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省建成高標準農田3570萬畝 好地才能產好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鄧亞雄

漢川沉湖萬畝蝦稻連作示範基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筆直的機耕路四通八達,農用機械可直接開進田間,這樣的標準化高效農田,在荊楚大地越來越多。

我省素有“中部糧倉”之稱,連續6年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湖北貢獻”。儘管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農業基礎薄弱,多數排灌設施帶病運行,中低產田普遍居多,“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根本擺脫。

好地才能產出好糧。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冬春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頭戲,也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關鍵舉措。

47個糧食主產縣市區,集中連片推進,力爭到2020年,我省建成高標準農田3570萬畝,建成後,畝均糧食綜合產能可提高100公斤。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處負責人介紹,按照高標準農田每畝旱澇保收1000斤糧食測算,如期建成3570萬畝高標準農田,可保障357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缺什麼,補什麼。高標準農田建設並非一刀切,而是對照“高標準”要求,或整治塘堰、或改造溝渠、或新建泵站,因地制宜,全面提檔升級。

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大、收益週期長的實際,將通過納入財政預算、統籌使用資金、爭取中央和省獎勵資金、吸引社會資本等多元渠道籌措資金,解決縣市區、特別是產糧大縣的資金難題。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各地探索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對承擔保護任務的農戶給予獎補,確保項目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為高質量完成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我省出臺評價激勵辦法,對得分靠前的8個縣、綜合排名提升最多的2個縣給予獎勵,對完成任務不好的縣市區,要問責追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