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唐朝詩人李白和杜甫分別號稱“詩仙”“詩聖”,千百年來“李杜詩篇萬古傳”,為世人所讚頌。殊不知,

在當時,山東寧陽有一位高人與李白、杜甫是好朋友,咋回事呢?

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這話要從李白到東魯任城開始說起。任城也就是現在的濟寧。公元736年,36歲的李白帶著許氏和女兒平陽,離開居住多年的安陸來到任城,在此後23年裡,李白和妻子兒女定居在了濟寧。

《舊唐書·李白傳》:“父為任城(今山東濟寧市)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就在此時,李白同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於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蕩,後來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裡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李白自不待言,甚而孔巢父、韓沔、裴政、陶沔等人正史也都有詳細記載,然而唯獨張叔明這位先生語焉不詳,連他故里的《寧陽縣誌》也僅僅寥寥幾筆。

張叔明,與李白、杜甫等交遊頻繁。孔尚任《石門山記》雲:“唐張叔明,亦魯諸生也,卜宅其麓。杜子美有《訪張氏隱居》詩;又有《與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詩;李太白亦有《魯城東石門送杜甫》詩,皆其處也。”石門山,寧陽稱之為鳳仙山,其西北麓有村名梧桐峪。清代《寧陽縣誌-古蹟》裡則記載更少:“唐張叔明故里,在縣東梧桐峪。”

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寧陽縣誌》裡提到的與張叔明有關的詩,是杜甫的《訪張氏隱居》:

訪張氏隱居.【其一】

杜甫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這是一首對仗工整的七律詩,為杜甫第一次拜訪張叔明時所作,亦是杜甫最早的幾首詩之一。該詩前四句言景,後四句言情。首句“春山無伴獨相求”是說張叔明,次句是以反襯法言張氏隱居。三四兩句則以景喻張氏隱居地之偏遠。五六句稱頌張叔明廉靜,最後兩句則曰杜甫和張氏賓主兩忘,情與景俱化,真正達到情景水乳交融的境界。

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訪張氏隱居.【其二】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據許曉宇先生考證,如果按唐代詩人習慣,詩題一般直接言明是送哪位的,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等,幾乎已成慣例,令人一目瞭然。杜甫只題“張氏”,或許另有隱情?

杜甫《雜述》雲,"魯有張叔卿",意叔明、叔卿是一人,卿與明有一誤耳。不然,亦兄弟也。是詩張氏隱居,豈其人歟。這時“張氏”就出現了張叔卿一說。這張叔卿是否是張叔明?看來連杜甫也弄不準了,應該是此種情形之下無奈用了“張氏”。然而這兩位究竟有無關係呢?

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張叔卿,生卒年待考。唐朝人,官至廣州判官,集一《題張氏隱居二首》,一為七津,一為五律。浦雲:"張即張叔明,隱徂徠山與李白等號竹溪六逸者。"

並且張叔卿還有五言《空靈岸》和《流桂州》兩首行世,此人雖無其他可考,似乎說成他是張叔明亦無不可。但是張叔卿官至廣州判官,還流放過桂州,應該是朝廷命官。若他就是張叔明,作為石門老鄉的孔尚任斷斷不會給張叔明先生這樣的判語:“亦魯諸生也,卜宅其麓”。

唐朝這位寧陽人與詩仙李白是兄弟,與詩聖杜甫是朋友,原因卻成謎

另外,與孔尚任同時代的清康熙帝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陳廷敬,陳氏經細讀《雜述》,發現“張叔卿未能如詩所云也”,即張叔卿與詩中之張氏看不出有相同之處。從而只能這樣斷定:“此自當時一高士,題止雲‘張氏’,遂使無考,亦憾事。”

據此可以肯定,張叔明與張叔卿不是一個人。令人遐想的是,竹溪六逸除了張叔明之外都曾是朝廷命官,那麼他有何種人格魅力能同時吸引大唐歷史上兩位著名詩人呢?

參考資料:《寧陽縣誌》《“竹溪六逸”之張叔明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