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主任”韋美芬

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衝脈鎮衝脈社區,黨的十九大代表韋美芬創辦的“養蠶工廠”開始了今年最後一撥忙碌。韋美芬既要組織員工養最後兩批蠶,又要籌備新一輪養蠶成果評選活動,工作的腳步一刻不停。

今年52歲的韋美芬是衝脈社區主任,她既是經濟能人,又是致富帶頭人。早在2006年,韋美芬憑藉成熟的種桑養蠶技術就掙到了“第一桶金”,迅速走上致富道路。但她致富不忘鄉親,為了壯大桑蠶產業,她投入10萬元開辦了全縣第一家小蠶共育基地,將養好的小蠶提供給村民飼養,以解決小蠶難養的技術難題,帶領更多村民種桑養蠶增收致富。

按照“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養蠶基地裡,韋美芬帶頭推廣小蠶共育、工廠化養蠶等先進養蠶技術。基地聘請的20多名村民及貧困戶成了養蠶工廠的“職工”,韋美芬則作為“車間主任”帶著大家按時採收桑葉,統一喂蠶、統一防病、統一管理。職工們不僅每個月可以領到3000元左右的工資,還能把學到的養蠶技術帶回家,自己養蠶增加收入。在村民的眼裡,韋美芬的養蠶基地儼然成為了一個扶貧基地。

其實,韋美芬創辦的“車間工廠”作用不只如此,蠶種配送、跟蹤服務、技術指導也是她的主要工作。

“那時別人家養一張蠶能收180斤蠶繭,我只收70多斤。”2014年,衝脈鎮古嶽屯殘困戶廖生雙剛開始養蠶時,既缺資金又缺技術。韋美芬上門為他配送蠶種時得知情況後,鑽進他家蠶房仔細查看一番後得出結論:蠶房溼度高,消毒不到位,蠶寶寶患了濃病、僵病。此後,韋美芬隔三差五就登門指導,給蠶房通風換氣,撒石灰粉消毒,還為他送來蠶藥,手把手教他分蠶,優選健壯的大蠶,將弱小、患病的蠶淘汰掉。一年後,廖生雙養蠶成活率一批比一批高。如今,他每年能養殖12批蠶,每批能收穫100多斤蠶繭,養蠶年收益2萬多元,2016年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為幫助貧困群眾發展桑蠶產業,韋美芬的“養蠶工廠”培育出小蠶後,她以低於市場價供應給蠶農,並提供免費技術指導,讓蠶農既獲得成功也獲得效益。對致富無門的貧困村民,她則賒銷蠶種給他們。近年來,韋美芬賒銷給貧困村民的蠶種、蠶藥達100多萬元。

此外,韋美芬通過自己授課和邀請桑蠶專家授課的方式,免費為蠶農和貧困戶提供技術支持,輻射帶動了800餘戶村民種桑養蠶。如今,衝脈鎮的桑園面積超過1萬畝,僅養蠶一項戶均收入就超過9300元,一大批村民及貧困戶實現了致富增收。

上班時間,韋美芬要處理社區的大小事務,業餘時間她不是在蠶房,就是下村送小蠶,搞培訓。當上“扶貧微車間”主任的韋美芬感到充實又有成就感。“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韋美芬說。(經濟日報 記者 童政 通訊員 吳再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