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本書,提升你的內涵修養

1.

《給青年詩人的信》

這3本書,提升你的內涵修養

“你的個性將漸漸固定,你的寂寞將漸漸擴大,成為一所朦朧的住室,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為寂寞時艱難的;只要是艱難的事,就使我們更有理由為它工作。”

里爾克的十封書信如果說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學會獨處、細聽寂寞。寂寞使人獲得內在心靈的自由,因為它屏蔽一切外界聲音施加於人的束縛。寂寞使人意識到那些無關於己的東西,與它們保持距離;而寂寞與人的本質生存又息息相關。

“因為在根本處,也正是在那最深奧、最重要的事物上我們是無名地孤單”,“真實的命運比起這些暫時的憂鬱使人更多地擔受痛苦,但也給人更多的機會走向偉大,更多的勇氣向著永恆”,“還是願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詩歌從來都是帶著悲傷,審視世界,觀察人性,卻又給人以希望。詩人,敏感、善良、單純、質樸、熱愛生活且堅強。

詩歌中, 關於我們的人生、孤獨、自我、職業進行探討,像是和一個久未謀面的老友,述說自己的苦惱,得到那樣舒服的回答,沒有雞湯,沒有責怪,只有心疼,和對生活以及各方面深刻的剖析, 讓我們可以正視生活的本真,本就如此,何必閃躲。


2.

《空谷幽蘭》

這3本書,提升你的內涵修養

書裡採訪了一些道教與佛教的代表性人物。年齡最大的已經九十多歲。他們大多常年在山上居住。過最簡單的生活。自己種土豆,蔬菜,吃松樹的松針和花粉。遵循嚴格的戒律。戒律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為可能。如果你對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會一無所獲。 我想隨著這個美國男人足跡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他會發現他所尋找到的那些隱士,並不是他理想意念中的那些人:在雲中,在松下,在塵世外,靠著月光,芋頭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暝之時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們或者承擔深重的孤獨與貧寒,棲息在僻靜無人抵達之處,或者在寺廟裡忍受著遊客喧囂,瑣碎雜務,無所事事,或者疾病纏身,平靜等待死亡降臨。他們的生活裡並不是沒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擁有靈魂深處純粹而堅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堅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道教徒和佛教徒尋求的是不變的東西。這是他們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尋求的只是道,就是我們生於斯,迴歸於斯的那個無。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與這個自然的過程融為一體。一位道長在採訪中說。

對於城市中的人來說,置身滾滾紅塵浪滔天,每天面對無數慾望顛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韌,遵循品德和良知,潔淨恩慈,並以此化成心裡一朵清香簡單的蘭花,即使不置身於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淨天地。


3.

《禪的行囊》

這3本書,提升你的內涵修養

比爾.波特的行程是從北京古鐘博物館參訪永樂大鐘開啟,仿若永樂大鐘透過歷史的長河發出悠久的聲音,宣告禪文化之旅的開始。在接下來兩天的時間裡,他參訪了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徘徊在家門口“推敲”文字的賈公祠還有刻在石壁上經文最多的雲居寺,為的是闡述一個禪的主題:無言。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說禪文字之多堪稱佛門之最。這個看似自相矛盾的背後,真正的用意:

當禪宗大師們直指人心,告訴弟子不要受制於語言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道並不在語言之中。他們並不是要我們不看書,不讀經。以文字見道,就如以手指月。

正是比爾.波特的行走,讓我如親眼見到禪宗大師們留下的印跡,更重要是讓人瞭解文字與禪,文字是修禪的工具,不應執著,不應以文字為禪。

比爾.波特每到一處,必然會提起此地相關的人物和知識,並不僅僅為了自己的興趣,還有滿足讀者瞭解寺院如何運轉的機制。

這本書相當於比爾.波特的旅行日記,吸引人讀下去的慾望是他不僅僅用身體在旅行,還用心靈去感受僧人們修行的熱情,用腦袋去與各個寺廟的住持交談,引用相關的經典,讓屬於這個地方的文化底蘊、現狀以及未來的規劃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