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農夫也瘋狂


由於生活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在農村喝酒的人比較多,平常農活勞累,回到家中來點白酒,既解乏又能睡個安穩覺,以前很多老人都有這個習慣,在喝酒之前先用一個大搪瓷缸子裝上一些熱水,然後把酒溫熱了喝,而現在人們喝酒都沒有這個習慣了。

應該來說過去老人喝酒愛燙一下再喝,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習慣, 古人飲酒的養生觀念是要“溫酒而喝”,就是說酒要在水裡進行加熱一下,變成溫酒才是最有益於養生的狀態,元朝賈明提出的觀念是:“凡飲酒益溫,不宜熱”,認為常飲冷酒會造成手顫抖,會造成胃寒,所以提倡飲溫酒。

其實從白酒的成分上看,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白酒的組成是有水分子、酒精分子以及各種雜醇油構成,這裡也含有很多的重金屬物質,白酒之所以會有辛辣的口感主要是因為白酒中含有乙醛,人體在過多地吸入乙醛的時候會使人快速產生頭暈以及醉酒的現象,乙醛的沸點非常低,所以通過溫水的加熱可以大大減少白酒中的乙醛含量。同樣在熱水溫酒的過程中,白酒中的其他有害物質也會進行揮發,大大降低了人飲用後的對身體的損害。

現在的人喝酒不溫酒,也和很多方面的原因有關,古代的制酒方式工藝比較簡單,沒有什麼質量安全控制,所以白酒中的有害成分無法檢測,所以對人身體傷害比較大,現在的白酒生產工藝提升,白酒中的有害物質都被控制在合理的範圍,所以對人的身體影響比較小,所以不需要再採用溫酒的方式飲用。

目前市場上流行的低價酒大多是由食用酒精勾兌而成,白酒中大量的有害物質主要存在於白酒蒸餾過程中的酒頭酒尾中,所以勾兌酒相比於發酵酒中的有害物質相對比較少,只是口感沒有發酵酒那麼醇厚。再加上溫過以後的白酒會加大白酒中的酒精成分揮發,造成白酒度數的降低,所以現在很少看到有人喝溫酒了。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溫一溫在喝酒,現在為啥沒人溫酒喝了?

咱們國家對喝酒之事有著頗多的講究,而溫酒便是其中一項。古時人們喝酒,都會將酒溫一下或者燙一下再喝,歷史上也流傳著許多和溫酒有關的事蹟,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等。

即便是在現在,有些農村的老人還在堅持喝酒前溫一下,不過也是寥寥無幾。為什麼現在喝酒沒人願意溫酒了呢?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這和現在的制酒工藝有著非常大的關係。以前人們釀酒的手段比起現在是要差上不少的,而且也沒有比較好的提純技術。

大家都知道乙醇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是以前釀酒除了乙醇之外,還含有不少的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質,飲用這樣的酒不僅會降低酒的醇香口感,而且對身體也有害。

但是由於這些物質的沸點不同(甲醇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乙醇的沸點則為78.3℃),所以在一定的溫度下,有害物質就會揮發。雖然古時候沒有“沸點”的概念,但是卻能從身體的切身感受上察覺到溫酒的好處,所以喝酒的時候自然是要溫酒了。

而現在在制酒工藝的技術上面有著非常顯著的提高,就裡面的有害物質也相對減少很多,所以人們也就不願意溫酒喝了。依然還在堅持的,也僅剩農村的一些老人了。

駿景——殷


駿景農業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時候農村老人喝酒用的燙酒壺,下面圖片這種,配幾個小盅子。

喝酒的時候倒滿酒壺,放在熱水裡燙上一燙,然後倒入小盅子裡,慢慢品味。記得小時候特別小的小盅子,大人說是一錢,一次喝半盅或者是一盅。

是的,小時候家裡普遍都窮,東西也缺,一瓶白酒都要珍惜著喝,一瓶可能能喝一個月。在我的印象裡,因為特別缺,喝酒前先溫上一溫,成了一種特別的儀式,顯示了酒的珍貴,對酒的尊重。現在酒也不缺了,一次能喝半瓶,喝之前也不溫了,酒成了某種飲料,再也沒有那種神聖感了。

當然,古代人普遍都會溫酒,這可能與古人獨特的養生觀念有關。這就好比喝水一樣,中國人吃飯喝的水必須是熱水或者溫水,因為中國人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導致腸胃虛寒。因此,跟水一樣,中國人喝酒也必須要溫酒,如果喝冷酒,很容易將寒涼帶入體內,導致一系列的健康問題。比如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經典的對話:

這裡寶玉又說:“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薛姨媽道:“這可使不得,喝了冷酒,寫字打顫的。”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它,豈不受害?從此還不改了呢。快別吃那冷的了。”寶玉聽這話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燙來方飲。

可見,古人對養生來說,是非常重視的,而且這種觀念,能夠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醫療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人均壽命非常低,因此,養生觀念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當然,現在都是崇尚西醫了,就如同外國人很少喝熱水一樣,現在的白酒也是拿來即飲了。但是,如果你是講究人,最好還是溫一下再喝,並且少喝,冷酒加過量飲酒更為有害,殊不知,現在喝酒手抖的人越來越多了。


山東味兒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變了。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小時候父母喝點白酒,冬天的時候就喜歡拿開水燙一下,那時天真的很冷,南方也沒什麼採暖措施,條件好點的也不過是提個烘手的籠子(裡面放上燃著的木炭)。酒熱著喝,一面是因為這樣酒勁上得快感覺更暖和,另一面桌上放一大盆熱水也增加了屋子裡的熱量。其實在農村,大人們多會喝點白酒,幹活實在是太辛苦了,腰痠背痛的,喝點酒解乏。不喝酒的家裡也會準備點,除了待客,很多時候酒也是藥,受點小傷直接拿白酒消毒,手腳扭傷了拿酒點著了按摩。這個是有傳統的,當年紅軍四渡赤水,就拿茅臺當藥用。在條件不太好的農村,白酒就跟油鹽醬醋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喝酒是一件很鄭重的事,燙熱了再喝,這個燙的過程也有一種儀式感,就像喝工夫茶一樣。

現在喝酒方便了,而且喝白酒的人也在減少,大冬天的在外面擼串好多人還在喝冰啤酒。生活條件好了基本不用再靠白酒來禦寒,而且生活節奏加快,也沒什麼時間慢慢燙酒,酒燙熱了也是要慢飲的沒辦法“感情深一口悶”了。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慢慢就改變了溫酒的習慣。不僅不溫酒,還有人把白酒弄涼了再喝呢!

不過很多人喝黃酒還是要熱一下的,那樣更好喝。但是,傳統上熱飲的黃酒,也推出了一些可以“冰鎮”的品牌,這是不是在向生活方式的轉變低頭呢?


職場簡史


關於把酒溫一溫再喝酒,一般會發生於秋冬季節,即便到了今天,在我們這邊農村的一些老人仍保留這樣的溫酒再喝方式,另外,我們在一些古裝影視劇裡也會看到溫酒喝的情景,其實我感覺過去喝酒之所以會溫酒,會有幾方面因素考量,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一方面,溫酒可以讓甲醇揮發,利於身體健康。過去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糧食散酒。記得小時候大人喝的酒基本是拿著瓶子從村裡釀酒農戶家裡取回來的,也可能是從村裡超市買的那種散酒,不過,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會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體一旦攝入5~10毫升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並且對於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而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的!

即便如此,但對於過去有經驗的農戶也會有解決辦法,那就是通過溫酒方式降低危害,這是因為甲醇的沸點只有64℃,而乙醛的沸點更低,只有21℃而已,因此,通過剛燒開的熱水進行溫酒,往往就會讓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變為氣體揮發掉了,從而就不會產生甲醇中毒情況。



另外一方面,冬季喝酒比較涼,溫酒更益於舒服。在過去,一般冬天是農閒時間,往往也是親戚走動比較頻繁的時候,這時家裡來親戚後,就會常常準備酒菜。不過,這會兒因為天氣寒冷,室內雖然有生爐子也不一定很暖和的,因而這會兒喝酒就會特別涼,為此,為了讓客人儘快暖和一些,往往就會將白酒溫一下,這樣再喝時就會身體五臟六腑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就會更盡興而歸了!

而現如今為什麼會很少再看到溫酒的情景了?我感覺一方面原因是現在喝酒的酒品來源已經發生質變,目前走親訪友喝酒是買來的正規白酒,也就是那種企業生產的標準瓶裝白酒,基本沒有多少人再喝自釀散酒了,因此就不會擔心有工業甲醇等危害物質!另外,隨著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家裡的冬季採暖措施是越來越好,往往就用不到溫酒來暖和一下再喝了!不過,現如今在農村還會有一些老人仍保留著這份傳統溫酒方式,或許這只是一種過去的習慣吧,畢竟已經維繫了大半輩子,基本到了這會兒已經無法再改變了!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不僅僅是農村這樣,城市也一樣,這是過去流行的飲酒習慣。

我小時候經常在老保姆家住,她丈夫是典型的老北京爺們,每天下班回來,老婆會專門給他炒個好菜,溫上一壺酒,是那種特殊的酒器,盛酒的小壺泡在熱水中。他自己做在小炕桌上,老婆和女兒在地下的小桌上吃。他自斟自飲,沒多久就開始喝高了,罵老婆罵閨女,一直到醉死過去。

那時候院裡的爺們好酒的不少,但不是個個溫酒喝,溫酒屬於比較講究的,而且只限於喝白酒。

過去的酒雜質確實較高,而且下層百姓也沒有錢買好酒,記得我們讀研究生的時候,晚上在街道里的小飯店喝二鍋頭,有幾次遇上有甲醇的。溫一下甲醇揮發不了,乙醛會揮發的,可能因為多少管點用,就這麼流傳下來,一直有喝溫酒的習慣。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認為酒加熱後喝進去害處小,也使得一些人溫酒喝,但這是錯誤的認識。

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人們覺得喝溫酒暖胃,對胃腸有好處,還有各種養生的說法,雖然是無稽之談,但中國人就信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

喝溫酒和喝開水是一樣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溫的東西喝進去要比常溫或者涼的東西感覺舒服,在健康上,水的溫度並不會造成什麼益處或者弊病,但人的感受喝溫酒舒服。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是以前那種喝散裝的劣質白酒的日子了,也就沒什麼人再費勁溫酒了。

幾年前在天津的一次聚餐,又見到溫酒這套程序了,我一貫不喝酒,那次破例喝了小半杯,藉機回憶一下幼年的時光。


京虎子


在農村長大的我,過去也多多少少喝過溫過的酒,至於為啥要溫過再說,我也不知道,只是隨著長輩一同喝,直到我的老父親和我說了。

簡單總結了他老人家說的話,大概如下吧。

過去農村老人喝酒都愛燙一下,而現在都沒人溫酒了,主要有幾點原因:

一、禦寒

小時候大部分農村人都很窮,不像現在,大冬天的有羽絨服穿,根本不怕了。過去的農村人很怕冷,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禦寒,喝過酒的人都知道,酒喝下去之後,會暖人的腸胃。但酒在未喝下肚之前是冰冷的,在冬天下飲也是一種痛苦,於是就有人帶頭把酒溫一下,再喝。後來人傳人,逐漸都這樣喝了。

二、養生

我老父親他們那一悲起就已經有養生的概念了,可能養生這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喝溫酒,不會將寒冷帶入腸胃,引起不健康的問題,這就好比,我們平時喝的水都講究喝溫不喝涼的,認為喝涼水會刺激腸胃,使腸胃虛寒,不過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這是從老人家那裡聽來的。

直到現在,酒溫著喝還有這樣的一個原因,比較有科學性:

過去農村喝的酒,一般都是自己釀的,不像現在大家都是買廠家出廠的品牌酒,品質有保障。

我們都知道,釀成的酒中含有甲醇乙醇,溫酒可以讓甲醇揮發,利於身體健康。過去喝的酒多為自釀的糧食散酒。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會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人體一旦攝入5~10毫升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並且對於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而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的!

並且,純糧酒,在冬季寒冷條件下,酒裡的乙醇乙脂會呈現霧狀,棉絮狀態。顯得酒比較渾濁。熱了後,酒就清澈了。再一個,冬季酒比較冷的情況下,喝下去不舒服。所以以前用瓷壺或者錫壺熱酒。當時條件有限,酒比較貴,所以拿壺熱熱,喝一壺兩壺。現在酒精勾兌的,裡面沒有乙醇乙脂,不會發生渾濁。條件好了,飯店家裡都比較熱乎了,熱不熱也無所謂。錫壺是含鉛的,容易中毒。

老家一句話:冷酒傷肝,熱酒傷肺,不喝傷心,喝了傷胃。


醬紫品酒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我國酒文化歷史淵源流長,一杯酒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一杯酒可以風停雨順,一杯酒可以盡釋前嫌,一杯酒也可釋兵權。歷史上酒文化遠遠高出喝酒了本身的含義。古人是怎麼喝酒的,書本上記載的很多,年代題材的電視劇上也有很多很多情節展示,細心的觀眾朋友總是會發現,古人們坐在一起喝酒的時候,都要把盛著酒的酒壺放在熱水裡燙一下再喝。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而現在人們喝酒,我們都會發現,這樣的文化傳統已經在城市已經消失殆盡了,但在鄉下農村人的紅白喜事中,農民家庭辦酒席,仍然在“執事單”裡安排專人燙酒,特別是冬天辦酒席,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喝酒都不再給燙一下了呢?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這既有歷史文化傳承的原因,也有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原因,還有酒類差別的原因,具體如下:

第一,飲用溫水燙過的酒利於身體健康。

過去人們喝的酒,多以自釀的糧食散酒,那時候的農民喝酒、或辦酒席都是農家人自家釀造的酒,也可能是從村裡代銷店裡買的散酒。這種家庭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往往因蒸餾等工藝技術的原因,會含有少量甲醇、乙醛、雜醇油等物質,尤其是含有的甲醇超過30毫升就會致命,量少易引發中毒,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且對視神經也會造成危害。因此,利用燒開的熱水溫酒,讓散酒中的甲醇和乙醛變為氣體揮發掉,從而就不會引發甲醇中毒情況。

第二,冬天溫酒飲用舒服。

我們看到,農村人喝酒一般在冬天都有溫酒的習慣,而在夏天卻實則很少見。這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太冷,人們活動量也很少,喝酒後因酒精作用人體立馬產生血液、各器官等加速運轉,你想想,人體剛處在靜默狀態,一喝酒就要超負荷運轉,人體髒體器官根本不能適應。於是,人們就選用溫酒的方式,提升飲用時的溫度與酒精產生的溫精相差無幾,冬季喝酒比較涼,溫酒更益於舒服,使身體與酒精活動量相匹配。

第三,農村人具有溫酒的習俗。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發覺,傳統文化在農村是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而許多傳統文化在城市瞬間就會消失。這是由於農村傳統文化受新文化新思想衝擊較少,城裡人以享文明的高傲心態往往把老祖宗的文化就扔垃圾溝裡了。而農村人一直具有保持著傳統文化的習俗,其中溫酒的傳統文化就一直流傳著。這也就為什麼城裡人現在喝酒直飲,而農村辦酒席還一直要溫酒的重要原因。

第四,喝溫酒對身體驅寒具有相當好處。

長期以來,農村人過冬取暖採用就是用柴火和煤炭等單一的方式,到冬天平時吃飯喝杯酒暖暖身子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這種驅寒的方式從過去一直流傳下來。過去農民在冬天處於農閒時間,往往親戚走動也比較頻繁,坐在一起喝杯燒酒拉拉家長,說說閒話,不過,這會兒天氣寒冷,室內雖生爐子也暖和,但喝酒就會涼,為了讓客人儘快暖和一些,往往在吃飯前就會將白酒放在熱水裡溫一溫再喝,身體五臟六腑也就會暖暖的,也不再寒冷,喝酒對身體驅寒也是很有好處的。

第五,過去制酒工藝水平較為簡陋。

過去,農民喝酒要溫一下才喝,這主要是過去的酒都是糧食釀造,受制於當時制酒工藝限制,很多酒度數較低,度數不高的酒水分含量大,且在沒有提純的過去,很多酒裡面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諸多元素,不加熱不但口感很差,還酒味不純正。於是,農民為了提高白酒純度,去除不利元素,就把酒放在溫水裡燙一燙,以讓酒的精華隨時現顯,其實,這很大程度上跟當時的釀酒工藝有很大的關係。


第六,現在高檔的白酒製作工藝不能同日而語。

現在的白酒跟過去早已經大相徑庭,市面上勾兌的白酒比比皆是,這也是被稱之為糧食酒,為什麼呢?因為食用酒精是糧食釀造的,食用酒精經過勾兌之後,就被稱之為糧食酒,這也是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內,只不過這種酒多喝會很難受,雖然調製的口感爽滑,但喝多之後,確實會出現頭痛反胃的現象,而且更是不能溫著喝了,這些就經過熱水一燙,別說是增加口感了,說實話那種味道真的是聞不下去,現在的白酒直接喝才是硬道理。

第七,農村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

隨著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越來越富裕,家裡的冬季採暖措施是越來越好,往往就用溫酒來暖和一下再喝了,不過,現如今在農村的老人仍保留著這份傳統溫酒方式,這就是一種過去的習慣吧,也是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尊重和傳承,畢竟已經維繫了大半輩子,基本到了這會兒已經無法再改變了!

因此,在過去釀酒都是古法釀造,使用的是五穀雜糧和酒麴,質地醇厚綿香悠長,這種糧食釀造的酒沒有經過任何化學成分的勾兌,在溫一溫之後,更加能夠激發酒的香氣,喝著口感頗佳,而且熱酒更加容易促進消化,對於腸胃都是有極大的好處,溫酒不宜溫度過高,在40多度即可,太熱因為酒精的沸點也是很低,在揮發不利的物質同時,對於乙醇也是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過去喝酒不會喝很熱的酒,溫一溫即可。

網友朋友們,你們對這個問題還有何高見?我在下面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不只是農村、在天津這個地方以前(就說是文革前吧)街頭巷尾有很多一間門臉小酒館在天氣較涼的時候差不多每家都有一處溫酒的盆子,打上二兩酒放在裡面溫熱了喝。或者盆裡已有酒家在溫的酒、酒壺上面蓋著一個酒盅子防止走味。到了大一點的飯店、酒鋪可以找服務員來幫忙溫酒、這時候服務員拿一個盛有熱水的容器放在你的桌上了。在個場景我是很熟的、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去、主要是天津的南市那裡有很多小酒館各有特色。後來我長大了又和我的小夥伴們去那裡喝酒了。感覺和在家中喝酒就是不一樣、最起碼是說話的禁忌少了並且可以和相鄰食客連聊帶吹吧……酒助慫人膽。哈哈😄。相對來說喝酒的環境變了,現在的屋子裡冬天的溫度比那時候要暖和多了、就說八零年前後吧我家的冬季最高是十一攝氏度點的是煤球爐到了九零年吧燒的是土暖氣屋內為十六、七度現在已經達到二十多度了、這個酒是不溫也可以喝了。還是熱一下喝著舒服。


手機用戶言蜚


冷酒傷肝,熱酒傷肺,不喝酒傷心。這是徐世友將軍說過的話,想一想徐世友將軍在去世之前奄奄一息的時候,還要求子女們用站著茅臺酒的棉籤擦拭著自己的嘴唇。這就顯示出了老將軍對酒的喜歡。有的時候提到酒,我也想起小時候的那一幕。小時候我爺爺還真的就很喜歡喝那種燙一燙的小燒兒。然後我爺爺會把溫熱好的酒倒在小酒杯兒裡。就這小鹹菜或者是鹹鴨蛋,然後喝上幾口美滋滋的樣子,我那時候就想啥時候我長大了也這樣喝。可是後來我長大了,從來也沒有那種閒情逸致,我們年輕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端杯就幹,常常是茗酊大醉以後才想起我們為什麼不像老人們年輕時那樣燙一壺美酒,吃上幾口美味佳餚,那種享受該有多好。


現在我是從來沒喝過溫熱過後的酒,不過我卻看過那些年歲大一點的人喝酒還是喜歡燙一下再喝這樣的話就溫熱,以後就不會對你的胃什麼的有影響。所以說老人們那種怡然自得的喝酒方式,我們享受不來我們中年人喝酒還是喜歡那種一口悶的感覺。特別是對待那些,度數比較低的酒,我還是喜歡就那樣的喝。

有人說現在為什麼沒人像過去那種喝酒燙一下的方式了?我想說的是在飯店,你如果讓人家給你燙一壺美酒,人家可能都沒有時間搭理咱。再有如果咱自己燙酒,你想一想是不是覺得喝的不過癮?酒性一旦喝起來,誰還有那種時間等待溫酒啊。所以說這也是沒人燙酒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