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后为何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

刻意的假装


兄终弟及

宋朝开宝九年(西历976年),宋太祖去世,其弟赵光义取得皇位,史称宋太宗。

宋朝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是兄弟关系,而宋太祖临终时,其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但宋太祖还是选择将皇位传给宋太宗。


其实宋太祖并非不想父死子继,但是形势所迫,宋太祖不敢让整个赵家担风险——大宋朝开国的时候,华夏从安史之乱开始,已经有了长达近二百年的军阀混战,在当时的社会传统,天子不是神圣的,只要兵强马壮,谁都可以割据一方甚至杀死天子自立。在这个传统下,赵德昭当皇帝能否管控住局势,宋太祖没有把握,因此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让太宗继位,这样可以保住赵家富贵稳妥。

但是,宋太宗继位后,却针对赵匡胤的妻儿进行疯狂迫害,以至于赵二的人品,时至今日被很多历史爱好者所鄙视。

然而,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宋太祖的妻儿到底怎么得罪宋太宗了?

宋后和赵光义的恩怨

赵匡胤驾崩之时,赵匡胤的皇后宋氏派遣宦官王继恩,要求王继恩传召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戏曲中的八贤王原型)入宫,并且在第二天一早及时夺取皇位,哪料到王继恩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找赵光义,并且敦促赵光义入宫接管大宋朝的政权,当赵光义入宫后,宋氏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承认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大宋的皇位归赵光义继承。

不过,宋氏的行为也让赵光义感到后怕:如果不是王继恩的干扰,进宫的是赵德芳,那么自己也会错事皇位。


因此,赵光义当皇帝以后,对宋氏进行打压,不论是宋氏活着的时候所享受的待遇,还是去世以后该配有的祭祀,都受到打压。这一切直到宋朝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宋氏才恢复了应有的待遇——此时宋朝也经历了真宗、仁宗和英宗三个朝代。

宋太宗和侄儿们的恩怨

宋太宗继位的法理在于兄终弟及:按照宋太宗的说法,自己需要将来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然后赵廷美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并且宋太宗说这是宋太祖的意思。

因此在太宗朝廷,赵廷美是自己的第一继承人,而赵德昭、赵德芳则是第二、第三继承人。不过,宋太宗对于这些继承人,毫无任何认可心理——宋太宗希望的是自己的儿孙继承自己的江山,而非弟弟和侄儿。


因此宋太宗掌权后,对赵廷美和侄儿极尽打压之能事,最终在赵光义的打压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被迫自杀,赵德芳也莫名其妙的病死了,太祖皇帝一脉子孙很快没落下去,到了北宋末年,已经沦为平头百姓了。


藤树先生


赵光义这个皇帝,可以说是披着人皮的色狼,不仅贪婪,而且狠毒。光就他的夺得皇位一事来看,就足以看出,一个能对自己哥哥下狠手的人,不可能会善待兄弟的妻儿。

历史上的宋太宗,曾经几次改名,他本名叫赵匡义,但由于哥哥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了避讳,赵匡胤改叫赵光义。赵匡胤晚年时,有一天找兄弟进宫夜谈,两人在房内发生了争执,外人将其描述为“烛影斧声”,意指赵光义谋害了哥哥。

赵匡胤死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赵光义,用卑劣的手段登上了皇位,又给自己改名叫赵炅,是为宋太宗。史家对宋太宗的评价,基本还是客观的,认为宋太宗政治有功,但不善武功。

比起宋太祖,宋太宗的确逊色太多。这从他在高粱河的惨败便能看出。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定炫耀下武力,移师幽州,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宋太宗不懂军事,也没有死磕的精神,反而被人家打得屁滚尿流,好不容易逃回老巢稳住了脚。

高粱河一战后,宋太宗变得老实了。不过,他却开始对宋太祖的妻儿动气了歪脑筋。毕竟,大哥的至亲,就是自己最大的威胁。

赵匡胤死时,留下一位年轻的遗孀(宋皇后),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起初,宋太宗还保留着伪善的面具,在他登基后,便尊称宋皇后为开国皇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让赵德芳去做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虽然这些封赏不大不小,但毕竟也没有太为难她们孤儿寡母。

可是,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讨惨败后,他开始变得十分没有了人性。当时,赵德昭想为个别有功的将士请功,进行封赏。可是,宋太宗却阴阳怪气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说吧。

结果,赵德昭满腹委屈,原本应该继承皇位的,就该是赵德昭,根本没有赵光义什么事儿。可如今,害死亲爹的嫌疑人,却在朝堂上发号施令。就这样,赵德昭回家后便自杀了。可以说,赵德昭,就是被宋太宗给逼死的。

至于剩下的那个赵德芳,虽然没怎么受打压,却不久便英年早逝了。就这样,宋太祖的两个嫡子,稀里糊涂的就都死了。

在失去两个儿子(并非亲生,但名义上为母子)后,宋皇后自然彻底没了依靠。宋太宗怎么对这个年轻寡妇的,正史记载的比较少。不过,宋太宗曾逼着这个寡嫂,搬去了西宫,这便如同打入冷宫一般了。

可以说,宋太宗这个人,自打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基本上就不是个有德之君。与哥哥赵匡胤相比,他简直太过汗颜了。当然,宋太祖也绝非就是个完美的人,只是在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中等偏上的皇帝了。


史海烂柯人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驾崩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大谜团,正史记载的讳莫如深,民间的流言纷纷(“烛影斧声”),无疑都让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脱“弑兄夺位”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宋太宗弑兄篡位确有其事,那么他上台后是如何对待年轻的寡嫂宋皇后,以及侄儿们的?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的说法,宋太祖暴崩时,赵光义并没有在宫中,而是在自己的晋王府里。当宋皇后得知皇帝暴死的消息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法定接班人”赵光义,也没有召唤皇次子赵德昭,而是派大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四子赵德芳(宋皇后养子)。宋皇后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赵德芳做皇帝,自己做太后。



然而王继恩并没有服从宋皇后的命令,出宫后直奔晋王府,向赵光义通报皇帝的死讯,并请求他火速入宫。当宋皇后看到入宫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时,顿时陷入慌乱之中,过了好一阵,才赶紧向后者下拜,并口呼万岁。不仅如此,宋皇后还哀求小叔父,乞求他饶过自己和赵德芳的性命,而赵光义也发誓,将与宋皇后、赵德芳共享天下。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见《涑水记闻》(注:当时皇宫并无王继隆此人,实为王继恩之误)。



作为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以严谨、客观著称,但这则史料的真实性,却让世人大为怀疑。其一,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祖死后,皇位必须传给赵光义,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宋皇后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推翻这项约定?除非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回事;其二,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恐惧至极,甚至到了哀告求生的程度,这说明宋太祖的暴死,赵光义难脱干系。


帝位既然来路不正,宋太宗难免会感到心虚,而为了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他只能拼命地打击、压制寡嫂和侄儿,并不断地强调帝位的合法性。正因如此,赵光义刚登上皇位,便将寡嫂迁往西宫居住,11年后又命她搬到东宫,但无论在哪里,都派人进行严密监视。宋皇后在压抑、孤独中度过19年煎熬时光,最终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薨逝,年仅44岁。



宋皇后病逝后,宋太宗既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又不许群臣临丧,并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更有甚者,宋太宗还禁止宋皇后跟宋太祖合葬,并将她的棺椁安置在普济佛舍长达2年之久,最终才极不情愿地让她葬在永昌陵(宋太祖的皇陵)的北面(详情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如此刻薄地对待寡嫂,哪里是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


宋太宗对待侄儿们,同样刻薄寡恩至极。宋太祖共有4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皆早夭,唯有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活到宋太宗即位后。作为宋太宗最大的威胁,赵德芳在叔父登基后,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职务,看似地位尊崇,但仅过了5年时间便离奇地暴死(“寝疾薨”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四》),终年才23岁。



而赵德昭的结局,比赵德芳更为悲惨。宋太宗登基后,进拜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封武功郡王,移镇永兴军。为了表示尊崇,宋太宗下诏凡朝会时,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宋太宗之弟)的班次,要排在宰相之上。两年后(978年),宋太宗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然而仅过了1年时间,赵德昭便遭遇杀身之祸。


原来,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灭亡北汉,随即又北伐辽国,结果在幽州高粱桥之战中遭遇惨败,宋太宗一度失去踪迹。此时,部分朝臣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不久宋太宗返回驻地并得知消息后,心中大为不悦。回到汴梁后,宋太宗因为北伐失利很郁闷,很久都没有奖赏将士们灭亡北汉的功劳。



赵德昭心无城府,某日面见宋太宗时便提及此事,希望叔父能论功行赏、安慰军心。没想到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冲着赵德昭怒斥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听后恐惧至极,连连叩头谢罪,等回到王府后,便拔剑自刎而死。宋太宗弑兄夺位,上台后又刻薄地对待寡嫂宋皇后,逼死侄儿赵德昭,让赵德芳也死的不明不白,种种作为,实在是有失为君之道。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涑水记闻》等


文史砖家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是亲兄弟,但两个人的性格可谓是天差地别。赵匡胤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后,并没有将柴氏的孤儿寡母赶尽杀绝,反而是给足了优待政策。反观赵光义继位后,对待亲哥哥赵匡胤留下了的孤儿寡母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逼死了一个侄子。




公元968年,41岁的赵匡胤迎娶了16岁的宋皇后。宋皇后出身名门,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外孙女,因此自幼出入宫廷、进退有度,深得赵匡胤的喜爱,两人的感情也因此非常深厚。

然而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不知什么原因暴毙。关于赵匡胤的死,史料记载的非常含糊,因此留下了“斧声烛影”传闻。



赵当时赵匡胤得了重病,在十月十九日晚上召见了赵光义议事。由于两人屏退了太监和宫女,所以他们讨论什么问题,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在外面守卫的人远远的看到了屋内起了争执,而后赵光义起身躲避,但很快屋内传来了斧头撞击地面和柱子的声音。

当夜,赵光义离开皇宫后,赵匡胤突然驾崩。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后,宋皇后派遣了太监王继恩去召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入宫,结果王继恩却叫来了赵光义。宋皇后大为吃惊,并哀求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随后回到;“共保富贵,勿忧也!”

以上是斧声烛影的全部过程,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赵光义是否杀死了赵匡胤并无法确定。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寡嫂和侄子的态度不得不让人怀疑斧声烛影事件的真实性。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随即册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并且让其移居到了西宫。之后册封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而次子赵德芳为仅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三年后,赵光义北伐辽国,意图收回幽云十六州,无奈他的能力和哥哥赵匡胤的能力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手握赵匡胤留给他的精兵强将以及积攒多年的军需物资还是败了,而且赵光义败的很彻底,自己的大腿都中了一箭,之后主动的抛弃了千军万马,骑着小毛驴一路狂奔才逃回了自己的老巢。

这期间,群龙无首的将士意图让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主持大局,甚至有以为赵光义狼狈逃跑后去世了,所以准备拥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赵光义知道后很不高兴,回京后不仅经常给赵德昭甩脸子,而且还故意不给稳定败局的将士奖励。



得知情况后,赵德昭准备为北伐有功将士请赏。结果以为自己“帝位”不稳的赵光义小心眼的说了一句话;“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赐也不迟。”就这样赵德昭感到了巨大的危机,回到家后就自刎了。

逼死赵德昭后过了两年,赵德芳也突然暴病身亡了,年仅23岁。赵德芳死后,赵光义终于追封了一个岐王。

接下来就只剩下寡嫂了,在赵光义又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宋皇后又被强迫移居到了西宫,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宋皇后终于在公元995年病逝。宋皇后去世后,赵光义不仅不给皇嫂服丧,而且还下令不允许任何人给送宋皇后服丧,葬礼也不符合皇后的礼仪。



当时有大臣上言宋皇后是先帝皇后,应该用皇后礼仪下葬,结果赵光义找了个理由将这名大臣贬出了京城。在赵光义的命令下,宋皇后不仅没有和赵匡胤合葬,而且神主也没有祔庙。从赵光义的种种行为来看,不得不让人考虑斧声烛影的真实性以及他继位的合法性。


我是越关


赵光义继位后,为何对寡嫂和侄儿极尽打压排挤、折磨摧残之能事,我个人以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主要原因是古代帝王的“卧榻情结”。

何谓“卧榻情结”?

这个典故其实也和宋太宗有关,只不过当事人是他哥哥太祖皇帝赵匡胤:


其实不管是谁登上皇帝宝座,都会有这个“卧榻情结”的,因为宝座只有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人!进一步来说,只要人登上皇位,那他日日夜夜念念不忘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我该如何让我的位子坐得尽可能长久一些(天长地久最好),我该如何防范打击一切觊觎宝座的人!


没有办法,这就是皇权专制带来的附生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像武则天的逼死自己的皇子,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雍正皇帝登基后打压以胤禩为代表的的“八爷党”,……


所以,赵光义登上帝位后,这个古今帝王的“卧榻情结”必然要发生作用。于是,对皇兄的两个侄儿,赵德昭和赵德芳,特别是有年龄优势(至少比他年轻,能熬得起)、有才能、有声望的德昭,他这位叔叔估计是如芒刺在背、骨鲠在喉,恐怕真的就是不除不快了!对自己的亲弟弟齐王赵廷美,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宋太宗这个人,品德不行、心胸狭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品太差”“不厚道”!

这一点,相关的记载不胜枚举!

宋代王铚就曾在《默记》中记载,因有监视人员报告李煜有故国之思(写《虞美人》绝命之词并公开让歌女演唱),太宗用“牵机药”鸩杀了李煜。

后来至宋徽宗刚当上皇帝时,新鲜感还没消退,就骑马在大内游玩,不料竟在内府发现一个没名字没任何记载的仓库,里面存放了大量剧毒之药。最厉害的一种,据说拿鼻子闻一闻,就立马没命。

徽宗就说:"此皆前代杀不庭之臣,藉使臣果有不赦之罪,当明正典刑,岂宜用此?",于是下令毁掉库房毒药。

这也是有明确的笔记记载的事情,出自宋代蔡绦的《铁围山丛谈》:


如果这个记载属实,徽宗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替祖宗开脱的意味了:整个宋朝,正史也好,笔记也罢,没有看到一个被毒药鸩杀的“不庭之臣”,反倒是有好几位皇族之人,如太祖皇帝、太祖之子德昭、太祖三弟赵廷美等死得是不明不白!



可以说,对比哥哥太祖,太宗皇帝心胸太狭隘了!他对寡嫂的无情打击,很可能是因为当初太祖莫名暴毙,宋皇后让太监去宣侄儿而不是自己入宫。因为众所周知,在皇帝暴毙,没有书面遗诏的情况下,谁先入宫,谁先接近太祖,谁就可能荣登大宝。



根芥斋主


毒兄狠弟,宋太祖欺孤儿寡母篡位在先,后照顾柴家几个儿子,有的死有的不知所终,剩下两小儿子又都改姓潘卢。

〖新五代史·卷二十·周家人传第八·柴守礼〗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欧阳修写史为宋太祖遮掩,两个王爷也能消失!退位恭皇帝柴宗训年方二十就暴毙,写都不敢写,还不如写《旧五代史》的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恭帝纪〗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无德之人,难怪时人多讥之。宋之宽仁,有多少是士大夫与天子同编的谎言!

太宗学的有模有样,继位两年逼死赵德昭,年二十八,继位六年赵德芳暴毙,年二十三。宋太祖无子,太宗只好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了,呵呵。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太宗对待寡嫂宋皇后是死不发丧,权殡普济佛舍!有多大的仇?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孝章宋皇后,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偓之长女也。母汉永宁公主。后幼时随母入见,周太祖赐冠帔。乾德五年,太祖召见,复赐冠帔。时偓任华州节度,后随母归镇。孝明后崩,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开宝元年二月,遂纳入宫为皇后,年十七。性柔顺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太祖崩,号开宝皇后。 太平兴国二年,居西宫。雍熙四年,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有司上谥,权殡普济佛舍。三年正月,祔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神宗时,升祔太庙。

赵光义学习能力太强!坏出水平。

〖宋史·卷五·本纪第五〗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乱世枭雄二人组,青出于蓝!


廿二层云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被众将拥立为皇帝,史料记载“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北宋立国。

公元976年10月,某天夜里太祖宣召亲弟弟赵光义入宫喝酒,深夜有人模模糊糊看到烛光闪动、人影乱晃,好像宋太祖还拿着玉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第二天早,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为此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题,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

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

宋皇后的父亲是忠武军节度使宋偓,宋偓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宋偓之妹乃寇准妻,母亲永宁公主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从小受家境熏陶,知书达理,她比赵匡胤小25岁,宋皇后虽然年幼,对宋太祖恭敬得体,他们恩爱有加,宋皇后未能有后,对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颇为照顾。

宋皇后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下令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其中,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林早夭。

这个时候召赵德芳进宫,宋皇后的意图十分明显:因赵匡胤没有留下遗诏,谁来得早,皇位就是谁的。

宦官王继恩监的做法给历史又添一谜,作为赵匡胤的心腹太监,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

赵匡胤本来是和弟弟喝酒死去的,太监王继恩第一时间去叫的赵光义。这其中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不是二人早有约定,万一赵匡胤去世,就立刻去叫他来呢?

否则,一个小小的太监,怎么可能会擅自违抗皇后的命令呢?

赵光义入宫之后,宋皇后听见脚步声,问了一句“德芳来耶?”赵光义却说:“嫂子,是我!”宋皇后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她迅速示弱,向赵光义说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母子都靠您了!

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继承皇位。赵光义就是那位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强幸小周后还画像留照,调戏花蕊夫人;上位后打破新君即位应在次年改年号惯例,而直接把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摩拳擦掌连续出击契丹又骑驴逃跑的那位“英雄”。

赵光义上台后,立刻封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又封为武功郡王。朝廷排位上,位于赵廷美之后,众宰相之前。但是,等他坐稳了皇帝的宝座,诡异之事接踵而来。

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赵光义下落不明,为了避免群龙无首,有将领提议立赵德昭为帝,结果赵光义一个人骑着驴狼狈的逃了回来。

按惯例那时候军队去打仗,无论胜、败,都要犒劳三军,赵光义因众人拥护赵德昭当皇帝,十分震怒,班师后压根不提封赏之事,当赵德昭要为众将请赏时,愤怒之极的赵光义挤兑他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听后不是滋味,回去之后,支开随从,拿着一把水果刀自裁而亡。

赵德昭死后,赵光义抱着侄子的尸体痛苦不已,至于到底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还是什么,无人知晓。

赵德昭自杀不到两年,蹊跷的是,他的弟弟赵德芳也和自己的父亲赵匡胤一样,不明不白的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死去的,年仅23岁。赵德芳之死,史书没做任何说明,这也因此成了一桩千古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个儿子已全部死去。

赵德昭和赵德芳去世之后,他的弟弟赵廷美成了赵光义的唯一威胁。

在宋太宗继位第六年,赵普突然公布了一个大事件,即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定下“金匮之盟”——为避免幼君继位不能压服朝臣,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以此类推直到赵匡胤兄弟辈全部死后皇位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在赵匡胤时代,赵普跟赵光义其实是政敌,双方势同水火,赵光义上位赵普被免职,宰相卢多逊设计害死赵普妹夫候仁宝,刁难其子赵承宗,欲害赵普于死地,被逼之下赵普绝地反击。

赵光义和赵普相见了,见面后赵光义发问道:“你看我这皇位传给谁合适?”

这道题凶险万分,既不能回答传给赵匡胤的儿孙,也不能回答传给赵廷美、更不能回答传给赵光义的儿子。

赵普答道:“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意思就是太祖已经在皇位问题上犯了错误,陛下您怎么能再犯错误呢!这句话完美解释了赵广义皇位的正当性,还表明了赵普对皇帝的忠心。赵普并表示:“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大哥我帮你对付赵廷美啊)。

981年,赵普扔出金匮之盟的同一年,大臣柴禹锡等人告发赵廷美想谋反,通过掀起秦王谋逆案,赵光义将赵廷美彻底打倒,皇位安稳了,赵普二次为宰相位,顺带干掉了卢多逊。

赵光义即位六年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去世,又成功以“谋反”之名废掉皇弟赵廷美,彻底扫平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北宋皇帝全部都是赵光义一脉的根本所在。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身为皇嫂,自然无法成为宋朝的皇太后 ,于是宋太宗赵光义给宋氏赐号“开宝皇后”,无情最是帝王家,失去依靠的宋皇后,必然开始了她坎坷的命运。

公元976年下令移居西宫(皇帝的妾)住所;公元987年,赵光义又命她移居东宫,还下令不准任何人和她说话,公元995年4月,年仅44岁的宋皇后病逝。

赵光义不但拒绝给他的皇嫂服丧,还禁止群臣参加丧礼。有大臣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建议以厚礼葬之,便被赵光义随便找了个理由贬官了。

宋皇后的棺木被停放在普济佛舍,不准皇嫂与哥哥赵匡胤合葬,直到公元997年,迫于各种舆论压力,赵光义才将皇嫂附葬于宋太祖永昌陵西北,但不准她的牌位进入祭拜祖先的庙宇中,直到宋神宗即位后,宋皇后的神主牌才最终得以升祔太庙。

当年宋太祖从北周柴氏孤儿寡母那里夺取江山,赵光义又从宋太祖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皇位,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子孙被金人一网打尽,所受苦、辱无法言表,只留下一个宋高宗赵构,但他没有子嗣绝后。

赵构只能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子孙宋孝宗手里,而后来赵德昭的子孙也有三人当上了皇帝,分别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

天道轮回,老天放过谁!


美丽青春您真痘


宋太宗即位之事本就迷雾重重,自古以来争议极多,真相已经无从得知。至于赵光义继位之后虽然对兄嫂和两位侄子算不上很好,但也谈不上令人发指,赵光义继位之后,兄嫂宋皇后被冷落于东宫,八年后郁郁而终。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因病去世,赵德昭则是自尽而死。至于赵光义对兄嫂和侄子的态度如何,这还要从赵光义继位的正统性来说起。

△宋太宗赵光义

按照目前资料记载来看,赵光义弑兄可能性极小

赵光义弑兄之事最早出自于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之后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导致此种说法广为流传。但根据《宋史纪事本末》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来看,赵光义的继位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千古疑案“烛影斧声”

至于说赵光义弑兄可能性较小,我认为至少有三点依据:

1、记载的真实性。从两种说法的记载源头来看,《宋史纪事本末》和《涑水纪闻》显然是要比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和野史小说《宋史通俗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要可信的多,而且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说法,也得到了南宋学者李焘的认可,将之写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

2、赵光义比侄子更像皇储。自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便一直是“亲王+京尹”,而赵光义从开宝六年(973年)开始,便一直是“开封府尹+晋王”,而且赵匡胤在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之前,便将一只反对赵光义继位的宰相赵普给罢免了。可以说,赵光义的身份是完全符合皇储的,且一直大权在握,长期参与朝中事务。反观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均已成年,但全都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来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赵光义

3、赵光义没有作案时间。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按照宋代宫廷制度,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宫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续湘山野录》中说的赵光义夜宿皇宫是不对的,那么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便不在宫中,自然就没有了作案时间。

综上所述,我认为赵光义弑兄继位的可能性较小。那么他如此冷对宋皇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显然另有原因,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皇后曾想让赵德芳继位,赵德昭乃是惊惧之下自尽

按照司马光《涑水纪闻》中所载,四鼓时分,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得知之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前往开封府衙门将消息告诉了赵光义,并请赵光义速速入宫,在赵光义犹豫不决时,王继恩催促道“事久,将为他人有”。于是赵光义随之入宫,宋皇后见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宋皇后顿时“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宋皇后

如果这段记载为真,那么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后,想要立与自己更亲近的赵德芳为帝,而且应该是违背赵匡胤遗愿的要立赵德芳为帝。

这足以说明很多问题,由于宋皇后乃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他比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还要小两岁,且赵德昭长大之后很早便离开了皇宫,两人相处时间极短,因此两人只是名义上的母子,感情上自然不深。而赵匡胤的四子则比较小,几乎是宋皇后一手抚养长大的,两人之间关系自然更为亲近,因此宋皇后选择赵德芳而不选择赵德昭也就顺理成章了。

△赵匡胤和宋皇后

而赵匡胤显然是没有打算立赵德芳为继承人的,一是赵德芳此时不过十八岁,且从来没有处理过朝政。二是这并不符合“立嫡立长”的立储原则。三是宋皇后为何独召赵德芳入宫,而没有任何的顾命大臣?

王继恩在催促赵光义时,曾说出了“将为他人有”这句话,“他人”指的是谁,显然就是赵德芳。同时,宋皇后在得知赵光义入宫,而赵德芳并未入宫之后,立即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要知道“官家”在宋朝是特指皇帝的,此时的赵光义并未继位,宋皇后如此称呼,难道不是心虚的表现?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赵光义继位之后,对宋皇后和赵德芳“敬而远之”,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也是完全说的通的,毕竟宋皇后这种做法太过自私了。

△赵德昭惊惧自刎

至于赵德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但却遭遇战败,当时军中极为混乱,于是便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为皇帝。虽然之后证明赵光义并没有什么大碍,但赵光义得知此事之后却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之后,宋太宗因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论功行赏,赵德昭于是便跟宋太宗讨论此时,赵光义大怒之下说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光义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大了,赵德昭身为赵匡胤的嫡长子,在叔叔继位为帝后自己的身份本就很尴尬,如今赵光义怀疑自己有不臣之心,如何能让他不惊惧。于是退朝之后,赵德昭便自刎而死。


香茗史馆


历代帝王中,兄终弟及者为数不太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兄无子嗣,也就无香火可续。比如:唐时的敬宗传弟文宗,宋时的哲宗传弟徽宗,明时的武宗传堂弟世宗等。二是兄虽有子,然诸子年幼,为社稷安稳无奈传弟不传子。比如北齐时高欢诸子:高洋——弟商演——弟高湛。还有题主要问的赵匤胤传赵匡义。

关于宋太宗的即位,史学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太祖母亲杜太后遗训:传弟不传子——即所谓的金匮之盟。然而,更多的民间人士更倾向于太宗弒兄篡位之说。支撑这一种说法规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太祖崩当晚,寝宫内独有太祖,太宗兄弟二人,两人酌酒低语,外人不得入见。须臾,隔窗传出烛影斧声,天将黎明,有人仓遑报曰:太祖晏驾!

接下来,皇后宋氏见赵光义遽惊,遂跪求光义:吾母子性命,皆任于官家。

上述情节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向来著史严谨,如果记述真实,则与“金匮之盟”前后矛盾。

其二,太宗即位后,遂把二十多岁的寡嫂迁居别宫,不久即冰冷相待,极尽刻寡。在冷清凄苦中宋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995年离世,年仅44岁。宋后下葬时,光义不但自己拒绝守丧,还严令百官不许参加葬仪。做为太祖的正室皇后,宋氏死后既不许与太祖合葬,神位也不让入祔宗庙。直到神宗时代,宋后牌位才得以贡俸太庙。

再说太祖之子。太祖共育四子,按长幼排序,分别为德秀,德昭,德林,德芳。

长子德秀和三子德林皆早夭。

次子德昭,951年生,出阁后,曾外放贵州,山南等地任职,后任京兆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尉等职。979年,幽州之战失利,太宗心情抑郁。为激励士气,德昭进谏,封赏前期打了胜仗的官兵,遭太宗怒斥:等你做了皇帝,再封赏不迟!德昭当晚遂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而太祖崩时,德昭已二十六岁,既有做地方官的履历,又有京官的才能,如果说太祖子年幼恐蹈后周覆辙,断不能成立。况且,太祖死后仅仅三年,德昭即自杀身亡,做为皇帝和叔叔的赵光义,难辞其咎。



赵德昭芳,即民间戏曲、演义中德高望重的八贤王原型。生于959年,即父亲黄袍加身的前一年。曾外任兴元尹,山南节度使。后返京任同平章事,加任校检太尉。981年,也就是其兄长德昭自杀后隔了一年,德芳突然暴亡。宋史中以“寝疾薨”三字定论,时年仅二十二岁。

无论人们如何猜测,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证据证明,德昭、德芳兄弟是赵光义所害,至多,只能推测为被其所逼。也许,传弟不传子,到传侄不传子的杜太后遗嘱是真实存在,但皇权到了赵光义手中,他所面临现实的更为复杂:合理合法的继承人有弟弟赵光美,有侄子德昭、德芳,但更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恒(后来的真宗)等。所以按常理推断,赵光义内心应该更倾向于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能顺利继位,扫除一些潜在的威胁也不无可能。


谁知道,后辈们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公元1127年,开封失守,二帝北狩,赵构南京称帝后遂率师南渡。由于赵构子早夭,自己又因惊吓失去生育能力,只好从远房宗室中择优入继大统。就这样,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成了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宋孝宗。自孝宗以降,南宋八位帝王,皆出自太祖一脉。

不知,沉睡在巩县永熙陵里的赵光义泉下有知,啼乎?笑乎?啼笑皆非乎?
非空原创,欢迎斧正!



非空


说起历史上比较温情的、没有大动干戈的开国皇帝,那宋太祖赵匡胤首屈一指,赵匡胤篡夺后周柴氏政权后,并未对柴荣的妻儿赶尽杀绝,而是将后周恭帝封为郑王,善待柴家子弟;然而赵匡胤的妻儿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善待,他虽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说法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杀兄夺位,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儿呢。


赵匡胤死后,只留下皇后宋氏和赵得昭、赵德芳两个儿子。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因此从小宋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在十六岁长春节入宫时被赵匡胤看中,次年娶进宫中,封为孝章皇后,他们恩爱有加,宋氏未能有后;但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颇为照顾。


世事难料,随着赵匡胤是离世,宋后失去了保护,据史书记载,宋太祖离世时,宋后伺候身边,宋后意欲让宋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继位,谁知太监王继恩竟私自通知晋王赵光义进宫,赵光义依照太后留下的“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继承大位。

也许因为此事赵光义对皇嫂有些意见,赵光义即位后,因为宋后是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所以封其为“开宝皇后”,赵光义由于大位来得蹊跷,为堵别人的嘴,在隐忍了四年后便迫不及待地对这些孤儿寡母下手了,他命宋后移居宫外。


作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赵德昭离奇的上吊自杀,赵德芳一直是赵匡胤最宠爱的儿子,他一身正气,有大才,这都让赵光义夜不能寐,只有23岁的年轻小伙赵德芳有像他的父亲一样突然暴病而亡,这一切的加害,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
最终宋氏有在孤独中病逝,她去世后也未能得到前朝皇后该有的礼遇,而且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皇嫂守孝,也禁止群臣去参加宋氏的葬礼,更为过分的是他还不让宋氏与宋太祖合葬,牌位也不能供奉祖庙之中。
赵光义为何要对皇嫂和侄子如此薄情残忍,他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不解,但他对于亲人的残忍也进一步加重了他杀兄夺位的嫌疑。

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亡记录不多,而野史中多有记录,在开宝九年冬季的一天,赵匡胤约弟弟赵光义喝酒聊天并遣退下人,这夜赵光义不合规矩的在宫中滞留一夜,期间有宫人在烛影中看见赵光义喝酒时退避躲闪,不一会儿听到宋太祖以玉斧刺雪的声音,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传来赵匡胤的死讯,虽是野史记载,但是宋太祖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的,赵光义与宋太祖之间的争斗早已存在,而宋太祖死后也是他受益最多。

更能说明这件事情真实性的是,赵光义权力稳固后,将他的弟弟赵延美以谋反之罪流放外地,最后赵延美抑郁而死。


虽然赵光义是贤主,但是他对于之间亲人的所作所为成为他的污点,因为权力之争而罔背人伦。


当年北宋建立时,宋太祖从北周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的江山,而后来赵光义又从宋太祖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皇位,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子孙被金人一网打尽,全部送到北大荒去受苦,只留下一个宋高宗赵构,他也没有子嗣。

赵构只能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子孙宋孝宗手里,而后来赵德昭的子孙也有三人当上了皇帝,分别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这就是因果报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