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本书,提升你的内涵修养

1.

《给青年诗人的信》

这3本书,提升你的内涵修养

“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时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里尔克的十封书信如果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学会独处、细听寂寞。寂寞使人获得内在心灵的自由,因为它屏蔽一切外界声音施加于人的束缚。寂寞使人意识到那些无关于己的东西,与它们保持距离;而寂寞与人的本质生存又息息相关。

“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还是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诗歌从来都是带着悲伤,审视世界,观察人性,却又给人以希望。诗人,敏感、善良、单纯、质朴、热爱生活且坚强。

诗歌中, 关于我们的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进行探讨,像是和一个久未谋面的老友,述说自己的苦恼,得到那样舒服的回答,没有鸡汤,没有责怪,只有心疼,和对生活以及各方面深刻的剖析, 让我们可以正视生活的本真,本就如此,何必闪躲。


2.

《空谷幽兰》

这3本书,提升你的内涵修养

书里采访了一些道教与佛教的代表性人物。年龄最大的已经九十多岁。他们大多常年在山上居住。过最简单的生活。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树的松针和花粉。遵循严格的戒律。戒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我想随着这个美国男人足迹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他会发现他所寻找到的那些隐士,并不是他理想意念中的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务,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的生活里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这是他们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寻求的只是道,就是我们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一位道长在采访中说。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3.

《禅的行囊》

这3本书,提升你的内涵修养

比尔.波特的行程是从北京古钟博物馆参访永乐大钟开启,仿若永乐大钟透过历史的长河发出悠久的声音,宣告禅文化之旅的开始。在接下来两天的时间里,他参访了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徘徊在家门口“推敲”文字的贾公祠还有刻在石壁上经文最多的云居寺,为的是阐述一个禅的主题:无言。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说禅文字之多堪称佛门之最。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背后,真正的用意:

当禅宗大师们直指人心,告诉弟子不要受制于语言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道并不在语言之中。他们并不是要我们不看书,不读经。以文字见道,就如以手指月。

正是比尔.波特的行走,让我如亲眼见到禅宗大师们留下的印迹,更重要是让人了解文字与禅,文字是修禅的工具,不应执着,不应以文字为禅。

比尔.波特每到一处,必然会提起此地相关的人物和知识,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兴趣,还有满足读者了解寺院如何运转的机制。

这本书相当于比尔.波特的旅行日记,吸引人读下去的欲望是他不仅仅用身体在旅行,还用心灵去感受僧人们修行的热情,用脑袋去与各个寺庙的住持交谈,引用相关的经典,让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