘邦分封功臣,还是相当公平的,当然不是绝对公平,天下也没有绝对公平之事,只有相对公平之事。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新受封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项羽封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共同上书,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汉初的七个诸侯王,每一个人都有战功,其中六个异姓王彭越、英布、臧荼、张耳、吴芮、韩王信,他们都是带兵、带地盘加入刘邦阵营的,按现在的话讲:“出资入股者”。只有韩信赤手空拳加入刘邦集团,最后以战功(技术入股)而封王。

汉初的七个异姓王,韩信是未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战功封王外;彭越原是项羽的大将,在楚汉“广武会战”时,以两万兵加入刘邦阵营;淮南王英布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就已经被封为九江王;燕王臧荼也是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就已经分封为燕王;赵王张敖是张耳的儿子,张耳、韩信收复赵地时,被刘邦封为赵王;长沙王吴芮,项羽分封诸侯,受封为衡山王,刘邦改封为长沙王。韩王信原是韩国的太尉,刘邦攻灭韩王成后,跟随张良投靠了刘邦,随后封为韩王。

刘邦登基称帝之后,分封功臣是个很麻烦的事,在刘邦的心里张良、萧何、韩信功劳最大,后世并称“汉初三杰”。韩信是带兵的武将,战功第一看得见摸得着,先封为齐王后改封为楚王。张良、萧何、陈平等一帮文臣却很是难办,文臣出谋划策,没有具体的战功呀,功劳可大可小,很受武将们非议。刘邦顶着众多功臣的压力,硬是要把萧何、张良往上提拔,说了那段著名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汉初功臣封侯及排名先后,群臣争吵不休,一年多都没有定论。刘邦力压群臣数萧何功劳最盛,封为酂侯封地很多。《史记••高祖本纪》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

     张良作为谋臣没有具体的战功,刘邦就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张良张子房的功劳呀,自己选择齐地的三万户。”张良起身说:“当初,我从下邳起兵,和皇上相会于留地,这是老天爷将臣下我送给皇上呀!皇上用臣下的计策,幸运的都被言中了,臣原意封在留地就知足了,不敢封三万户。”就封张良为留侯,和萧何等人一起封赏。当然,张良居功不傲进退有据,也不愿意和众多功臣争功。刘邦先行封了二十多个功臣,众多功臣争吵不休,一时封侯之事就暂停了。一天,刘邦从天桥上走过,发现下面很多功臣在下面说话。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功臣们商量着造反呢。”   

刘邦一听吓了一跳,问张良什么缘故。张良说:“皇上封的萧何、曹参等人,都是皇上亲近的人,而斩杀的都是皇上仇恨的人。今天,军吏们害怕皇上不能够公平的封赏,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议造反的事情。”刘邦问:“我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群臣们都知道的,皇上平生最恨的是谁?”刘邦说:“我的老乡雍齿,好几次坑害我,我早就想杀了他,但是雍齿立的战功很多,不忍心杀他。”张良说:“皇上赶紧把雍齿封了,功臣们一看皇上最恨的人都已经封了,他们也就安心了,就不会再闹了。”于是,刘邦请群臣喝酒,把雍齿封为什邡侯,命令丞相、御史即刻按功劳给群臣封赏。酒席罢了,大家都高兴了:“雍齿这样的人都封侯了,那我还能不封侯吗?”

打天下不容易,论功行赏也不容易,闹得不好还有可能君臣反目功臣造反,刘邦实在是不容易。刘邦先后封了145个侯,在英雄排座次的时候,群臣又闹将起来。《史记•萧丞相世家》: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心中是要萧何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大家都说曹参应该排在第一位,刘邦这个闹心呀。幸好关内侯鄂君上前解围说:“大家说的都不对,曹参的战功确实大,只是一时之功。楚汉相争五年,军士阵亡、逃跑损失非常大。萧丞相从关中招募新兵,送到前线来,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次。楚汉在荥阳相守几年,萧丞相征调军粮源源不断。皇上几次丢失山东之地,萧丞相坚守关中不失,使得皇上有了打赢项羽的本钱,这是万世之功呀!一时之功怎可和万世之功相比,萧丞相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在众多功臣的反对声中,确立了萧何侯爵座次第一,再想力保张良座次靠前实在是不好办了。第一,张良作为文臣谋士,确实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战功。第二,张良本身还有一个硬伤,刘邦在封汉中王后,张良离开刘邦去扶保韩王成。这一离开就有大约一年的时间,直到汉二年二月(公元前205年),韩王成被打垮之后,张良就又跟随了刘邦。张良跟随刘邦比较早,但是中途离开了一年时间,给众多功臣留下了说话的“把柄”。评功劳,张良只有计策没有战功;评苦劳,一半功臣都是跟随刘邦沛县起义,中途不曾离开过。自然而然,张良被排到了功臣的第62位。

韩信为楚王时窝藏战犯钟离昧,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把韩信降为淮阴侯,排在功臣搒的第21位。卢绾是刘邦发小,广武战役时,与刘贾攻下十七城,封为长安侯;燕王臧荼造反跟随刘邦平定臧荼,封为燕王。陈豨造反时,与陈豨有来往,逃亡到匈奴,夺爵。赵王张敖,主动去王封侯排在功臣搒第三位。陈平封曲逆献侯,排名在第46名。雍齿封什邡侯,排名在第57名。附录汉初封侯前十名如下:

1.酂文终侯萧何,沛县丰邑人,沛县办公室主任。

2.平阳懿侯曹参,沛县,典狱长。

3宣平武侯张敖,张耳之子,先继承赵王,后去王号封侯。

4绛武侯周勃,丰人,为吹鼓人也。

5舞阳武侯樊哙,丰人,以屠狗为事,或疑为荆轲友狗屠之子。

6曲周景侯郦商,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高祖攻陈留归高祖。

7鲁母侯疵,不详,疑为高祖女同志者或者纪信的母亲。

8汝阴文侯夏侯婴,丰人,高祖友,为高祖司机。

9颍阴懿侯灌婴,丰人,为骑兵司令,手下五人共斩项羽。

10阳陵景侯傅宽,砀郡横阳人(今河南商丘)

 









冷清先生


萧何排第一是不假,但张良没有入榜这句话却是错了,事实上张良也排入了功臣榜,只不过排名太靠后而已,他排名62。想当初刘邦当着群臣面说论计谋不如张良,论管理后勤不如萧何,论军事才能不如韩信的那段汉初三杰论时,无不时刻点明三人的重要性。但说归说,在论功行赏、排坐次时,刘邦却选择性的将张良忽略了,这其中原因有三:

一张良虽厉害,能力强,但他不像萧何、樊哙等人一样,这些人是刘邦起义打天下的最先拥护者,是刘邦的基本班底,张良是半路出家,并且他最开始想投奔的不是刘邦,只是与刘邦一番交谈之后才转而投向刘邦,从这点来说,张良不占优。

第二我们也知道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选择了归隐,说明他对功名利禄不在意,既然不在意这些,自然就不会去争取,甚至他可能会提前找刘邦推辞这些,刘邦领会之后,在功臣排行时故意将他排在了后面。

第三张良没有直接战功,排名靠前的话,那些有直接战功的人会抗议,或者说他们一直都没怎么看得起会耍嘴皮的张良,刘邦顾及这些人的感受,没有将张良摆在风口浪尖。


萧何排第一主要是因为他是刘邦的班底,在刘邦的一班班底中有威望,确实有管理才能,也是刘邦想树立的典型。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开始了给功臣行赏,并且给许多人封侯,光诸侯就有18位,其中侯爵更是不下130人。其中萧何在侯爵中排名第一,而张良最后却分到了留县。这件事情是让我们这些后人,觉得最不公平的一件事,刘邦上位之后,就请大臣们去吃饭,然后在吃饭期间,刘邦问大臣们,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项羽就会失去天下呢?这些大臣们的回答都不一样,而刘邦到最后说,我有三名大将,首先就是聪明绝顶的张良,然后就是韩信,打仗厉害,最后还有比较亲民,经常做扶贫工作的萧何。

这三名大将,帮我一起打天下,所以我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他的手下人才只有范增一个人,所以失败就是比必然的事情,在刘邦这三名大将之中,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绝对是排名第一,其他两个人的地位是比不上萧何的。

在封侯大会上,萧何被刘邦分了8000户,当时很多人不服,为什么萧何这个人,就是一个跑腿儿的,也能分上8000户?这一点得从情义上来说,刘邦在很小的时候,萧何就一直辅佐他,一直到刘邦当上皇帝,萧何对刘邦都是一心一意的,所以和萧何和刘邦的感情是别人没法比的。而且萧何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所以萧何也就当上了第一侯爵。

而张良这个人太过于谦虚了,虽然说是三个人最聪明的,而且在每次的要紧关头,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刘邦能一统天下,也是离不开张良的,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军师。懂得挣功劳也懂得让功劳,在封侯大会上,他让张良自己选最繁荣的上万户人家,由此可见,刘邦也没有为了情义,从而向着萧何。然而张良这个人确没要。他对刘邦说,我只要留县这个小地方就行了,3万户我不要。

其实在种种事情上来看,张良这个人是比萧何能力靠上,也因这一点,在后来的时候,张良还是被刘邦尊重着,然而萧何差点儿在狱中差点被人杀害了。


说古明今


其实刘邦对功臣是分成两个档次的,第一等王爵,这里面包括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韩王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而韩信和卢绾原来是刘邦的部下,而另外六个人是诸侯王,是与刘邦一起合作的。

而韩信之所以为王,显然是因为军功最高,打败项羽的关键人物其实是韩信,而且刘邦的很多地盘,比如齐地,代地,燕地,赵地,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而卢绾之所以为王,是因为他是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视之为亲兄弟。

但是这几个异姓诸侯王的下场都不大好,除了长沙王吴芮被保留之下,其他几个要么被杀,要么投奔匈奴,要么被降为侯爵,那为什么刘邦要这样对待他们呢?原因也很简单,刘邦建立的是汉帝国,而不是像周朝那样的分封制,所以刘邦必然要将他们全部铲除。

而第二等是侯爵,这些才是刘邦真正的功臣,韩信已经不能算刘邦的功臣的,而应该算刘邦的合作者,在这边,我们就撇开不说,其实张良并非没有上榜,只是名次比较低,比较重要的几个人的名次如下:

第一名萧何,第二名曹参,第三名赵敖,第四名周勃,第五名樊哙,第八名夏侯婴,第九名灌婴,第十二名王陵,第二十一名韩信,第四十七名陈平,第五十九名审食其,第六十二名张良。

张良正是排在第六十二名,另外需要注明的是,赵敖是赵王张耳之子,由赵王降为宣平侯,而韩信是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刘邦曾经当众说过,他之所以能打败项羽,是因为他有三杰,分别韩信,萧何,张良,可见这三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那为什么韩信是王,萧何是列侯第一,而张良只排到第六十二名呢?

这个跟张良自己有关,如果他愿意,他至少能排在前三,可能是仅次于萧何,刘邦曾经让张良在富饶的齐地任选三万户,可是张良给推了,要知道萧何也不过万户侯,张良只一个小小的留县,而这个留县正是张良与刘邦相识的地方。

张良的人生目标很简单,那就是推翻暴秦,还天下一个太平,而这个目标他完成了,他就没有其他的要求了,就退隐了,或者张良是个智者,知道激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