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视角(修改稿)

课堂观察的视角(修改稿)

2018年10月8日 修改版

  一、教什么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2.核心知识:教师是否准确的把握了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教学重点?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二、怎么教

  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2.呈现方式: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填空式问答有多少?)

  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

  5.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

  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7.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三、怎么学

  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2.学思结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并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3.合作学习: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4.聆听心声: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灵活积极地回应?(动态生成新资源?)

  5.情境导入: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7.学法指导:

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

  四、学得如何

  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4.时间空间:是否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时空、进行独立思考与实践?

  5.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6.作业完成: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程度。

  7.相异思维:

学生对同一问题有无独特的思考和创见?

  五、信息技术运用

  1.丰富情境:是否创造了更丰富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2.促进理解:是否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和可视化,促进学生理解?

  3.互补合理:技术与黑板互补,增大了学习的容量和空间?

  4.教师的教:是否恰当的运用技术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5.学生的学:依托技术是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6.整合教材:利用技术是否对教材内容及资源实现有效整合、重组和再造?

  

7.拓宽边界:使用技术是否实现学习的前置和课后的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