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特產“格拉條”商標事件的始末

2011年,北京某餐飲公司將“格拉條”商標申請註冊,引起了阜陽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經多方努力,該企業註冊商標失敗,造成這個局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格拉條經營者知識產權意識的缺失。

但是,整個過程引起了包括格拉條經營者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格拉條商標意識逐步覺醒。截至目前,註冊成功或正在申請中的阜陽格拉條相關商標已近二十個。

阜陽特產“格拉條”商標事件的始末

“商標意識的覺醒是格拉條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外力作用下的一次升級。”餘許友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應該倡導和鼓勵。

與此同時,格拉條店面的裝修特色也在不斷被突破。有些店面的裝修開始融入格拉條的傳說等文化,也有將格拉條搬進西式風格餐廳的。

格拉條經營者商標保護不斷增強,門面風格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和沙縣小吃、蘭州拉麵等品牌的經營模式比起來,格拉條升級夢想還很遙遠。

阜陽特產“格拉條”商標事件的始末

穩定的食客群

“老闆,來碗格拉條!”走在阜陽大街小巷,這樣的聲音時常響起。作為阜陽地方知名的麵食小吃,格拉條在阜陽已風靡許久。在低准入門檻下,遍地開花的格拉條店有著其他小吃豔羨的收入,經營者在自足自樂重複著數年如一日的經營動作。

然而,這種平靜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商標被搶注、專利被申請……關於格拉條的知識產權的紛爭,引發了格拉條如何自保、進而做大做強的思考。


阜陽特產“格拉條”商標事件的始末

興盛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格拉條小吃,伴隨著阜陽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成長。而今,任意走進阜陽一家格拉條店,總能看到一撥又一撥的食客。

三輪車車伕、小轎車車主、窈窕淑女,有老人也有孩子……儘管他們身份、年齡、性格各異,但只要一走進格拉條店,總能豪爽大氣,端起格拉條狼吐虎咽。

“阜陽人吃格拉條的習慣已經形成,每家店都有著穩定的客戶群和相對可觀的收入。”經營格拉條二十餘年的魏海超表示,隨著顧客需求的提升,很多格拉條店裡又增加了滷菜等菜品。

多年來,魏海超從來沒有放棄經營格拉條店,如今,魏海超和親朋們在阜城開的格拉條店已有十多家,家家生意都很紅火。

與此同時,格拉條店也在阜陽遍地開花。客源穩定、收入可觀、靈活性強……格拉條經營者在自足自樂中重複著數年如一日的經營動作。

就在此時,阜陽的一些其他小吃則在尋求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之路,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諸如洪鬍子枕頭饃、韓京伯湯館、田三卷饃等都已登堂入室,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缺失的標準化

“開格拉條店門檻很低。”魏海超表示,店面可大可小,位置可偏可好,一口大鍋、一臺改裝的千斤頂、幾張桌椅、一些碗筷,就構成了格拉條店的標配。

而今走在阜陽街頭,格拉條的店名可謂五花八門:好吃格拉條、老張格拉條、清河路格拉條……有的以經營者姓名命名,有的以所在街巷地域命名,還有的命名很隨意。

不僅如此,格拉條店的風格也不統一,有的是水泥地面沒有裝飾,有的稍作裝飾,但不成體系。

阜陽特產“格拉條”商標事件的始末

而格拉條的做法也大同小異。和麵時加些鹼和食用鹽,然後將麵糰放入千斤頂,壓下把手,一條條又圓又粗的格拉條即被加工出來。水面比例、面鹼比例、面鹽比例沒有統一的標準……

由於准入門檻低,阜陽的格拉條店遍地開花,卻很少能做大做強,更難“走出去”。

“正因為此,多年發展下來,格拉條成為了阜陽地方特色小吃,但大多各自為戰,缺乏叫得響的品牌和過硬的技術特色。”阜陽師範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餘許友認為。

應聚力打造品牌化地方小吃

“由於地方小吃特色以民間自發為主,口碑相傳,各自為戰,應成立行業協會促進知識產權保護。”阜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大地方特色的創新投入和研發,打造有地方競爭力的品牌形象。

“通過行業協會平臺,來聚集格拉條經營戶,促進標準相對統一、規範發展和做大做強是大勢所趨,期待有人牽頭組織。”採訪中,多名格拉條經營戶對此充滿期待,“建議相關部門成立小吃行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阜陽小吃業的發展、組織、協調、管理服務、技術培訓等工作”。

“縱觀各地知名小吃的標準化、規模化之路,小吃文化的挖掘、凝練和推廣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曾創作《格拉條之歌》的音樂人劉天偉表示,格拉條代表了豪爽的皖北人性格,應該把傳說、民俗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格拉條文化,提升精神內涵,為格拉條的標準化、規模化和走出去提供精神動力支持。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小吃品牌影響力的形成和對外擴展都是各界合力發展的結果。”餘許友表示,阜陽特色小吃要想打出品牌、做出影響力,同樣需要包括政府、行業協會、經營者等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努力。

探索中的本土樣本

洪鬍子枕頭饃、韓京伯湯館……在格拉條商標和專利權紛爭迭起時,他們卻從路邊攤通過標準化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強、做響品牌、掙到票子的發展夢想。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洪亮君從父輩手中接下祖傳的蒸饃技藝,走街串巷賣起了枕頭饃。此後,逐步擴大經營規模的洪亮君萌發了品牌意識。

2000年,規模和質量都超出同行的洪亮君果斷註冊“洪鬍子枕頭饃”的商標,頻繁參加各類小吃節。之後,洪亮君成立了洪鬍子食品有限公司,並於2009年出資十餘萬元新蓋了生產作坊,添置了生產設備,改善了衛生環境。

和洪亮君的經歷大致相同,“韓京伯湯館”的創始人韓浩最早也是在路邊擺攤,繼而發展壯大的。

和洪亮君的標準化之路略有不同,韓浩的標準化,更多地體現品牌以及對加盟店的服務和管理上。

2004年,“韓京伯湯館”商標正式註冊成功;2007年,“韓京伯餐飲公司”註冊成立,開始邁出“自營+加盟”的連鎖經營模式。他要求店面加盟必須經過統一培訓和指導,裝修必須統一為韓京伯湯館的風格,同時,主要配料必須採用統一配貨渠道,辣椒糊等採用統一的半成品供貨。

“洪鬍子枕頭饃和韓京伯湯館的成功,在於其品牌意識和商標意識覺醒較早,同時,作為獨立的一個主體,他們在標準化方面也更加容易操作。”餘許友認為,儘管格拉條、太和板面,也都曾經歷著從“路邊攤”到“店堂”的發展變化,但沒有形成一個知名品牌,缺乏強有力的推動主體,造成品牌缺失,規模發展受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