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备注:适宜区域, 山东省和黄淮海高产小麦区

(各地农情不同,请咨询当地农业技术部门)


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小麦是山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国人民的主要口粮,搞好小麦生产,对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提出小麦精播栽培技术以来,该技术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生产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

但近年来,主要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种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种植模式多,种植密度大,播种机械种类多且机械老化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面积下降,小麦播量快速升高,部分地区平均每亩播种量达15公斤以上,少数农户每亩播量达20公斤左右,甚至25、30公斤。大播量,大群体粗放管理十分突出,造成群体差,个体弱,产量徘徊的局面。针对上述小麦生产播种机械老化,种类杂乱,行距小,播种差,播量大,个体弱,缺苗断垄,疙瘩苗严重,产量徘徊的生产状况,2006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的指导下,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董庆裕老师研制了新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该技术将小麦播种机械的播种苗带由以前的3~5厘米加宽到8厘米左右,具有播种量准确,出苗均匀、整齐、健壮,亩穗数较多等优点,一般增产10%左右。因此,在黄淮海麦区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对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07年以来在全省重点推广了该技术。目前该技术已连续8年被列为山东省和全国主推技术,推广面积已占山东全省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技术于2016年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该技术目前在山东省每年推广2000万亩左右,平均亩增产39.6公斤,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二、技术要点

(1) 选用有高产潜力、分蘖成穗率高,中等穗型或多穗型品种。

(2) 坚持深耕深松、耕耙配套,重视防治地下害虫,耕后撒毒饼或辛硫磷颗粒灭虫,提高整地质量,杜绝以旋代耕。

(3) 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克服了传统播种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

(4) 坚持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播期10月3~10日,播量6~8千克/亩。

(5) 冬前每亩群体大于60万苗时采用深耘断根,有利于根系下扎,健壮个体。浇好冬水,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6) 早春划锄增温保墒,提倡返青初期搂枯黄叶,扒苗青棵,以扩大绿色面积,使茎基部木质坚韧,富有弹性,提高抗倒伏能力。科学运筹春季肥水管理。

(7)重视叶面喷肥,延缓植株衰老,后期注意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

三、适宜区域

山东省和黄淮海高产小麦区。

四、注意事项

因地力、产量水平适宜调节行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