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在哪裡?

最美時光有你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以前,我肯定會說國產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以前的國產品牌在外觀設計方面更多的是借鑑合資品牌的車型設計,簡單點來說就是很多車型都是套用合資品牌的暢銷車型做出來的,缺乏自己的原創度,被很多車友稱之為山寨版本,在核心技術方面很多都是直接拿日系品牌的過期技術直接放在自己的車型上來用,這種做法肯定是不能讓消費者滿意的,那麼既然你不上進,我就選擇合資品牌。

可是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髮展,國產車的發展已經上升了一個臺階。國產品牌湧現出越來越多在外觀設計方面做得非常優秀,在技術層面也下功夫去研發的一線自主品牌。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汽車三大件的核心技術方面,與合資品牌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自主品牌在成長方面已經在逐漸加速,不斷成長的自主品牌,在與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如果是從配置層面來看自主品牌的車型配置,相比合資品牌,是有優勢的合資品牌,更多的將自己的技術實力體現在三大件等汽車主要零部件上,至於乘坐方面的體現以及車型使用的便利度方面做的並不好。舉個例子來說,自主品牌可能十萬塊左右的車型,在配置用料各方面都會比合資品牌十幾萬甚至20來萬的車型做得更好。這就相當於自主品牌在另外一種層面向合資品牌發起衝鋒,儘管我自己的核心技術拼不過你,但是選擇了側面突破,爭取能夠在不同的層面取得優勢。

這就決定了自主品牌車型的存在,具備很高的性價比,豐富的車輛配置也讓很多消費者趨之若鶩。這是自主品牌的優勢,也是自主品牌繼續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自主品牌在技術層面存在的不足,目前中國市場的主流車系是德系與日系,這兩個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出來的汽車品牌都具備非常高的技術實力,與他們相比自主品牌存在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即便跟我們的鄰國韓國相比,中國的汽車工業依舊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那麼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呢?其實無非就是技術層面,那麼技術終究是體現在車輛的發動機,傳統系統以及底盤懸架方面,為什麼現在很多車型推出了s很多品牌推出了SUV車型,但是車型的等級就上不去,主要原因就在於很多品牌,沒有辦法研發出自己的底盤懸架,只能拿合資品牌的老舊產品修修改改再推出自己的車型,那麼就無法改變整個車型的級別。因此我們在路邊上看到的很多自主品牌推出的SUV車型,是又窄又短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底盤懸架所需要的研發實力不足。

另外不單單是底盤懸架方面,包括髮動機和變速箱技術這一塊,國產品牌推出的車型往往使用的都是一些老舊技術,當然我們不否認,現在已經有些品牌開始大力打造自己的研發團隊,想要推出屬於自己的全新技術,搭載在自己的車型上,但是以當前的效果來看,依舊有絕大多數的自主品牌沉迷於用日系品牌的老舊技術,缺乏自主創新的精神。

綜上所述,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通俗一點來說,這種品牌就像一個CKd組裝廠,將所有的東西原裝進口之後再組裝起來,或者是就地生產,然後再統一一起拼裝,但是合資品牌之所以為什麼這麼賣的這麼貴,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提供的核心技術,儘管在配置做工用料方面稍微有所欠缺,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講,寧願在配置和舒適性方面稍微差一些,也要選擇技術更加穩定的合資品牌。當然這也不是說自主品牌就一定不好,只能說是自主品牌依舊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我是【鴻漸談車】,每天聊點汽車界的大事小情,每天更新不一樣視角的文章和視頻,歡迎你關注我呦!大家一起交流哦!

鴻漸談車


我開的第一輛車是捷達,由於是二手車,開了半年就還給了人家。第二輛車是2009款的Pasat,我開了5年,行駛16萬公里,有滲油。但發動機也好,速度,耗油量,都沒變化。

我想買輛國產HS5,它能達到帕薩特的水平嗎?


純爺們65141173


作為一個多年的老司機吧,開過好多款這個國產車和合資車,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吧。

如果放在十年前,不讓你看到車的外形,只讓你坐進去駕駛一下,僅僅是通過駕駛感受,你馬上就能分辨出來,這到底是一輛國產車還是一輛合資車。但是到了十年之後的今天呢,合資車和國產車有沒有差距呢?個人認為這個差距還是有的,但是差距已經特別小了,甚至個別的頭部國產車,它的駕駛品質已經不差於合資車了。

目前來說國產車和合資車他們的差距主要在哪裡呢?主要差距在細節做工和技術積累,做工這個不需要多講,這個需要比較好彌補過來。技術積累,國產汽車也在逐漸的在成長,但是這一塊兒確實具合資品牌還有差距。還有一塊兒就是外觀設計這一塊兒來說,我認為頭部的自主品牌國產車已經超越了合資車,因為這一塊兒是最好實現超越的,他們大部分都聘請了國外的一些設計師,或者說設計所。

所以說頭部的國產車和合資車差距已經很小啦,僅僅表現在個別的細節,做工和這個小毛病的多少,還有技術的積累,這塊主要體現在底盤調教這一塊兒,外觀設計普遍超越了合資車。





成一說


國產車和合資車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質量,雖然說現在國產車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要知道一個車的質量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設計質量:合資車開發一款車需要大約30-50億人民幣。國產車一般是5-10億人民幣,為什麼合資車開發費用這麼高?主要高在三個地方,1. 老外工程師的人工高;2. 試驗驗證費用高;3. 國際供應商的開發費用高。要開發一款好車,這些投入都能保證設計質量不出問題,很少的召回問題。

第二個是供應商質量:合資車的供應商都是國際供應商,國際供應商多年的製造經驗和可靠性的設計,能夠保證零部件質量在車的生命週期不出問題。

第三個是製造質量:合資車的生產設備,製造工藝,工人的認真程度,製造過程的質量控制都是非常先進和嚴謹的,不會像國產車那樣有時螺絲都沒打緊。

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在用車3年之後就能看出來,三年後的國產車基本到處響,很多零部件開始出問題,甚至生鏽。合資車3年之後如果保養好,基本跟新車差別不大。

下圖是現在SUV的銷量三甲是長城H6,長安CS75,大眾探嶽,你心裡會更信任哪個車的質量呢?





辣車神評


現在國產車發展的是非常快,不少人都已經喜歡上了國內的自主品牌。比如說是長安,奇瑞,吉利汽車都是做得比較不錯的。那麼不少人還是更喜歡合資車,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到底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在上面地方,我想不少人也說不上來,真的瞭解實情的車主都知道,主要還是技術

說到差距,我想其實相信大多數人都能說出來,國產車和合資車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三大件的問題,也就是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底盤,不得不說目前國產車在造車方面的進步是非常大的,但是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技術含量高,由於我們的起步較晚,所以在技術上還需要追趕外國的品牌,但是在安全性外觀配置方面參照哈弗、比亞迪這些車型就能看出跟合資車型相等,甚至有些超過了合資車。並且大家也能看到了,現在很多合資車型減配嚴重,同時它們的質量也不如原來了,相信在幾年之後國產車能完全超越合資車。

而且有一點我想是很多車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面對的是國人需求,去做大空間。高配置。高顏值的車。可是在核心的三大件上造詣卻不高,只研究外表,不研究實際性能。每年一出好幾款產品,別人家一出,自己跟著出。換個殼子加個配置就是新款。真正良心的車企真心不多。合資車本身就有自家的技術支持,有自己的底蘊,所以車輛的整體性。可靠性要高於國產車,中國的汽車實力,跟國外還是有差距。

個人覺得技術上確實在有些地方追趕上或者有些已經超越了合資車,比如三大件的發動機,雖然並不是很強,但是也可以拿出來比較了。但是說到底整體上來說還是有所欠缺。一直沒感覺到有哪一款車是真正用心做出來的,缺少紮實沉穩的車型。這一點就比如說大眾最開始的帕薩特,豐田凱美瑞等等。

現在來看國產車並不差,我們也有自己追求和上升的空間,我覺得能用心去造車,搞技術。不去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國產車肯定會越來越好的。而且現在的國產車質量好,不比合資車差,而且性價比高,比如吉利帝豪GS,很好用一年多了沒一點毛病,動力很強勁。


焦點集中營


國產車和合資車,區別越來越小,但是總的來講,最大的區別,還是設計上區別最大,國產車還是更粗糙一些,即使一些看起來不錯的品牌,比如說,Vv5,vv7,領克,這些車品質都非常不錯,外觀設計也很好,但是,從工業設計上來看,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雖然這些品牌,現在都是挖來了寶馬和奔馳的一些設計師,總設計師,但是從調校,還有車輛的整個兒設計品格,還是帶有濃濃的國產味道,各種填充,追求面上的感覺,反而顯得更加不實在,但是國產車跟合資車,之間的區別正在逐漸拉小,甚至有些技術,已經超越了很多合資車,特別是新能源領域,在某些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比亞迪就是這樣的。

總的來講,國產車還處於,一個萌芽的階段,已經有了研發意識,但是願意投入研發的品牌還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為規模還很小,研發的成本還是蠻高的,所以,國產車,在自己的發動機技術基礎上,再談國產車,目前來講,還沒有一款真正屬於國產的發動機,對於國產車來講,也是一種嚴重的打擊,你們覺得呢?

國產車的設計,在某些方面,還有著很多的缺陷和細節,需要去跟進和處理,雖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並不代表已經非常完美了,而且還有很大的差距,再好的車,只要你上去開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他跟合資車之間的比較,不知道哪兒不對勁兒,就是有一種感覺,好像不對,試過了很多次,都是如此。

看來在用心程度上,還需要下大功夫,因為一輛車,一個品牌,你傾注了多少心血,用心設計了多少東西,而不是刻意而為之,是用心的去感受,去設計,才能夠打動客戶內心。


川藏自駕遊


國產車表面上光鮮亮麗,看不到的核心技術方面與合資車還是有差距的。不可否認自主品牌汽車的成長,但是掌握的技術和專利方面依舊很遜色。我們自主品牌汽車不斷成長,合資車在擁有眾多優勢的基礎上進步是更大的,所以差距依舊是存在的。




自主品牌汽車與合資車在配置上的差距並不大,甚至自主品牌汽車的配置遠好於合資車。十五萬的國產車,可以有三十萬合資車的配置。通過這點可以看出,自主品牌汽車依舊是通過配置換取市場。如果沒有豐富的配置和極高的性價比,自主品牌汽車依舊是不堪一擊。不要說與德系車日系車相比,就是與韓系車也還是有不小差距的。不小小看韓系車,從全球範圍來看,韓系車風光的很。



自主品牌汽車與合資車的主要差距體現在技術上,表現在油耗、耐久性和保值等方面。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油耗大呢?自主品牌汽車很少使用缸內直噴發動機,尤其是雙噴射發動機更是稀少,甚至是沒有。缸內直噴發動機和混合噴射發動機對燃油經濟性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自主品牌汽車油耗大的另一個因素是輕量化做的不夠好,注意輕量化不是簡配,汽車輕量化指的是在保證汽車安全和強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降低汽車的重量,讓汽車達到節油,提升性能,降低汙染。



發動機方面自主品牌汽車與合資車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變速箱方面,更是自主品牌汽車的軟肋。世界偉大的變速箱廠就那麼幾家,例如德國的採埃孚、日本的愛信和捷特科,市面上大部分變速箱都是這幾家提供的,這幾家變速箱廠可以說是具有壟斷性的優勢,自主品牌汽車很很難拿出與之抗衡的變速箱。自主品牌汽車除了不能生產優質變速箱之外,匹配方面也是遜色一些的,匹配也絕對是技術活,沒有大量經驗的積累,很考場車企功底的。


自主品牌汽車同樣缺少很優秀的底盤,不要覺得汽車底盤很好搞,實際上一副好的底盤開發難度並不遜色於發動機的,這點可以看看寶馬,真的是行家。直接的感受就是好開,明白駕駛員意圖,更容易做到人車合一。還有馬自達,被稱作是東瀛寶馬絕不是浪得虛名。


大部分的自主品牌汽車,更像是組裝廠,最為核心的東西還是靠買,然後再加上一大推的配置,漂亮的外殼,定個低價,這足以讓很多人心動了。自主品牌汽車銷量上來了,但是也僅僅是國內銷量而已,什麼時候自主品牌汽車可以在歐洲美洲,日本和韓國銷量大好,再說強大和崛起不晚。


小強說說車


兩者的優勢區間還是有點差別吧,轎車中國產品牌的優勢價位還是在10萬左右吧,比如帝豪、逸動等。


合資的優勢區間在15萬以上,帕薩特/邁騰、雅閣、凱美瑞等,再往上的A6L或者5系等再貴點的,更是合資品牌的車型。

SUV中國產品牌的優勢區間也大約在10萬左右,帝豪GS、博越、CS75、瑞虎8等,總體價格能延伸到15萬左右。


而合資品牌的尤其區間起步價還是在20萬左右,這個價位購買合資品牌多點,探嶽、途嶽、CRV、奇駿、昂科威等。價位再往上更是合資車的領域,BBA等豪華品牌更是強勢所在。

在產品實力上,同時10萬左右的轎車,國產和合資的區別不是太大了,三大件可靠性都不錯,質量都不錯,如果非要找出區別,可能綜合起來合資的底盤或者人機工程等調教更好點,當然不是全部,但是一般合資配置低點,國產質量也不錯,配置也更豐富,用著也很放心,10萬左右的國產轎車質量不比合資差。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高端的核心技術儲備以及品牌價值還是有所區別吧,國產衝擊中高端區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合資品牌的歷史更長點,但是國產品牌現在也很不錯,奇瑞、長安長城等也都有著自己的優勢技術,一些對比合資也不落下風。也希望我們的國產品牌越來越好!


閒餘時光


早期的國產車與合資車區別還是很大的,早期國產車型缺乏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製造技術,全部以複製和組裝模式為主,包括車型的外觀設計也是模仿為主,但是現在的國產車已經成熟不同往日,早已經開始自主研發,奇瑞,長安等自主品牌都有了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整體的外觀設計,底盤製造,包括整車製造全部獨立完成,所以現在的國產車型與合資車型不在存在技術的距離

早期國產車型
早期包括現在很多國產車型都在使用三菱發動機,因為早期國產發動機技術不成熟,並不能量產發動機,所以很多車型直接安裝三菱發動機,三菱發動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很高,並且有很大的影響力,消費者非常認可,所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安裝國外發動機,在營銷和車型品質上都能夠保證


現在已經截然不同,奇瑞瑞虎8搭載了自主研發的1.6t渦輪增壓發動機,目前的口碑和銷量表現很不錯,消費者認可度很高,車型整體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很突出,自主研發發動機成本更低,所以車型價格水平更低,性價比更高,這對於消費者是很有利的,同時也推動了國產車型的進步

長安自主研發的1.5t渦輪增壓藍鯨發動機,目前的熱度非常高,已經廣泛的運用於旗下車型,消費者非常信賴,長安車型的銷量和口碑都很不錯,代表性車型長安CS75一直穩步提升,現在國產車型逐漸在擺脫合資的束縛,從設計到技術都由自主研發

總結:國產車型早已經過了模仿和複製的階段,現在大部分國產品牌都是以自主研發為主,信任度和口碑都在穩步提升


色彩車圈


不得不承認國產車與合資車還是有一定差別存在的,當然並不是把外觀造的漂亮,裝上大屏幕、真皮座椅就認為我們已經趕英超美了!國產車其實很難,取勝的法寶就是性價比!如果整車售價過高,與合資車相仿,那麼銷量很難上去。因此國產車目前只能主打性價比。


很多時候我們推薦國產車的時候都是說空間大、配置高。這是因為家庭用車年行駛里程少,大多數人都是預算不足才選國產車。而駕駛感受、三大件則是一個夠用就全代替了!因為入門級車型空間與配置更重要一些,買菜車在動力、操控上遠遠不如空間配置重要。如果汽車使用頻率高、年行駛里程大、經常出長途,那麼我們會推薦合資車。主要考慮穩定性與耐久性,例如同樣6w的預算,如果用的多(商用)那麼我會推薦他去購買捷達/桑塔納,雖然配置低、空間小,但是三大件機械素質高,耐久性更好、操控也好一點。這種情況下犧牲配置空間換操控是划算的。而您要是市區內上下班代步,買菜,偶爾跑高速,那麼我推薦您購買吉利帝豪。大空間家人乘坐更舒適、內飾漂亮、配置高,自己天天用著也舒服一些。

國產車起點低,幾乎是低端車的代名詞。因為我們汽車工業底子薄,起步晚,一窮二白。國產車崛起也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大部分知名國產車造車歷史都不超過三十年。例如吉利汽車1997年才進入汽車行業,造摩托的人開始造汽車,建廠初期鈑金全部手工敲打。

比亞迪汽車則於2003年成立,造手機電池的電子廠開始造車,通過收購秦川汽車獲得準生證。長城汽車前身是改裝廠,1996年才開始生產皮卡,從皮卡行業老大一直做到SUV行業老大。奇瑞汽車也是1997年才成立。這些都是比較有潛力的汽車廠商,造車歷史也不過二十幾年而已,當我們手工敲打鈑金的時候,外資車企汽車製造早已經全面實現流水線作業,成熟車型已經在中國馳騁多年。例如90年代初期中國汽車市場早期國內市的老三樣:富康、捷達、桑塔納在90年代已經稱霸中國。


造汽車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尤其在我們一點基礎都沒有的情況下。四個輪子兩個沙發組成的汽車,有著很多的不足,很簡單我們造車初期根本不知道怎麼才能造好汽車。畢竟汽車零部件很多,比摩托車多很多。零部件製造工藝標準、材質我們都是參照國外標準而來的,初期仿造汽車的時候,有些地方也不知道人家為什麼要這麼做,甚至把瑕疵也原封不動的仿製出來。汽車造出來才知道哪裡不足,而且有些不足之處短時間難以發現尤其是設計失誤,汽車使用多年才能發現。因此光是經驗積累就需要一定的時間,短短的幾年時間是不能做出成績的,自主研發之路很難走。



吉利汽車造車初期一心造老百姓買的起的車,造了幾年車以後發現老百姓買的起的汽車(自由艦)存在很多不足,只能滿足代步而已,各方面水平都不高。掌握了一定的造車經驗後口號變成了“造老百姓買的起的好車”,自主研發發動機、變速箱,仿造8A發動機後又造出3AT變速箱。這時候李書福先生已經知道造車是怎麼回事了,沙發加輪子只能在低端市場玩玩,也看到了我們與合資車之間存在的差距,這個差距是短時間難以追上的。因此才有了收購購買成熟技術經驗的決心,底子薄我可以請老師,買產品,買專利。就這樣吉利收購了沃爾沃,從此吉利開始學會造車。收購沃爾沃後第一個作業就是吉利博瑞!


這臺車口碑非常好,駕駛感受與合資車比肩,完全超出了吉利的造車水平。其實這就是沃爾沃老師指導的,吉利在一邊學習而已。至少知道了怎麼造汽車,即便如此,博瑞也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動力表現、油耗等問題。沃爾沃初期只能教會你怎麼造車,動力系統還得慢慢來。多年以後的今天,博瑞才用上了沃爾沃技術的發動機、變速箱,可以說收購沃爾沃後吉利少走了很多彎路。

從吉利汽車的發展之路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國產汽車的發展歷程。比亞迪也是如此,初期仿造豐田,後期則轉型電動汽車。短板就是發電機/變速箱,以及整車的機械素質。例如比亞迪系列混動汽車,一款發動機已經多年未更新,技術參數在今天也是呈落後狀態。而比亞迪的電動/混動汽車開起來只有一個評價,那就是動力強大,可以媲美跑車。其他方面不做評價。可以說比亞迪的電動/混動汽車,動力系統是領先的,尤其是三電系統自主研發製造生產。以至於豐田也拋來了橄欖枝,與之合作生產純電動車。但是在整車製造上功力還有所欠缺,火候還差了一點。

長城汽車從仿製五十鈴皮卡做起,後期仿製本田CRV。隨後H6走紅,長城發展歷程難逃仿製,但是逆向而來的H6發展的順風順水,至今仍然是長城最賺錢的汽車,主要利潤的來源。但H6如果與原型車做對比,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的。例如動力、油耗、操控、質感,與CRV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好在H6質量穩定,雖然有小問題存在但是不會有大問題,憑藉著原型車一半的價格迅速佔領SUV市場。後期大價錢開發的車型,進軍高端車型的一系列汽車在也沒有取得H6的成績,wey、H7、8、9市場表現平平。

其他國產汽車也是如此,短短的二十年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有的車企甚至為了快速取得成績,不惜玩起了“模仿秀”,最終還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重視基礎建設/不搞研發的車企,沒有自己的技術最終都會被市場淘汰。而一些有遠見的國產車,在仿製的過程中不斷的吸取經驗,投入資金搞研發,已經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例如比亞迪,燃油車品質一般,但是電動/混動汽車所取得的成績是令人矚目的。吉利汽車、站在巨人肩膀上已經可以造出來可以與合資車媲美的汽車,旗下的領克汽車是大多數國產車難以超越的。長城汽車,皮卡與SUV的老大,合資車都難以撼動其地位。


隨著國產車的進程加快,主流國產車與合資車的差別會進一步縮小。但是目前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表面可以看到的差距是油耗、動力、駕駛質感等。長遠的差距就是耐久性問題、甚至各個零部件壽命也短一些。這些與國產車低售價有一定的關係,低售價導致零部件採購成本不能太高,品質與耐久性自然差了一點。這點在國產的高端汽車上表現不明顯,大部分高端車零部件採購與合資汽車是同一個渠道/同一個標準。入門級車輛零部件採購/品控要求則低了很多,畢竟還要考慮到終端售價的,但是低端國產車利潤要比同價位合資車低很多,消費者的到實惠更多一些,因此國產車性價比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