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老兵一等功臣鄧斌:參戰78次 退伍願望是"好好種田"

13歲入伍,參與戰鬥78次,他是戰場上主動請纓的第一突擊隊隊長,在定陶戰役中率先炸開城門攻入縣城;1953年,他婉言拒絕政府安置就業,在志願欄上寫下“好好種田”,成為投身鄉村建設的帶頭人。他就是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88歲的退伍老戰士鄧斌。

66年倏忽而逝,他的紅色事蹟被塵封在一個小小的牛皮包裡,包裡的紀念章漸漸變少了,可他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精神勳章越來越多。

菏泽老兵一等功臣邓斌:参战78次 退伍愿望是

88歲的退伍老戰士鄧斌曾在戰鬥中榮立一等功。

老舊的牛皮包

藏著抗戰老兵的功與名

鄧斌,1931年出生,自小在姥姥家居住,那裡有不少從事地下工作的游擊隊員。“抗戰時期,很多人都吃不上飯。我13歲便跟隨抗日遊擊隊隊長劉星入伍,當時年紀小,身體瘦弱,有時實在跟不上隊伍,領導就讓我騎馬,或者在後面拽著馬尾巴跑。”鄧斌說。

在鄧斌家裡,一個老舊的牛皮包封存了他從抗戰到解放時期十年的戎馬歲月。他參加過定陶戰役、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等大小戰鬥78次,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2次負傷。

數十個戰鬥紀念章、退伍軍人證明、帶有“抗美援朝”字樣的毛巾……這是牛皮包裡的物件,老人至今保留得很好。

“我父親退伍66年了,我們以前年紀小,兄弟姐妹曾拿裡面的紀念章去換糖吃,後來長大懂事了,軍功章也找不回了。”鄧斌的大兒子鄧魯陶對此十分遺憾。

雖然已經88歲,但鄧斌的眼神裡依然閃耀著軍人的堅毅。1946年,在定陶戰役中,鄧斌主動請纓擔任第一突擊隊隊長,帶頭衝鋒。“攻城的時候,我雙腿被炮彈片擊中,鮮血染紅了衣褲,仍然咬牙堅持繼續衝鋒。”在這種情況下,鄧斌第一個攻入定陶縣城並炸開城門,發射信號彈通知大部隊發起總攻,為全面勝利開闢道路,他在此次戰鬥中榮立一等功。

淮海戰役期間,擔任警衛排排長的鄧斌仍舊衝在戰場一線。大部隊直接攻擊到敵人的第三道防線,敵人反撲後,參謀長劉星及鄧斌兩人在敵人的包圍中堅持45分鐘,為總攻贏取了寶貴時間,鄧斌也在此次戰鬥中榮立二等功。

急事難事“找鄧斌”

他為家鄉繼續“戰鬥”

1953年,剛下抗美援朝戰場的鄧斌身患肺結核、闌尾炎等疾病。“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因肺結核病傳染,我本人不能給國家和黨添負擔,就申請退伍了。”22歲的鄧斌婉拒了組織為他安排的定陶縣武裝部長職務,在他的《回鄉轉業建設軍人登記表》的志願欄莊重地寫下“好好種田”。

鄧斌說:“國家解放了,不打仗了,我就回家好好當老百姓。”不過,退役後他回到了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鄧集村,並沒有實現他“好好種田”的願望,而是肩負起家鄉建設的重任。

1970年後,鄧集公社要發展經濟,準備籌建“社辦工廠”,需要找一個負責任、有能力的人主持事務,村民們一致想到了鄧斌。妻子劉瑞梅說:“村裡哪裡有問題不好解決了,大家就都說‘找鄧斌’。”懷揣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鄧斌又走上了建設一線。

首先建設編織袋廠,從組織到施工、生產、獲利,不僅要和工人一起勞動,還要去外地跑業務,把業務領進來了,更要開展好。1979到1986年間,鄧斌領導的工廠,最好的時候一年能給公社交幾萬元利潤。工廠效益好,鄧斌也無法“享福”。編織袋廠發展起來了,公社又要建地毯廠,地毯廠走上正軌了,村裡又需要敬老院。每次一個廠子發展起來了,鄧斌總是“功成身退”,投身下一個“戰場”。“我想回家種地,可是國家不讓我閒著,叫我建敬老院,我就得幹。”79歲的時候,鄧斌才總算退出敬老院一線崗位。

覺得犧牲的戰友才有功

很少提立過一等功的事

鄧斌老人一共有7個子女,1978年,大兒子鄧魯陶高中畢業後參軍入伍。得知大兒子參軍第二年就去前線,鄧斌說,“我有5個兒子,為國家貢獻一個也是應該的。”

據妻子劉瑞梅回憶,很多年前,丈夫曾經的老領導數次來信,希望鄧斌能到他那裡參加工作,但是鄧斌都把這些信小心藏起,不讓家人知道,過上幾年才對妻子提起。

關於從軍的具體經歷,鄧斌對家人“隱瞞”了很多年,直到二兒子鄧傳華上初中的時候,才逐漸問起父親當兵的事。 “他從不提自己立過一等功,他總覺得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才有功。”鄧傳華說,“我父親,對公家大公無私。小時候家裡條件很困難,但是他從不計較個人利益,沒有因為是老兵就找政府要過一分錢。”

“我做了什麼,國家都知道,國家該給你的,自然給你,我自力更生,不問國家要啥。”這是鄧斌常對子女說的話。

“自力更生,為人民服務”是鄧斌對子女最嚴格的教導。有一件事讓鄧傳華記憶猶新,“有次我去生產隊的地裡扒了一個地瓜拿回家,他第一次打了我,跟我說‘公家的東西是公家的,不要拿公家的東西’。”

“我小時候家裡很窮,打仗是為了讓大家能有更好的生活,現在村裡變好了,生活有奔頭,我的心裡也踏實了。”鄧斌說。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