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小米手表终于发布了。

这个在很多米粉心中早就该推出的产品线,从首次传出消息到现在,至少也有两三年时间。为什么小米拖到了9102年?众说纷纭,真实原因无从考证。

作为一款“早就该有了”的产品,小米手表的关注度甚至不亚于同日亮相的小米CC9 Pro,毕竟小米手环的用户基础摆在那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在等手表,这从“亲儿子”华米近年来的强势表现就可见一斑。

不过,所有这些期待,似乎都在真机亮相的那一刻化为了泡影,太像了、这不就是AppleWatch、抄袭…… 关于小米手表所有的关注和话题,一时间全都集中到了对它外观的讨论上。

从11月5日发布会后拿到,我刚好戴了约一周时间,基本算是了解用透,可以给关心这款产品的你们一些参考和建议,不用避讳,就让我们从到底像不像说起。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到底像不像AppleWatch?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只有小米手表的设计师心里才有真实答案。你要问我像不像,说不像肯定是假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像”究竟意味着什么?尤其像的对象是苹果时。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和某手机品牌的工程师探讨摄像头摆放位置的问题,他说你看为什么市面上几乎所有手机(当时)的摄像头都放在左上角,看起来就和iPhone大同小异,这是因为苹果总是在设计产品时验证所有的可能性,最后应用最优的解决方案。

那么,小米既然选择了屏幕利用率相对较高的方形表盘,手表的样子还有多少不同的空间呢?恐怕很难。你可能又会说,行吧,那按键呢?表冠呢?

从功能层面上说,这两颗按键都是必要且合理的,至于小米是选择为了不像而蓄意换一下位置和形状,还是直接应用成熟的模式,后者显然更合理。

所以,结论:像,抄没抄你说了算,戴不出去就别买,觉得不重要就接着往下看。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小米手表的表盘尺寸是44mm,和现款AppleWatch相同,前者表盘略窄,但机身更厚,也更重,再加上相对较细的表带,整体看上去比后者大一圈。这种感觉还源于小米手表硬朗的线条,说直白点就是看上去比较Man,男生当然没有问题,女孩子,尤其是身形娇小的同学,戴起来可能就会显得有点女汉子。

估计小米后续应该会推出小一号的表款。


佩戴舒适度还可以,尤其是这个氟橡胶抗敏表带,耐热性、抗氧化性、耐油性等,都要比普通的塑料或者硅胶好很多,基本不用担心会像小米手环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交个朋友”,换跟表带。

我对小米手表设计上的评价,或者说建议是:1.面子观念重的,酌情考虑;2.女生稍安勿躁;3.排除以上,没什么大毛病,符合这个价位应有的表现,特别是表带,点赞,戴起来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表盘厚重所带来的顶手感。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MIUI For Watch好用么?

MIUI For Watch是小米手表的操作系统,实际上就是基于Wear OS的MIUI,和手机上基于Android的MIUI是一个意思。

大家都知道,Wear OS在国内并不是太好用,就跟原生Android一样,几乎没有几个厂商在采用。少有的几个搭载Wear OS的手表品牌,其产品也都和小米一样在原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定制。

第一次连接手表时,除了安装小米穿戴APP,还需要再下载一个Wear OS APP,并且如果一旦断开连接,单靠小米穿戴还不行,而是需要通过Wear OS恢复。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把Wear OS APP当作一个“框架”来使用。

在体验的这几天我发现,不知道是处于何种考虑,如果长时间手表和手机没有数据交换,系统就会自动断开连接,这个设定(或者Bug)还是有欠考虑,毕竟每次都要打开两个APP来恢复连接和同步数据,还是挺麻烦的。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小米手表内置了包括Keep、支付宝、QQ音乐在内的数十款常用APP的手表版,它们都可以独立在手表上运行和使用,并且在应用商店中,用户还可以自行下载安装其他所需的应用,APP的类别与数量后续也会不断增加。

这在目前的Android手表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如果你开通了eSIM服务,不管是独立号码还是一号双终端,小米手表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作为一款独立设备,而非手机的附属品来使用。

在这点上,甚至超过了蜂窝版的AppleWatch,因为虽然AppleWatch也可以安装APP,watchOS 6后有了自己独立的应用商店,但很多APP还是对手机的依赖较高。

为了测试只带手表不带手机是不是伪命题,我还刻意两次出门就只带手表,肯定玩起来远不如手机方便,比如看微信刷微博,就仅仅只是能用。但是,手表独立使用的场景显然是特定的,比如出门运动,我觉得就完全可以不带手机了。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数据监测专业、准确么?

对于多数人来说,平时用智能手环或者手表最多还是记录各种数据,所以尽管现在各家的产品在这方面很难玩出什么独特的卖点和花样,但却是用户最为看重的功能之一。

六轴传感器、HRM心率传感器、三大卫星定位系统、指南针、气压计……从硬件配置层面上看,小米手表完全能满足基础的日常生理数据记录,以及多数日常运动场景的需求,比如常见或者不那么常见的户外跑步、越野登山、室内单车等等。

当然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还是小米手表系统和软件层面的Firstbeat运动算法。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公司,核心技术就是基于心率和心率变化率这些变量,以及一个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再结合运动本身的一些数据(比如距离、时间、配速等等)。

将这些数据经过专业的算法处理后,给出科学且直观的建议和评估,比如最大摄氧量预估、训练效果、完全恢复时间等等。

有了这一套算法的加持,小米手表记录的数据和体征才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我用AppleWatch 5作为基准,用它和小米手表对比了一些简单的日常数据,整体上还是比较接近的,误差率基本控制在5%~10%之间。由于AppleWatch原生并不支持睡眠监测,所以这项数据无从考证。

至于运动数据,我觉得参考价值可能不大,或者后续需要邀请相对比较专业的用户来进行配合测试。毕竟运动数据不像日常体征,普通人多少心里对自己有点数,容易出现判断上的误差。

作为一个用过下到一两百块,上到大几千块智能手环/手表的用户,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资格对一款产品的数据是否准确做出判断的。小米手表应该属于比较可信的级别,随着后续用户数据和算法的进一步匹配,准确性应该还有提升空间。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特色功能有什么?

说完“没什么特色”的部分,再来聊聊不能算是独家,但综合起来一定是小米手表核心竞争力的几大特色功能。

首先就是eSIM,这点我前面已经提到过一次,目前很多城市都开通了该服务,如果你的所在地已经支持,强烈建议办理,否则小米手表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

开了eSIM最大的好处是,现在生活中有一些场景其实真的不需要或者不方便看手机,或者说带着很麻烦,比如开会、跑步、游泳……当然主要还是一些运动场景,如果手表不支持eSIM,总归是担心有人找或者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反之则完全没有这些顾虑。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其次就是NFC,在这个功能上,小米说自己第二,可能没人敢说自己第一。其地铁公交支持全国超过200个城市,以前还要掏下手机,现在用手表更方便,真的是一个习惯了就回不去的功能。

再次就是小爱同学,现在它已经是小米各个产品线的标配,承载着整合小米生态链的重任。小米手表上的小爱用起来比在手机上有价值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打车。我相信通常情况下,很多人在手机上还是更习惯用手而不是嘴来操作。

但手表就不一样,尤其是你没带手机的情况下,在1.78英寸的屏幕上操作起来,显然不如动嘴来得快。所以语音功能在手表上属于刚需。

这几个功能单看没什么稀奇,竞品也都有,但综合比较,我一时间还真没想出来有谁做到像小米手表这么好。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续航怎么样?

最后,聊聊续航。

小米官方给出的时间是36小时,测试条件为:使用出厂默认设置、手表连接手机蓝牙、心率使用智能监测模式,默认通讯开关状态:自动。

测试内容:第一天:累计接收通知90条,其中蓝牙接收60条,手表LTE连网接收30条。开启室内跑步、音乐播放,60分钟。使用其他APP 45分钟,查看时间90次。其余时间正常佩戴。第二天:除去室内跑步、音乐播放重复第一天测试用例,其余时间正常佩戴。

我的使用强度没这么高,但续航时间也不止36个小时,而是超过了两天,当电量低到一定程度时,小米手表就会自动进入节能模式,只显示一个时钟。

综合来看,如果正常使用,也就是不天天带着跑步运动,那么两天一充问题不大。而重度用户,或者每天都要去健身房撸铁,那么一天一充还是有必要的。

从“抄袭”说起,回答你关于小米手表的5大焦点问题


最后的最后,说一下我对小米手表的看法和购买建议。

如果你现在还在纠结它到底像不像AppleWatch,戴出去会不会被误会什么的,那么我劝你别买了。

不考虑这一层因素,只是横向来看同价位的产品,我觉得小米手表还是具备几大优势卖点:

1.方形表盘,你别说,选择面真不多,如果你喜欢方的;

2.功能完善且都在水平线以上,这点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3.MIUI For Watch系统,这使得它在eSIM的基础上,朝着独立设备的道路又更进一步,扩展及潜力远超其他非Wear OS的手表。

Android阵营目前其实没有爆款,最近势头很猛的华为,也是依靠手机业务的强势,带动了穿戴业务。在这点上,小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手机卖得不如华为多,但其小米手环的用户基础,以及庞大的生态链无疑将起到关键作用,大卖并非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