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壽命不過三百年的魔咒,為何整個封建社會都沒有打破?

wm30947889


這個問題還可以變成:不過500年,不過600年,不過700年,不過800年… 您覺得還有意思問下去嗎?


星辰大海踏雲霄


有人說漢朝不是打破了嗎?但是一漢分兩段,西漢和東漢。無論是漢,還是唐,還是後來的明和清。

(有人說劉邦斬白蛇,將漢朝斬成兩斷)

這些朝代存在的時間都是沒超過三百年。似乎300就是一個魔咒,打不破,跨不過。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不得不注意五個特點

第一,開國君主都是勵精圖治,這段時間王朝欣欣向榮;

第二,王朝越往後面走,積重難返。這個積重在於內部。始終是內部問題嚴重;



第三,王朝末年,總是百姓起義。為什麼?吃不飽,穿不暖,肚子餓了,要吃飯;

第四,封建社會君主集權制。整個帝國都在圍繞皇帝一個人轉動,家天下;

第五,形成了以土地為商品的一種價值觀,土地能夠隨便的買賣,土地的價值重於泰山,富貴返鄉必要購置田產,富不富裕,田地多少來看。

前三個特點是說一個王朝的發展特點,後兩個在說封建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這就好解釋王朝滅亡的原因了,下面從兩個角度來說

一是經濟。封建社會以土地為依據向天下收取稅收,然後發展。百姓在上面種莊稼以此維持生存。



這是形成了一種小農經濟。所以,為了維護利益,就必須重農抑商。

但是土地允許買賣。說明了一個問題,土地似貨幣一樣流通,卻又不同貨幣,土地的流通是單方向,幾乎是從百姓到富豪。

我們都知道,種莊稼是個天時地利人和的一件大事,地利人和具備,天時不在,始終是不行的。天時就是鄉下俗稱的看天老爺臉色,也就是天災。

一旦天老爺臉色不好,百姓為了生存,必定賣田地。側面說明王朝的經濟來源少了一份,維護開銷的錢就少了。

在時間的加持下,王朝積重難返的特點立馬顯現出來。



二是核心的人,也就是皇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沒有能力承受王冠重量的人,受苦受難的始終是百姓,內部問題會漸漸嚴重起來。何況皇帝是整個帝國最核心的人。大權在握,可是誘惑也挺多的。難免昏庸,昏聵,荒淫……時間久了,少不了享樂、形式、主敷衍。

不是每個朝代都會有很多的英明君王,似開國君主。解決內部問題猶如逆水行舟,那是非常難的。

皇帝和經濟這兩個因素影響下,積重難返的帝國終於無力支撐,下面揭竿而起,然後迅速崩潰瓦解……接著,又是一個人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推行前一個王朝的東西。



如此輪迴下去……

而為什麼王朝滅亡的時間是三百年?

說實話,我還可以說是100年呢。厲害的秦隋也沒超過。晉元朝也是啊!

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不說超過三百年,兩百年也沒超過。


史小二記


周朝結束後,從秦朝開始,中國才真正統一,並正式進入封建王朝時代。突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王朝就超不過三百年呢?比如:清朝268年,明朝276年,唐朝加上武則天時期的15年一共289年,宋160年,隋朝37年,秦15年,即使盛唐強漢,那麼大的帝國,為什麼也挺不過三百年?

首先,能夠超過兩百年的王朝,基本都是靠戰爭創立的。比如西漢、唐朝、明朝、清朝這種持續長達兩百年以上的王朝,都是經過家族幾代的兵力積累,經歷了多少次空前慘烈的統一戰爭而誕生的。

有戰爭就有死亡,並且死的還是青壯年,這對一個國家的人口的損失是非常大的。由於當權者都忙著爭權奪位,沒有人會關心老百姓的死活,大量土地荒蕪,戰爭殺傷導致的瘟疫,天災人禍,加上古代醫療條件有限,都會使人口遞減,數十年的戰爭過後,人口能損失七到八成。

曹操筆下描寫的東漢末年,整個就是一片“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世界,漫山遍野白骨累累,方圓千里沒有人煙雞叫,可見戰爭中人口損失的巨大。

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好處是,一旦有一個當權者統一了之後,將會在短時間內有一個土地資源豐富的大好局面。因為人少了,等一切安定下來以後,活下來的人發現耕地多到種不完的程度。所以統一之後,二十年內,不出意外的話,一般都有一個“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仁宣之治等,說白了就是因為地多人少,老百姓因此吃喝不愁了。

但是,這樣的日子是不會持久的。因為安定下來的人們,吃飽穿暖後,也沒有計劃生育,就隨心所欲的生生生,二十年一輩人,二十年後,人口會成幾何級增長。繁衍幾代下來,被拋荒的土地全部被佔有了,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來養活人口了。如果人口繁衍到這個程度,那麼豐年的時候,兩畝地只能保證一個人勉強的溫飽。一旦發生歉收或者絕收,就有人要捱餓。更可怕的情況是,有人要沒飯吃,要餓死。餓死也是死,不如餓死之前反抗一下下,翻開中國歷史不難發現,因為土地兼併問題而誘發了農民起義不可勝數。雖然農民起義最後成功的寥寥無幾,但卻足以動搖王朝的統治根基,加速王朝滅亡,例如黃巾起義、黃巢起義、紅巾起義等等。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朝後期的統治者們大多脫離民間,奢侈腐化。由於封建時代的權利高度集中,所以天子的個人德行就可以左右王朝的興衰。一般來講,王朝的初創者和前面幾代君王大多能夠認識民間的疾苦,所以施政比較平和而親民,例如明太祖、明成祖、清聖祖、清世宗。而在王朝後期,那些未經磨礪、長於深宮的後世統治者便容易奢侈化、脫離百姓。皇帝如果沉迷享樂,百官自然也就上行下效。久而久之,有一個起頭的就會推翻這個腐爛的政權了。

有人說封建王朝的規律就是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再興起、再鼎盛、再衰落、再滅亡,週而復始。其實就是跟廣大民眾賴以生存的土地有關,和當權者的制度有關。


用戶50514867228


王朝壽命不過300年並非什麼魔咒,因為不是出現王朝前就有神仙、術士、預言家說過,誰家坐江山不得超過三百年,只是後人追溯歷史發現,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沒有超過三百年就覆滅了。於是,便以為這是什麼魔咒。其實,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家族世代繼承王位能長達近300年,這就夠長了,再長,中國比現在還落後。

一百多年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一開始,人們還以為中國即將走上民主之路,沒想到的是,半路殺出個袁世凱復闢帝制,袁世凱雖然沒成功,但在後來的民國時代,只因統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思想,導致了軍閥混戰,外敵入侵,中國人過的還是封建王朝的日子,還飽受戰亂之苦。

掰著指頭算算,自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中國整整走過了2132年的封建歷史。一個家族更替著一個家族在統治和奴役著中國人兩千多年,這不可謂不長。假如這兩千多年裡都由一個家族來統治,中國可能現在還沉浸在大秦帝國的美夢裡吧!

那麼,中國封建王朝壽命為何都不過三百年呢?既然叫王朝,那就有壽終正寢的一天,而王朝壽命的長短,不但與統治者本身的治國理念有直接關係,而且與民族文化和民族性也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被統治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有關係。縱觀歷史,王朝更迭多在王朝統治者昏庸無能、自然災害頻發的節點上發生。這對於一個家天下的統治者來說,即使做了先見之明的預案,也無法預見到百年之後將會發生什麼。而有的封建王朝能夠持續二百多年,這都得益於自漢以來,統治者獨尊儒術的統治藝術,使所有國人的思想都服服帖帖,甘願被一家人統治。

但是,當人們吃不上飯,還受盡貪官汙吏的剝削和欺凌時,即使讀了太多的孔孟之道,也不會坐以待斃或活活餓死。於是,有人為了生存造反,有人為了奪取天下而戰鬥,從而發生了朝代更迭。而這一切,都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才發生。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體現,但作為家天下統治者,他並不會真正關心民間疾苦,而是妄想靠皇權或武力維護家萬年統治,可這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


若愚趣談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只針對問題本身不做過度解讀。

300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歷史週期率,基本上一個統一的王朝,如果不出現重大意外的話,一般都是300左右的時間。這個特點很明顯體現在唐朝、明朝和清朝上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參照一下金觀濤先生的觀點,那就是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通過生態體系來解答這個問題。

在一個完整的封建統治系統當中,有這三個主要的生態體系。分別是皇權系統、官僚系統以及鄉紳、宗族維持的最基層的系統。

每一個朝代剛開始的時候,皇權系統並不龐大,因為皇族的人數並不多,官僚系統也並不龐大,畢竟當官的都是第一代人,他們的人數也不多。同時鄉紳、宗族維持的基層系統因為長期的戰亂,大量的人口死亡,所以活下來的人並不多,而耕地面積卻非常多,分攤到每一個人身上的資源就非常的多,所以也很難產生矛盾。

維繫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儒家思想,這套思想皇族接受官僚系統接受,鄉紳宗族也接受。

隨著時間的發展,皇族的人口逐漸的膨脹,官僚系統也隨著時間而逐步的膨脹,同時在基層的民間,經過幾代的和平,人口增長,而土地面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就只有那麼多,資源就越來越緊張了。

那麼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隨著民間基層資源的緊張,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官僚系統的膨脹,官僚系統在不斷的侵蝕著民間的利益。所以在一個王朝的中期,往往表現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日益複雜。這個時候皇權往往會拿官僚系統開刀,通過懲治貪官,或者是承辦一些官員,來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的目的。

但是這些做法都治標不治本。到了一個朝代的晚期,皇族已經膨脹到了一個非常驚人的地步,官僚體系的膨脹無法阻止。而在這個時候,民間基層的人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資源只有這麼多的情況下,很大一部分被皇權系統和官僚系統佔去,剩下的很小一部分是眾多的民間基層搶奪。而這個時候一旦遇上天災,很容易出現饑民遍地的情況,當人們面臨生與死的選擇的時候。為了生存就只能選擇造反。所以一個朝代的後期往往是民間起義不斷。

實際上中國一個王朝300年,按照生態系統來解釋的話,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從不平衡到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的過程。在我們看來也就是一個歷史週期律問題。

當然。我今天的回答只是針對封建王朝300年的規律而言,並不涉及之前的一些朝代,比如說夏商周朝代,那是另外一套生態系統,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說的。


老威觀史


確實如此奴隸社會夏約400年,商約600年,周為800年。秦37年,二漢超過4O0多年,晉152年,唐289年,二宋以超317年,大明王朝276年,大清王朝268年。皆是史學家眼中的週期率,封建社會的王權統治只代表了貴族仕紳的上層利益,剛開國時尚知開國堅難,多能勵精圖治,與民同樂休息,發展工商農業,以勤儉節約治國,大漢帝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先後岀現了,文景之治,和昭宣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泰民安,國強民富。但天下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隨著太平盛世以久,後世之君多荒淫無道莫示天下臣民利益,吃喝玩樂夜夜笙歌,不思進取,一代不如一代,加上外戚干政篡權和宦官太監亂政,大多數君王忘了儒家經典名言,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唐太宗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有以大唐天下為例本以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有出現了唐玄宗迷戀楊貴妃,老眼昏花,扒灰盜媳惡事,才禍國殃民導致了安史之亂,才形成了軍閥割據,使大唐天下由盛而哀。有如大明王朝,自宣德皇帝始就無幾個好皇帝,多吃喝玩樂,驕奢淫逸不理政事,多任用太監宦官,有產生了黨爭,執政能力有限,導致了亡國滅種。又以大清帝國為例人言大清帝國無昏君,不敢苟同,大清帝國自乾隆皇帝始便埋下了禍端。閉關鎖國不思進取,以天朝上國自居,失去了與時俱進學習西方的天賜良機。自道光帝后一個不如一個,在腐敗無能和封建禮教的毒害下終於經不起內外反動勢力的打擊昏然倒地,可見國體制度核心價值觀對一個古老民族的莫視,皇帝權力太大,無和理有效的監督制度,天王老子天下第一,才是封建王朝社會最無奈的宿命。











94310417小云


這可能是人類特別是中國人的一個週期表現,走投無路時,為活命,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限,得了江山後的這批人,是中國人中最有智慧和價值的一批人,打下江山後,這代人都會好好經營,到二代或三代,如果不出差錯,就會出現一個盛世,這時候,人民豐衣足食,如果君王有為,則可能開疆拓土,這時候,是巔峰,由於財富積累,人民安居樂業,一兩代後,和平時代出生的孩子就長大接班了,由於沒有祖先的艱難,這吋候就很容易滋生奢糜腐敗,人民戰鬥力急劇下降,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內鬥腐敗日益加劇,加之和平已久,一些官僚地主慢慢坐大,朝廷會慢慢出現派系黨爭,土地也慢慢向豪強手中流轉,如果此時出現君王弱小,這些趨勢會越來越嚴重,當然,這其中會出現些許能人,但基本上不能力挽狂瀾,只是減慢下滑速度,當土地集中出現流民,黨爭讓皇權減弱,或皇帝胡作非為時,社會危機就能加劇,當出現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時,王朝就會面臨危機甚至滅亡,這時候王皇權削弱,過份依賴強人能人,當這些人坐大,就很大機會成為攪亂皇權或起而代之。三百年左右是個週期,經歷不同,能力不同,治國理念不同,加之人性貪婪,喜歡享樂,皇權無限制,就會出現昏庸至極的皇帝,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人早已指出,可惜至今都沒有解決辦法,本人認為,家天下的思想和對天下黎民基本生存權的無視,是兩個基本根源,如果皇帝不擾民,抑制豪強,提抜人才,反腐反貪,重視教育,保證百姓基本的生存權,應該是可以超過三百年的,


四爺148225557


其實王朝不過三百年裡面隱藏著一個可怕公式,可惜的是中國古代的沒有人能明白和了解這個公式。這個公式就是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公式即-馬爾薩斯模型公式為:

y=C0*e^rt,

其中c0為人口基數,

e為自然數增長率是+2.71828%,

r為人口增長率,

t為時間。由於該公式涉及到高等數學,我就只簡單的說明一下。

當然馬爾薩斯模型公式並不完全。但它指明瞭一個可怕的事實,古代中國人口增長是扭曲和變態的,古代中國作為中央集權制帝國往住是建立在舊帝國的屍骸之上,連綿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生產力破壞和人口損失,所以每個開國帝王都會做三件事。第一,量入為出的節儉,第二,向民間放權,鼓勵民間生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鼓勵生育,實現增戶政策。從早期越王勾踐的人口政策: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少女者不得嫁給齒松者(中老年人)越國的婦女,快要分娩時,得上報官府,官府會委派醫生上門無償接生。倘若生了男娃,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了女娃的,獎勵兩壺酒一口豬。

再如西漢初年,也有類似規定:凡是生了孩子的家庭,三年內免除徭役、貢賦和人丁稅。除了獎勵生育者,還會獎勵結婚的人。唐宋朝還對征戰在外的士兵有特殊關照,唐宋朝會將遣散出宮的宮女通過賞賜讓她們做士兵(配婚)對於結婚的士兵,宋朝還會“支錢一百貫,酒四瓶,米一碩,絹一匹。”

通過種種手段,中國人口開始快速增長,通過計算和研究我們發現一般一個王朝在其開國五十年裡,人口會增長一倍以上。以唐朝為例,武德初年下大亂導致全國人口銳減,至唐高祖武德初年(618年)僅200餘萬戶,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有戶380萬。也就是不到四十年即增長近一倍。而這段時間也是王朝走向繁榮的時間,而在接下來的時間,人口會因其龐大基數,增長走向加速度,但現在問題出現了。每實際增長100人中,只有46名主要勞動力增長,即只有46名男性勞動力。這裡有兩個註明①在古代中國小農社會中男性青壯年才是主要勞動力。②每100人中並非只有46名男性,而是46男性是進入生產領域,而每100人中的其他幾名男性會進入其他非生產領域(當兵,作官等),這就意味著第一個問題人口的增長速度會高於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現在第二個問題又來了,即糧食生產速度難否適應人口的增長速度。通常情況下糧食的增產速度是以百分比計,而人口的增長速度是以幾何倍數計。以明代為例,洪武晚年,明朝人口約6千萬,糧食產量近1100億斤,到萬曆年間,人口達到峰值近1.4億人,而糧食產量只有1500億斤,人口增長近2倍有餘,而糧食增產僅34%左右,同時這個增產而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糧食峰值,因為來自南美的紅薯等高產作物開始引入。

人口的增長超過社會經濟的增長這是第一個關鍵點,笫二個關鍵點是古代中國政治體是帝制專制,中央集權,保守的自給自足式經濟,大量的社會人口被壓制在農業領域,而上層建築的資源集中,必然導致經濟領域中的壟斷,社會中最主要的資源——土地,越來越多集中在少數權貴地主手中,漢書中的原文: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正是各個封建朝代末年的真實寫照!

而根據人口,糧產量,土地壟斷的綜合分析來看,情況如下,封建朝代開國五十年,人口增長帶來糧食增長長,此時人口增長一倍,糧食生產接近峰值,社會繁榮,視為盛世,其後人口政策趨於平和,減少或沒有鼓勵生育政策,在這一百年中人口再增長一倍,此時糧食達到峰值。隨著糧食達到峰值,人口增長開始趨於停滯,由於古代中國主要以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而非以科技進步帶動經濟,此時,王朝的經濟也逐步趨於停滯,同時人口的增長大於勞動力的增長,勞動力無法藉助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故每個勞動力平均生活經濟壓力會增加,而經濟的停滯將使經濟生活中上層加大對下層的盤剝,社會財富會開始更多的聚集到一小部分人手中。而後100年,由於人口增長緩慢,社會出現老齡化,社會會更加趨向保守,更加滯怠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馬太效應會加劇,貧富會更加懸殊。人口增長和社會不公壓垮王朝的綱紀,劫難如約降臨。平時循規蹈矩的人們失去理智,相互殺戮,血流成河,王公大人們為貪婪付出了代價,雄偉的建築與山積的財富化為灰燼。劫難過後,人口銳減,吸夠了血的土地又重新蓄足了肥力以供養新一輪的繁榮,新的王朝在廢墟上巍然建立。


九龍王龍九


集權社會都不會打破的,社會的後期,各種利益集團控制國家,人民財富嚴重縮水,各個階層流動不暢,人民看不到希望,就會爆發各種問題。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救國家。


苗老實


我認為,封建王朝所通行的社會制度,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兩大問題。而正是這兩大問題,最終導致了封建王朝的衰落。


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會進行一次新的土地分配。雖然那批“建國功臣”們仍然會分得大部分土地,但尋常百姓也能分得一畝三分地,因此基本不會出現“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象。再加上王朝建立之初,國家相對比較穩定,統治者大都實行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沒那麼多苛捐雜稅。因此,總的來說這時候的社會經濟還是相對比較繁榮的。

但是,當新建立的封建王朝開始世代更迭後,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便開始出現。眾所周知,開國皇帝不可能只生一個孩子,往往會生很多孩子,雖然這些孩子中只有一人能繼承皇位,但封建王朝的皇室宗親是不能餓死的。所以,對那些沒有繼承皇位的孩子,便會把他派駐外地並給他一塊封地,讓他能夠衣食無憂地生活下去。而這些皇子皇孫又會生育很多子女,為了他們不被餓死,到時候又會分配大批土地給他們。

就這麼週而復始,皇子皇孫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分配出去,而他們是不用納稅的。這就導致,國家的消耗越來越大,而承擔賦稅的主體也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會逐漸產生權貴階層,比如高官貴爵、富商大賈,而任何年代“炒房地產”都是穩賺不賠的。因此,他們有錢以後就會大量收購土地。在那時,也沒有行之有效的土地限流政策,很多窮苦農民一旦遇上天災人禍便只能賣地,最後淪為為地主打工的佃農。就這樣,土地兼併的情況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

就這樣週而復始,國家消耗越來越大,而納稅人越來越少,最終造成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也不是每人發現這些問題,但執政者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絕無可能放棄自身利益。於是,封建王朝便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