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後的一段長城就建在我的家鄉


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使長城這一古老的建築在我心中顯的是那樣的神聖,神聖的竟讓我對她產生出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敬畏。從而每到一處尋訪、拜望一切和長城相關的東西也就成了我業餘攝影中的一件主要大事,從氣勢磅礴的居庸關和八達嶺長城到殘破不堪的殺虎口土長城,從黃沙漫天的雁門關外到生機勃勃的娘子關內,凡是能看到長城的地方都會成為我拍攝的目標。

據相關資料介紹,我國的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隨著明朝的滅亡而結束,這是因為從山海關攻入京城並推翻明政權的清朝對長城的重要作用已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如康熙皇帝就曾在一封地方官員關於請求修建長城的奏摺中批覆:“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而當我聽說在我市的大寧至鄉寧縣境內有一條清朝所建的長城時,就帶著衝動、帶著懷疑,來到了黃河岸邊,或漫步山間小道或乘坐木船,一次次的登高、一次次的尋找。當看到那一段段殘缺的城牆和倖存的兵營、點將臺和練兵場時,我渾身的勞累轉眼間便隨著陣陣的快門聲消失的無影無蹤。圖為鄉寧境內殘存的牆體。


當我在壺口那古老的碼頭旁,踏上山坡,昔日的城門、古老的炮臺、遠古的小道、高高的烽火臺出現在我的面前時,心中那曾經的疑慮便隨之一點點在我心中蕩然無存。圖為吉縣壺口旁邊的河清門。

她和其它長城 相比,遠沒有那樣的雄偉壯觀、也遠沒有經歷那樣多的滄桑和風雨,然而她的存在卻給予了我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在她即將隨著歲月的延續而消失時,我看到了她生命的存在和曾經的輝煌,因為她的存在也把我國長城史的下限年代向後推移了整整二百年之久。圖為黃河邊一座遺存的軍營。

據有關資料介紹,這一長城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當時清軍為了防止捻軍進犯,派出3500多人的部隊官兵再加上眾多的民夫用11年的時間修建成而成,它隨黃河崖邊依山而建,北起大寧縣的平渡關,南至鄉寧縣的老虎溝結束,全長約100公里左右,但令人可嘆的是,這長長的長城同樣也沒能阻擋住捻軍的進犯,最後戲劇性的結局,實實在在的證實了康熙皇帝所說的一切,可憐的這段清長城只能是為後人寫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設在山頂的烽火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