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卢梭建议父母和老师,要将孩子“健壮”地带到十二岁。十二岁之后,从十三岁开始,孩子可以接受理性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K. Lorenz)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刚出生的小动物往往追逐它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

比如,小鸡刚出生10-16个小时内,它会把移动的物体当作它的母亲。如果小鸡在出生后见到的不是母鸡而是鸭子、鹅甚至是一个移动的布娃娃,小鸡也会把鸭子、鹅或布娃娃视为母亲并愿意长期追随。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如果小鸭子出生的当天,让一只母鸡在前面晃动,那么,这群小鸭子就会整天依恋这只鸡妈妈而不再理睬它们的鸭妈妈。

洛伦茨本人做过一次实验研究: 让人工孵化的小鹅出生时能够看到的唯一的活动对象就是洛伦茨本人。接下来,这些小鹅就象依恋母鹅那样, 一直尾随着洛伦茨, 以此寻求保护和安全感。而且,这些小鹅始终不与其它鹅合群。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洛伦茨把这种依恋现象称为“印刻”(imprinting)。[1] 1935年,洛伦茨在《鸟类结伴》中发表了有关“印刻现象”的研究发现。

印刻现象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的意义还在于,它提醒父母和老师,孩子的学习是有敏感期或关键期的。

孩子在敏感期或关键期之内会快速有效地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但是,如果错过敏感期或关键期,孩子的学习潜能就很难被发展出来或被彻底丢失,有人由此提出“潜能递减法则”。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比如,生来具备100度语言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语言能力的人。

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语言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孩子可能会彻底丧失语言能力。[2]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动物学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虽然鸟可以演唱复杂而美妙的和声,但是,“很多善歌型鸟类如果在其幼年阶段失聪而无法听见声音,就不能发出清晰的声调”。[3]

不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孩子的关键年龄的具体阶段有不同的说法。中国人的经验是“三岁看到,七岁看老”。

就是说,小孩在3岁前后的发展将影响7岁前后的性格,而孩子在7岁前后将形成比较稳定的、伴随终身的性格。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就关键年龄而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3岁前后、9岁前后和13岁前后。

3岁前后尤其是0到3岁是孩子的情感、语感和动感发展的关键期。

父母尤其是母亲需要通过“宽松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发展出情感、语感和基本的动作技能。

9岁前后尤其是3到9岁是建立规则的关键期。

父母尤其是父亲需要以“严厉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三个规则:文武双全、劳逸结合、通情达理。

13岁前后尤其是13到18岁是理性尤其是意志力发展的关键期。

如果孩子在9岁前后建立了规则,孩子将顺利地发展出自信、自学和自食其力的意志品质。

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为什么是3岁前后、9岁前后和13岁前后?父母为何需要帮助孩子在这三个关键期发展出相应的品质?相关的讨论可参考卢梭的《爱弥儿》、洛伦茨的《人性的退化》和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4]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孩子成长的3个重要关键期

为何3岁前后需要为孩子提供的宽松教育而在9岁前后需要为孩子提供的严厉教育?

相关的经验证据可参加王东华的《发现母亲》。

有关13岁前后尤其是13岁之后的理性及其意志力教育,卢梭的思路贡献较大。

在卢梭看来,“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

卢梭建议父母和老师,要将孩子“健壮”地带到十二岁。十二岁之后,从十三岁开始,孩子可以接受理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详见:李长氓.印刻:心理学上的新见解[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3):116-118.

[2] 详见:[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195.

[3] [奥]洛伦茨.人性的退化[M].寇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5.

[4] 详见:[意]蒙台梭利.同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2.

[5]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